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视角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
1
作者 席奂 兰剑 何雅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23,37,共4页
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加快培养储能科学与技术方面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如何加快推进储能专业的建设,探索储能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国内拟设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院校思考的共同问题... 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加快培养储能科学与技术方面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如何加快推进储能专业的建设,探索储能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国内拟设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院校思考的共同问题。本文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构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为有关高校建设储能技术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工程 课程体系 学科融合 学科交叉
原文传递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何雅玲 陶文铨 +4 位作者 郑庆华 兰剑 王秋旺 别朝红 徐忠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4-16,共3页
储能技术是能源科技战略性新兴领域,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由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储能技术已成为国际能源科技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推动我国储能人才培养、产... 储能技术是能源科技战略性新兴领域,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由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储能技术已成为国际能源科技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推动我国储能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建实践,阐述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新的专业建设模式等。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高校的储能专业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工程 专业建设 知识体系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本科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巨星 徐超 +3 位作者 沈国清 杜小泽 肖万里 杨勇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084-4091,共8页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枢纽和核心技术,为适应能源体系变革,教育部、发改委等积极推动储能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推动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具有典型产教融合特征的“新工科”专业,学科交叉体系复杂,...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枢纽和核心技术,为适应能源体系变革,教育部、发改委等积极推动储能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推动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具有典型产教融合特征的“新工科”专业,学科交叉体系复杂,与产业联系紧密。自2019年启动筹备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学科经过4年的建设,历经3届学生培养,在读本科生(包括2019、2020和2021届)340余名,初步探索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新工科培养模式。本文总结相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积累。重点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介绍学科和专业建设情况,储能方向定位和课程培养体系特点,并对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也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总体策略和培养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剖析了华北电力大学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面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上述内容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工程 培养方案 新工科 本科教育
下载PDF
基于产学融合提升储能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4
作者 毛云峰 刘妮 《科技风》 2024年第11期136-138,共3页
国际能源战略转型之际,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革新的重要支持,储能产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正逐步加强储能学科建设,提高储能人才培养,制定和优化国家储能战略,以抢占能源战略高地。而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通过转变... 国际能源战略转型之际,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革新的重要支持,储能产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正逐步加强储能学科建设,提高储能人才培养,制定和优化国家储能战略,以抢占能源战略高地。而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通过转变观念、健全制度、推进转化,对于储能相关专业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储能技术的升级和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上海理工大学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优势学科,通过构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尤其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实现校企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储能专业教学质量和储能技术发展水平。本文从储能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储能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讨论了储能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从联合建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国家与省市研发项目联合申请等角度讨论了提高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上述讨论可为服务储能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实现储能技术突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工程 人才培养 产学融合 学科交叉
下载PDF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展与探讨
5
作者 饶中浩 刘新健 +3 位作者 刘臣臻 王坤 李孟涵 田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3-1095,共13页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6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一迅猛发展趋势清晰地表明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给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是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且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向有所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汇总了部分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方向设置以及储能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等情况,总结了不同高校在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思路,为该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储能科学工程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储能学科教学新形态
6
作者 彭纪昌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7期45-48,共4页
在“双碳”背景下,储能方向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京工程学院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同时学院是江苏省内首批储能科学与工程建设高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都属于新开专业,各个... 在“双碳”背景下,储能方向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京工程学院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同时学院是江苏省内首批储能科学与工程建设高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都属于新开专业,各个学校都缺少好的教学和实践资源。为了完善储能专业课程体系,聚焦及提升注重实践的专业教学能力,学院推进建设了“储能规模化并网运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课程利用3D重构技术,一比一建设虚拟储能电站。在实践教学中可利用该虚拟仿真资源学习储能电站关键结构部件,运行特征以及运维检修技术,提升储能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工程 虚拟仿真技术 实践教学 双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