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雅佛教寺院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铁男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通过对尼雅遗址中的编号为93A35遗址中的佛教寺院发掘的介绍,结合 尼雅其他编号遗址中出土的材料,认为,佛教最早传入尼雅的时代应与传卢文传入时间一 致,尼雅有严格的僧团组织,佛教成为全民皆信的宗教。
关键词 古寺庙遗址 考古发掘 佛教 尼雅 团组织
下载PDF
僧官制度: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2
作者 于超 《中国佛学》 2022年第1期86-96,共11页
中国历史上僧官制度的创立,不仅创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路径,而且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僧官制度设立的意义、初衷、前提与准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梳理,本文指出中国佛教僧官制度的设立,是历史上佛教中... 中国历史上僧官制度的创立,不仅创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路径,而且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僧官制度设立的意义、初衷、前提与准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梳理,本文指出中国佛教僧官制度的设立,是历史上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既体现印度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认同与适应,更是其转化为中国佛教后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石。据此,本文从历史上僧团组织形式、寺院经济模式构造,分析了僧官制度设立的必要性。此外,本文亦依据宗法制度有关“皇权”与“教权”的秩序差别,探讨儒家依周礼主张“皇权至上”与以人为本的“人文政治”理念,对佛教僧官制度设立所依据的“政主教从”秩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制度 佛教中国化 团组织
下载PDF
民国时期广州佛教解行学社述评
3
作者 田得宏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2-65,共4页
民国时期,在佛教信徒赵士觐居士的倡导下,广州佛教成立解行学社,学社具有完备的组织系统,有明显的现代僧团特征。它成立以后,以显密双修、智悲兼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尤其是,它成立以后广州... 民国时期,在佛教信徒赵士觐居士的倡导下,广州佛教成立解行学社,学社具有完备的组织系统,有明显的现代僧团特征。它成立以后,以显密双修、智悲兼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尤其是,它成立以后广州掀起的密教研究之风,是民国时期广州佛教理论建设的一个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行学社 密教 现代转型 团组织
下载PDF
旧材料、新视角:新加坡本土报章中的太虚
4
作者 纪赟 《北大佛学》 2018年第1期20-60,共41页
本文以新加坡本地报章材料为基础,以当地的视角来分析太虚大师三次访星过程的缘起、组织、经费来源、地方参与和互动、影响等,以此补充过去太虚生平研究中若干的遗漏。并以此揭示新加坡本地闽南僧团所具特性,以及太虚大师在三次星洲之... 本文以新加坡本地报章材料为基础,以当地的视角来分析太虚大师三次访星过程的缘起、组织、经费来源、地方参与和互动、影响等,以此补充过去太虚生平研究中若干的遗漏。并以此揭示新加坡本地闽南僧团所具特性,以及太虚大师在三次星洲之行中因与此一地方僧团组织关系的变化而导致访问效果的微妙差异。通过材料分析,还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佛教发展的若干共性,即社会、政治精英与社群组织在佛教传播中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新加坡 《南洋商报》 地方团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