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固碳与储碳——并论微型生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74
1
作者 焦念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73-1486,共14页
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大气CO2含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根本的机制就是生物固碳.然而,海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量远远大于海洋调节大气CO2的能力和容量.本文指出,"... 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大气CO2含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根本的机制就是生物固碳.然而,海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量远远大于海洋调节大气CO2的能力和容量.本文指出,"固碳"不等于"储碳",只有长期储存在海洋中的那部分碳才能对气候变化起到调节作用.但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依赖于理化过程的"溶解度泵"以及依赖于颗粒有机碳沉降的"生物泵"等)并不能解释海洋碳汇有关的若干现象和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没有认识占海洋总有机碳90%以上的溶解有机碳(DOC)的形成机制.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微型生物对DOC转化并形成惰性DOC(RDOC)的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储碳机制、探讨了海洋碳汇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型生物 生物泵 微型生物
原文传递
长江口典型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芦苇带为例 被引量:61
2
作者 梅雪英 张修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69-272,共4页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典型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储碳、固碳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典型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储碳、固碳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并测算了其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碳储量较大,为2.66~5.74kg·m^-2,平均4.02kg·m^-2,且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大于地上部分,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率为2.33~3.64,平均2.96,碳储量是地上部分的近3倍;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达1.11~2.41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芦苇 湿地植被
下载PDF
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被引量:41
3
作者 梅雪英 张修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0-363,共4页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的储碳、固碳情况,以崇明东滩为研究地点,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的现...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的储碳、固碳情况,以崇明东滩为研究地点,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测算了其碳储量,固碳能力,进而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探讨了其固碳潜力。结果得出: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的现存碳储量为0.34kg·m-2~0.73kg·m-2,平均0.51kg·m-2;且植被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小于地上部分,地下/地上部分生物量比率0.31,地上部分碳储量是地下部分的3倍多;其固碳能力为0.36~1.11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73%~227%;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88%~271%。与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相比高于湖泊、城市、河流等生态系统类型,而低于相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根据光能利用率计算公式,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的光能利用率只有0.3%~0.9%,若提高到5%~6%,则固碳能力比目前提高6.74~17.25倍,达6.21~7.48kg·m-2·a-1,因此,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的固碳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固碳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海三棱藤草 功能
下载PDF
白洋淀湿地典型植被芦苇储碳固碳功能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博 刘存歧 +1 位作者 王军霞 张亚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03-2607,共5页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白洋淀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测算了其碳储量和...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白洋淀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并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测算了其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而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探讨了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芦苇的碳储量较大,为2.52~3.44kg.m-2,平均2.9kg.m-2,且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两者比值为2.38~3.30,平均2.90,地下部分碳储量是地上部分的近3倍。白洋淀湿地芦苇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为0.82~1.65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1.7~3.4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0~4.0倍。白洋淀湿地芦苇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6%~1.2%,若提高到植物理论最大光能利用率5%~6%,则固碳能力可较目前提高3.2~9.0倍,达到6.60~8.25kg.m-.2a-1,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储碳及固碳功能变化 被引量:30
