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1
作者 于翠玲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剩余油 油气成藏 储层建模 实验模拟
下载PDF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被引量:57
2
作者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不一分布 储层 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下载PDF
曲流河点砂坝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53
3
作者 陈程 宋新民 李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点砂坝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并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岩心分析资料表明点砂坝内的水流优势通道的... 点砂坝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并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岩心分析资料表明点砂坝内的水流优势通道的含水率大于95%,驱油效率大于35%。渗透率大于80 mD和非均质性越严重或越均质的储层更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在现井网条件下,水流优势通道均发育于点砂坝的中下部,平均厚度为2.2 m,宽度约2~4 m。水流优势通道受注采井间的主流线、相对高渗透条带及点砂坝下部的高渗透段分布控制,形成了在空间上复杂的水流优势通道网络。水流优势通道水淹严重,而非水流优势通道区水淹较弱且剩余油富集。因此,通过重建井网结构、打水平井、调剖堵水、调整开发方式、实施周期注水等措施,打破目前的水流优势通道网络,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从而提高点砂坝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优势通道 储层 剩余油 点砂坝 扶余油层
下载PDF
油藏描述中的储层建模技术 被引量:35
4
作者 杨辉廷 颜其彬 李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3期45-49,共5页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是当今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 ,定量表征和刻画储集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 ,从而研究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储层建模技...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是当今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 ,定量表征和刻画储集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 ,从而研究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储层建模技术在参数估计、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储层特征的不确定性描述以及综合利用各种资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各种储层建模的技术和方法 ,可分为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两大类 ,其中随机建模技术是储层建模技术突出的发展方向。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在国内的应用 ,必将对我国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文中综合论述了储层地质模型的类型、建模步骤和主要建模方法 ,探讨了储层建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建模 精细油藏描述 随机建模 储层 储层特征 储集层 油气储层 技术 投资风险 发展
下载PDF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被引量:38
5
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5 位作者 韩涛 Yao Tingting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4,共6页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 注入水 窜流通道 分布规律 定量描述方法 模糊评判法
下载PDF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关利群 屈红军 +2 位作者 胡春花 范玉海 雷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26-30,37,共6页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含油 长6油层组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小莉 查明 王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8-152,共5页
成藏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控制了油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断层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油水倒置分布样式,即由单砂体高部位向低部位,依次为水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 成藏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控制了油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断层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油水倒置分布样式,即由单砂体高部位向低部位,依次为水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通过分析两种油藏类型中低渗透砂体储层高部位油水倒置的控制因素,探讨了油水倒置的两种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圈闭为主的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原因是断层封闭性的历史性差异,其次是储集层物性和渗透率级差;而上倾尖灭砂体岩性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层物性及其变化,尤其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同时,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油水倒置系统中,存在低电阻率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水分布 油藏 成因机制 储层
下载PDF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被引量:32
8
作者 吴胜和 曾溅辉 +1 位作者 林双运 郭燕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 ,文中探讨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充注圈闭的控制作用 ,首次提出了油气充注的渗透率临界级差的概念。在油气充注过程中 ,层间干扰导致高渗层对低渗层的屏蔽作用 ,使得油...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 ,文中探讨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充注圈闭的控制作用 ,首次提出了油气充注的渗透率临界级差的概念。在油气充注过程中 ,层间干扰导致高渗层对低渗层的屏蔽作用 ,使得油气充注是在一定的层间渗透率级差 (即临界级差 )范围内进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差异充注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的成像测井评价及裂缝预测 被引量:37
9
