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1,共16页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聪明考证","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与"虏学"、"全汉",以及考订与"大事"的关系,可以寻其本意,扩张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
原文传递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守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76,共5页
《周颂》三十一篇是研究西周初年历史的重要材料,然其文辞古奥难懂,篇章错乱,文意、用法及和乐舞之间的关系等不明,历代学者作了种种推测,众说纷纭,真相难明,傅斯年虽然推想到这些短章是组合使用的,但文献无征,感慨“若求在这... 《周颂》三十一篇是研究西周初年历史的重要材料,然其文辞古奥难懂,篇章错乱,文意、用法及和乐舞之间的关系等不明,历代学者作了种种推测,众说纷纭,真相难明,傅斯年虽然推想到这些短章是组合使用的,但文献无征,感慨“若求在这三十一章中寻出几个整篇来,是做不到的”lll。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周公之琴舞》不仅发现了整篇,而且表明了颂诗与乐、舞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对周颂有了全新的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 清华大学 周公 傅斯年 文辞 错乱 颂诗
原文传递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 被引量:39
3
作者 杜正胜 《中国文化》 1995年第2期224-237,共14页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杜正胜一史学革命的双璧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相对於清代以前的传统是一种崭新的新史学,不论观念、方法和写作方式都达到革命性之改变的地步,尤其古代史学,堪称史学革命中的革...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杜正胜一史学革命的双璧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相对於清代以前的传统是一种崭新的新史学,不论观念、方法和写作方式都达到革命性之改变的地步,尤其古代史学,堪称史学革命中的革命。古代史学革命有两大流派,一是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顾颉刚 胡适 史学革命 古史辨 疑古派 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国古史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方法
下载PDF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晴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48,共24页
抗战时期,昆明获“民主堡垒”的美誉与中国高等学府之南迁自有关系,但若把民主、自由思想在联大等大学中的成长壮大,完全归结于自由主义、中间势力的影响,或者中共地下活动的发展,显然不全面。国民党在校园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学术活动十... 抗战时期,昆明获“民主堡垒”的美誉与中国高等学府之南迁自有关系,但若把民主、自由思想在联大等大学中的成长壮大,完全归结于自由主义、中间势力的影响,或者中共地下活动的发展,显然不全面。国民党在校园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其目的虽在“党化”校园,但也使不同政治色彩的教授参与其中。教授中间的左、中、右三派曾和平共处,交往频繁。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对学界的政策,从笼络转向高压,惨案迭次发生,左、中、右三派的重叠交叉不复存在。从抗战后期教授、学生和政府之间的三角互动中已可见国民党败势之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潮 一二·一运动 朱家骅 姚从吾 闻一多 傅斯年 学术活动 政治色彩 教授 抗战前
原文传递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44,共16页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外迅速起行 ,以新机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 ,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不过 ,只找材料不读书的偏激 ,脱离学术正轨。受此影响 ,学术主流难免走上窄而偏的狭境 ,导致学术界长期陷入派分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国学 傅斯年 学术 历史学 考古 史料学 偏激 主流 转折
原文传递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汎森 《中国文化》 1996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王■森傅斯年在五四前後将近一年间,曾断断续续地讨论到"社会",而且他在这个时期提到社会时,常加引号,以表示他不是在表达一种泛泛的概念。但是由于傅斯年"社会"方面的文字或是...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王■森傅斯年在五四前後将近一年间,曾断断续续地讨论到"社会",而且他在这个时期提到社会时,常加引号,以表示他不是在表达一种泛泛的概念。但是由于傅斯年"社会"方面的文字或是未收入全集,或是仍属手稿,故未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造社会 康有为 梁启超 《新民说》 社会主义 社会有机体 集体主义 机体论 近代中国
下载PDF
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广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共9页
傅斯年与陈寅恪两位史学大师关系甚密 ,他们对现代中国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阐明近世西方兰克史学治史之旨趣 ,揭示了兰克给后世留下的两种印象 ,并侧重通过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的比较 ,以说明他们两人所受西方史学特别是... 傅斯年与陈寅恪两位史学大师关系甚密 ,他们对现代中国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阐明近世西方兰克史学治史之旨趣 ,揭示了兰克给后世留下的两种印象 ,并侧重通过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的比较 ,以说明他们两人所受西方史学特别是兰克的影响。作者认为 ,傅斯年与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均有其共同的西学支撑 ,那就是兰克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陈寅恪 兰克 史学思想
下载PDF
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6,共23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米内山庸夫 傅斯年 顾颉刚 《中国之命运》
原文传递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被引量:23
9
作者 何兹全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This trend was apparent in the late 1920s but has long faile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historian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old and new school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diverged, the ways in which t... This trend was apparent in the late 1920s but has long faile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historian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old and new school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diverged, the ways in which this trend was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skeptical approach to Chinas early history, and to the socalled “double evidence,” a method that emphasized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in historical studies. The scholars of the new school adopted a heretical, antitradition stance in their efforts to jo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community, and were interested in the topics studied by Western sinologists. These factor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paradoxical attitude toward historical data: They liked to see more but hated to read literary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国史 史学思想 史学著作 时局 民族 迁徙 十年 古代中国 研究所
全文增补中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 被引量:22