5
作者 梅雪英 张修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3-936,共4页
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储碳、固碳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湿地植被的现存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现存碳储量仅占芦苇现存碳储量的13%;... 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储碳、固碳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湿地植被的现存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现存碳储量仅占芦苇现存碳储量的13%;地下根茎为芦苇现存碳储量的主要场所,而地上部分是海三棱藨草碳储量的主要场所.处于潮滩湿地演替中后期的芦苇群落比处在生态演替早期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具有更强的固碳能力,芦苇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年固碳能力分别为(1.63±0.39)kg.m-2和(0.63±0.28)kg.m-2,说明随着海三棱藨草群落向芦苇群落演替,其固碳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湿地 生态演替
下载PDF
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瑶 周巧红 +1 位作者 王培 吴振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其源汇问题已成为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海洋碳循环为基础,综述了水体储碳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并梳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内陆水体的储碳效率,其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其源汇问题已成为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海洋碳循环为基础,综述了水体储碳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并梳理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内陆水体的储碳效率,其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结合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态位特点,以海洋MCP理论为基础,提出水生植物-微生物耦合的内陆水体储碳增汇作用新途径;展望内陆水体储碳作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惰性溶解有机 水生态修复 微生物
下载PDF
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高文玲 卞新民 +4 位作者 吴洁 郭伟 李胜 杜磊 石建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季节排放量与埋草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在51.25 mg.m-2.h-1~84.92 mg.m-2.h-1之间,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季节排放量为1 591.40mg.m-2.h-1~1 936.12 kg.hm-2,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和CO2季节排放量均小于空白对照。单位草量CO2通量随埋草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范围为10.63 mg.m-2.h-1~30.69 mg.m-2.h-1,处理Ⅰ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秸秆沟埋还田 水旱轮作 冬季稻田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洪湖湿地野菰群落储碳、固碳功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付硕章 柯文山 陈世俭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93-396,共4页
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洪湖湿地野菰(Zizania latifolia)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测算其碳储量、固碳能力,探讨其固碳潜力.结果得出:洪湖湿地野菰地上现存生物量平均0.75kg.m-2(0.52~0.96kg.m-2),现存碳储量平均... 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洪湖湿地野菰(Zizania latifolia)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测算其碳储量、固碳能力,探讨其固碳潜力.结果得出:洪湖湿地野菰地上现存生物量平均0.75kg.m-2(0.52~0.96kg.m-2),现存碳储量平均0.33kg.m-2(0.23~0.42kg.m-2);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平均为1.47kg.m-2,其碳储量平均为0.65kg.m-2,均约为地上2倍,因此野菰碳储量主要在地下部分;洪湖湿地野菰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合计达0.75kg.m-2.a-1,加上地下部分,平均为1.2kg.m-2.a-1,固碳能力为0.53kg.m-2.a-1,高于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和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与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相比,由于洪湖湿地野菰种群郁闭度较高,其平均固碳能力强于城市、河流等生态系统,明显高于其他湖泊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下载PDF
海草床沉积物储碳机制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松林 江志坚 +3 位作者 吴云超 张景平 赵春宇 黄小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3309-3318,共10页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储碳功能,其碳主要存储于沉积物中.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受其来源、组成和转化的共同影响,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会影响到SOC的储存.通过综述海草床...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储碳功能,其碳主要存储于沉积物中.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受其来源、组成和转化的共同影响,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会影响到SOC的储存.通过综述海草床SOC的来源、组成、转化、存储及其对富营养化响应等方面内容,总结其储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海草床SOC来源多样,主要来源为海草和悬浮颗粒物;SOC形态组成主要包括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海草床沉积物中微生物活性较高,对SOC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海草床沉积物碳储量呈现显著的地理差异和海草种类差异;富营养化会导致海草床藻类来源的SOC增加,从而提高SOC中活性组分,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加快SOC的利用与转化;从而影响海草床SOC存储.最后提出未来海草床沉积物储碳的重点研究方向:(1)开展海草床储碳量的全球普查;(2)加强环境变化对海草床沉积物储碳机制的影响研究;(3)发展海草床碳汇扩增技术;(4)开发惰性有机碳的研究方法.我国也应加强海草床储碳相关研究,并为我国未来的气候谈判和CO_2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沉积物有机 富营养化 响应