作者 牛虎林 胡欣 +2 位作者 徐志强 王立 刘运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4-269,共6页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的储层精细评价和裂缝预测,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资料与地质理论相结合,对研究区的7口井进行了裂缝及孔洞分析、现今地应力与...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的储层精细评价和裂缝预测,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资料与地质理论相结合,对研究区的7口井进行了裂缝及孔洞分析、现今地应力与裂缝有效性分析和储层裂缝定量评价,综合预测了裂缝发育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变质岩地层中基本以基岩内幕油气藏为主;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和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的主要走向与古潜山主断层走向大致平行,属纵裂缝;裂缝主要发育在东西两侧靠近断层、近源的构造陡坡上的硬脆性变质岩段。此解释结果与试油资料、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藏 裂缝发育带 成像测井 储层 储层评价 储层预测 基岩油气藏 裂缝储层 裂缝预测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陈欢庆 王珏 杜宜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实验研究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地质建模和模拟研究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分析。国内主要包括通过沉积学、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和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进行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等。研究方法有地质成因分析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各种数学计算方法、测井解释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地震预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等。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因 层序地层学 统计学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流体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戴亚权 赵俊英 +4 位作者 罗静兰 靳文奇 刘新菊 李健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7-292,298,共7页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河道中心微相为均质—中等均质储层,河道边缘非均质性稍强;点砂坝与决口扇砂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储层。结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影响因素 长2油层组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平面非均质边水驱油藏来水方向诊断和调整 被引量:30
12
作者 常学军 郝建明 +2 位作者 郑家朋 熊伟 高树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1,66,共5页
冀东油田 12 # 油层是高 10 4 5区块的主力小层 ,属于河流相沉积 ,平面非均质性强 ,边水能量活跃 ,是该小层的驱动动力。对该层位渗透率等值图进行了分析 ,抽象出一个实验物理模型。该模型在形状和渗透率分布上基本与地质模型相似 ,并... 冀东油田 12 # 油层是高 10 4 5区块的主力小层 ,属于河流相沉积 ,平面非均质性强 ,边水能量活跃 ,是该小层的驱动动力。对该层位渗透率等值图进行了分析 ,抽象出一个实验物理模型。该模型在形状和渗透率分布上基本与地质模型相似 ,并以充分接触的水线模拟边水 ,符合地质原型边水驱油实际情况。在两种井网模式下模拟了边水侵入后前缘突进规律。结果表明 ,渗透率是控制边水侵入的主要因素 ,边水侵入后沿主河道推进速度最快。井网部署方式与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的适应性 ,合理的井位能抑制边水突进。示踪剂监测解释结果表明 ,在主河道西部 ,边水自西北向东侵入 ;主河道东部边水自东北向西南入侵 ,与主河道砂体展布方向一致。实验模拟结果与示踪剂监测结果吻合。根据研究结果在现场实施边水调剖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驱动 物理模型 井网 储层 示踪剂 调剖试验
下载PDF
东濮凹陷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克奇 杨喜峰 杨春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55-57,共3页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资料 ,对东濮凹陷卫城 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研究 ,认为沙四段第二砂层组层内非均质性严重 ,...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资料 ,对东濮凹陷卫城 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研究 ,认为沙四段第二砂层组层内非均质性严重 ,层间非均质性较弱 ,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改进了研究区断裂体系分布图及注采单元分布图 ,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卫城81断块 沙四段 储层
下载PDF
致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及含油下限——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被引量:34
14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1 位作者 吴松涛 王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7-882,共6页
致密油成为世界石油勘探领域一大亮点并显示出巨大勘探潜力,中国致密油分布广且具独特地质特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岩心观察,发现层内单砂体级别上存在较强含油非均质性,利用薄片、氯仿沥青抽提、场发射扫描电镜、... 致密油成为世界石油勘探领域一大亮点并显示出巨大勘探潜力,中国致密油分布广且具独特地质特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岩心观察,发现层内单砂体级别上存在较强含油非均质性,利用薄片、氯仿沥青抽提、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高压压汞、N2气体吸附以及砂岩X射线衍射(XRD),对非均质性砂岩成岩特征、含油性、微观孔喉、孔径分布以及岩石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钙质胶结是导致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残留烃含量相差约6倍;致密砂岩均主要发育纳米级喉道(直径<1μm)。根据残留含油量和介孔平均孔径以及含油量与孔隙度的图版,认为介孔平均孔径15nm、孔隙度2%可能是致密油的含油下限,该认识将对非常规致密油的勘探选区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油组 致密砂岩 储层 含油下限
下载PDF
低渗透高含水饱和度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位云生 邵辉 +3 位作者 贾爱林 何东博 季丽丹 樊茹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2-826,共5页