原文传递
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奉杰 张涛 +12 位作者 马培振 白涛 徐江玲 王海艳 宋浩 赵伟 赵亮 杨美洁 胡志 周骢 石璞 胡朋朋 李海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源–汇功能 气候变化 保护与修复
下载PDF
利用储碳活性污泥强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倪永炯 李军 +4 位作者 韦甦 张晶宇 寿银海 周延年 张宇坤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5-17,共3页
为提高脱氮效果,在SBR进水的缺氧操作结束后取出部分储碳污泥并加以保存,待好氧末返投储碳污泥作为碳源来强化缺氧反硝化反应。结果表明:对TN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远高于以缺氧/好氧方式运行的SBR;在好氧段的污泥浓度约为3 000 mg/L的... 为提高脱氮效果,在SBR进水的缺氧操作结束后取出部分储碳污泥并加以保存,待好氧末返投储碳污泥作为碳源来强化缺氧反硝化反应。结果表明:对TN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远高于以缺氧/好氧方式运行的SBR;在好氧段的污泥浓度约为3 000 mg/L的情况下,选择缺氧搅拌段的污泥浓度为5 000 mg/L左右能使TN基本全部被去除。SBR经改造后,能有效实现取、返储碳污泥,提高了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反硝化脱氮
下载PDF
守护好“湿”与未来
12
作者 杨瑞苹(摄/图) 《云南林业》 2023年第2期32-33,共2页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储碳固碳、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储碳固碳、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湿地日 湿地修复 地球之肾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
下载PDF
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与人工湿地除磷联合工艺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文健 李军 +1 位作者 韦甦 倪永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4-67,共4页
为解决脱氮除磷对碳源的竞争及不同泥龄需要等问题,提出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脱氮与人工湿地除磷联合工艺。通过将SBBR系统分为2格,并采用交替运行的方式(进水和曝气),强化了碳源保存,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SBBR系统出水进入栽种... 为解决脱氮除磷对碳源的竞争及不同泥龄需要等问题,提出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脱氮与人工湿地除磷联合工艺。通过将SBBR系统分为2格,并采用交替运行的方式(进水和曝气),强化了碳源保存,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SBBR系统出水进入栽种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人工湿地,利用基质和植物吸附等作用进一步除磷。结果表明:(1)2格交替运行SBBR脱氮效果良好,稳定时出水COD均值为34mg/L,去除率约为93%;出水NH4+-N均值为2.0mg/L,去除率约为94%;出水TN维持在4.5mg/L左右,去除率约为86%;出水TP在2mg/L附近波动,除磷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出现出水TP高于进水TP的释磷现象。(2)人工湿地除磷效果良好且稳定。当进水TP为0.6~6.7mg/L时,出水TP维持在0.3~0.7mg/L。(3)该联合工艺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系统出水NH4+-N、TN、TP均值分别为2.0、2.4、0.5mg/L,去除率均值分别为94%、9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磷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人工湿地
下载PDF
武河湿地典型植被固碳能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梦 梁仁君 +2 位作者 宋红丽 桑冰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2期62-66,共5页
以临沂武河湿地典型植被芦苇、菖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碳氮储量。结果表明:芦苇3、芦苇6处的生物量2.02、1.36 kg/m^2,菖蒲1的生物量1.99 kg/m^2要高于其他位点的生物量,芦苇3、芦苇6处的碳储量(17.44,12.19 kg/m^2... 以临沂武河湿地典型植被芦苇、菖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碳氮储量。结果表明:芦苇3、芦苇6处的生物量2.02、1.36 kg/m^2,菖蒲1的生物量1.99 kg/m^2要高于其他位点的生物量,芦苇3、芦苇6处的碳储量(17.44,12.19 kg/m^2)、氮储量(1.04,0.80 kg/m^2)菖蒲1的碳储量10.07 kg/m^2、氮储量0.62 kg/m^2均高于其他位点。说明武河湿地典型植被的碳氮储量与生物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芦苇、菖蒲生物量高的地方,其碳储量也高,固碳能力相对较高,同时氮储量会对湿地植被碳储量以及固碳能力带来影响。芦苇、菖蒲组织中氮含量总体分布于叶组织中,因为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通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形式将N元素从根组织迁移并富集到叶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河湿地 芦苇 菖蒲
下载PDF
大连温带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固碳和储碳潜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魁双 巩宁 +2 位作者 王立军 曲翊 杜念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120,共8页
底栖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开展其固碳和储碳机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海域海洋固碳和储碳潜力的认识。本文基于海区条件的模拟,开展了大连海域潮间带优势海藻的日固碳量、日呼吸量和日有机碳释放量的测定,结合海区生... 底栖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开展其固碳和储碳机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海域海洋固碳和储碳潜力的认识。本文基于海区条件的模拟,开展了大连海域潮间带优势海藻的日固碳量、日呼吸量和日有机碳释放量的测定,结合海区生物量的调查,阐述了3个海藻床潮间带海藻固碳和储碳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海藻固碳能力方面,绿藻类的固碳能力最强,褐藻类次之,红藻类最低。大连海域潮间带海藻的固碳量、储碳量和有机碳释放量在12月至5月处于较高水平,6月至11月较低,平均每个海藻床潮间带区域年固碳量和年有机碳释放量分别为1.72×10^5 g/a和2.1×10^4 g/a。潮间带海藻月固碳量是储碳量的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海藻
下载PDF
研究青海土地资源的又一佳作——卓玛措等著《青海省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评介
16
作者 马晓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29,共2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以及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和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的湿地,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地球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以及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和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的湿地,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供蓄水、储碳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不可替代的综合服务功能,并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资源和产品,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和“气候调节器”,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推动各国政府采取国家行动和开展国际合作以保护并合理利用湿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之肾 泥炭地 物种基因库 综合服务功能 湿地资源保护 净化水质 半咸水
下载PDF
重视高寒湿地生态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17
作者 康晓明 闫钟清 +1 位作者 张克柔 颜亮 《中国林业》 2020年第2期86-89,共4页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干早频发将导致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的净储碳能力降低11.3%。高寒区温度的升高也将削弱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未来气温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的源与汇的转换。
关键词 泥炭地 湿地生态系统 源与汇 气候变化 高寒湿地 若尔盖 高寒区
原文传递
腐植酸对我国生态环境60年的爱
18
《腐植酸》 2017年第3期67-70,共4页
腐植酸一直在大自然中默默发挥着储碳控碳、自净水体、培肥地力等功效,但腐植酸被国人发现、研究、应用始于1957年,始于农业。60年时光荏苒,腐植酸大爱无边,应用领域从最初农业的1个肥料品类拓展到现在涉及环境、工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腐植酸 培肥地力 大自然 应用 农业 水体
原文传递
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71
19
作者 程堂仁 冯菁 +5 位作者 马钦彦 王玉涛 康峰峰 冯仲科 张彦林 邓向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4,共12页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碳库大小,应用干烧法对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类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及森林植...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碳库大小,应用干烧法对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类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及森林植被的储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林分各组分的碳储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锐齿栎、油松、栓皮栎、白桦、红桦、日本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秦岭冷杉、水曲柳、大叶椋子木、五角枫、辽东栎13种乔木树种的器官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501~0.5049,14种灌木和10种草本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0.4446和0.3270,7类林分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0.4221。该地区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676~0.4976;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层平均储碳密度为39.4254t hm^-2,总碳储量为13.3579Tg。8类林分总碳储量分配中,乔木层占98.07%±0.73%,灌木层占1.38%±0.43%,草本层占0.17%±0.08%,枯落物层占0.37%±0.37%。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乔木层的平均储碳密度值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基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库分配 密度 干烧法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的六要素分析 被引量:66
20
作者 康重庆 杜尔顺 +4 位作者 郭鸿业 李姚旺 方宇晨 张宁 钟海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1-1750,共10页
面向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及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该文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探讨了能源革命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历程,从化... 面向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及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该文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探讨了能源革命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历程,从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电力系统,到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为主要特征的“双高”电力系统,再到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分析了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六大关键要素“源网荷储碳数”,阐述了六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聚焦“碳”与“数”2个新兴的关键要素,分别从低碳化与数字化2个视角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源网荷 中和 数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