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的低渗透砂岩气藏,复杂的孔喉结构及其配置关系决定了内部气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观察铸体薄片、分析压汞实验资料,对须家河组低渗透高含水饱和度砂岩气藏复杂的孔喉结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解释... 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的低渗透砂岩气藏,复杂的孔喉结构及其配置关系决定了内部气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观察铸体薄片、分析压汞实验资料,对须家河组低渗透高含水饱和度砂岩气藏复杂的孔喉结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解释了高含水饱和度的成因。结合须家河组气水分布,初步总结了3种气水分布模式,其中"储渗单元"控制的气水分布模式是强非均质性储层主要的气水分布类型。根据气水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从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分析了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气水宏观分布;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气水局部分布;储层的孔隙类型和孔喉结构的空间配置影响气水微观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高含水饱和度 气藏 储层 气水分布 主控因素
原文传递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云鹏 汤艳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2,共6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自产生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描述,并系统总结了目前研究储层物性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包括有储层野外露头分析、沉积...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自产生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描述,并系统总结了目前研究储层物性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包括有储层野外露头分析、沉积体系分析、层次界面分析、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学研究、统计学方法以及现在比较推崇的劳伦兹曲线法等,指出了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参数和应用的关键,以期为老区块的剩余油开发以及新探区油气开发有利区带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储层描述 剩余油开发 劳伦兹曲线法 渗透率变异系数
下载PDF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21
17
作者 单敬福 纪友亮 +2 位作者 张海玲 黄金鼎 安爱琴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6年第2期136-144,共9页
笔者根据大庆油田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该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大庆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 笔者根据大庆油田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该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大庆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经对葡萄花油层组PI1PI4系统研究(PI表示葡萄花油层组一段;PI1为次一级分层,以下名称类推),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它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葡萄花油层组 储层
下载PDF
成像测井解释模式在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牛虎林 田作基 +1 位作者 胡欣 庄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44-1549,共6页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储层的精细评价,以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和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为核心,通过岩心资料标定,结合录井、常规测井、试油、地质等实际资料,系统建立了基岩...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储层的精细评价,以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和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为核心,通过岩心资料标定,结合录井、常规测井、试油、地质等实际资料,系统建立了基岩油气藏变质岩储层的成像测井解释模式.根据成像测井模式的识别实现了对基岩油气藏特征的认识、准确的裂缝分析和现今地应力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变质岩地层中基本以基岩内幕油气藏为主;裂缝以中高角度缝、网状裂缝为主,其主要走向与井旁断层走向大致平行,属纵裂缝;裂缝主要发育在东西两侧靠近断层、近源的构造陡坡上;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呈NE-SW和NEE-SWW.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测井 成像模式 基岩 裂缝 储层 模式识别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谢青 王建民 时圣彪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7,共7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4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23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22和长21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剩余油分布 长2储层 太阳湾油区
下载PDF
断层纵向输导与储层非均质性耦合控运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2 位作者 卢学军 崔周旗 师玉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4-1170,共7页
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沿断层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控制机理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运移的控制本质上表现为"物性"(断层与储层渗透率比值)与"动力&q... 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沿断层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控制机理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运移的控制本质上表现为"物性"(断层与储层渗透率比值)与"动力"对油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耦合控制作用。两者对油的运移和纵向分布的耦合控制作用可概括为强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弱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和强输导能力断层-正韵律储层控运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不易侧向分流,油主要富集在直接位于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储层中;第二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较易侧向分流,油在纵向上各储层中均有一定的富集;第三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极易侧向分流,油大多富集在下部物性最好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运移 模拟实验 断层输导能力 储层 侧向分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