10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4-137,共16页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桑兵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有学问方面,尤其是易与西学相对应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则对流的倾向更为明显...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桑兵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有学问方面,尤其是易与西学相对应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则对流的倾向更为明显。本世纪前半期,巴黎被誉为“无可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希和 中国学者 近代中国学术 王国维 陈寅恪 傅斯年 罗振玉 汉学家 胡适 巴黎学派
原文传递
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42,共19页
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新史学的崛起已不可遏制。达到巅峰的欧洲汉学也非语文考据派一枝独秀,同样孕育着变革的因素。法国汉学... 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新史学的崛起已不可遏制。达到巅峰的欧洲汉学也非语文考据派一枝独秀,同样孕育着变革的因素。法国汉学内部分化出以葛兰言为首的社会学派,主张社会科学化的美国中国学也正处在上升时期。成立于1928年、由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虽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接轨国际新潮,却误引兰克史学为同道,追步欧洲汉学,阴差阳错地融入西方传统史学之末流。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的些许影响也未能使傅斯年摆脱兰克史学的支配。当时学术界努力趋新求变,但对新史学与兰克史学的学术时差缺乏明确意识。傅斯年及史语所受此制约,面对西方史学的新旧潮流取舍失当,以致走上一条与现代学术趋向逆行的不归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语所 兰克史学 欧洲汉学 新史学
下载PDF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被引量:18
12
作者 葛兆光 《书城》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刚到手时曾匆匆翻过一遍,二○○七年十月在大阪关西大学遇见专程去接受名誉博士称号的余英时先生,他送我一册刚刚出版的《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联经出版事业公...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刚到手时曾匆匆翻过一遍,二○○七年十月在大阪关西大学遇见专程去接受名誉博士称号的余英时先生,他送我一册刚刚出版的《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看过之后,对顾颉刚的这部日记更有了浓厚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出版事业 余英时先生 傅斯年 古史辨 疑古 边疆教育委员会 国家分裂 名誉博士 现代史学
原文传递
学术与政治:“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传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8-177,216,共11页
围绕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展开的论辩,与泰国改国名造成中国西南边疆的危机感紧密相关。傅斯年、顾颉刚鉴于当时背景,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内部不应再析出什么"民族"及使用"民族"一词,也不... 围绕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展开的论辩,与泰国改国名造成中国西南边疆的危机感紧密相关。傅斯年、顾颉刚鉴于当时背景,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内部不应再析出什么"民族"及使用"民族"一词,也不要以各"民族"之名做研究,以免造成分离危机。费孝通和一些南方学者从民族学的学科立场出发,坚持"中华民族"应该包括西南边疆诸族,民族研究不会弱化各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有益于民族政策的制定,学术与政治可以有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民族危机 傅斯年 顾颉刚 杨成志
原文传递
证与疏 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被引量:17
14
作者 羅志田 《中国文化》 CSSCI 2010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入误解(详後),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实际上,若“史料学”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还真可以说是大体上涵盖了史学的主要内容。这正... 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入误解(详後),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实际上,若“史料学”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还真可以说是大体上涵盖了史学的主要内容。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学方法界定为“排比、比较、考订、编纂史料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方法 傅斯年 史料学 误解
下载PDF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杜正胜 《文物世界》 1998年第1期34-54,81,共21页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杜正胜一现阶段中国考古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的科学考古,当从1926年李济发掘西阴村算起,至今整整70年。以这年为基点,5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unnarAndersson)发掘仰韶村,创...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杜正胜一现阶段中国考古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的科学考古,当从1926年李济发掘西阴村算起,至今整整70年。以这年为基点,5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unnarAndersson)发掘仰韶村,创造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 傅斯年 新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 人类学 李济 中央研究院 张光直 史语所
下载PDF
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尚小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0-87,共8页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是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两个极重要的学术阵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两者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关系。以傅斯年为首的史语所研究人员不仅纷纷到北大史学系兼课,而且通过对北大史学系课程...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是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两个极重要的学术阵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两者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关系。以傅斯年为首的史语所研究人员不仅纷纷到北大史学系兼课,而且通过对北大史学系课程进行改造,使两者在学术精神上达到一致。其结果是,一批深受史语所学术精神影响的“尖子生”被培养出来,并被选入史语所工作。北大史学系某种程度上成了史语所的人才库。另一方面,史语所的学术精神,也通过北大史学系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发生着持久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北京大学史学系 近代学术史 傅斯年
下载PDF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被引量:15
17
作者 桑兵 《中国文化》 2009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多向外洋求助,以新自谢。实则近代学人已有借鉴欧洲新法研治中国思想史的范例,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即个中翘楚。其研究对象与做法,与今日所谓概念史相近甚至相同,而其对欧洲相关学术方法的理解运用... 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多向外洋求助,以新自谢。实则近代学人已有借鉴欧洲新法研治中国思想史的范例,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即个中翘楚。其研究对象与做法,与今日所谓概念史相近甚至相同,而其对欧洲相关学术方法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历代各类文籍材料和学人见识等木事的把握,则较今人更为深入贴切。从中吸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古训辨证》 傅斯年 中国思想史 学术方法 概念 欧洲 借鉴 相近
下载PDF
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帆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3,160,共21页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两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学者个体学术主张和时代需求之间的纠葛,其实质反映出史家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情怀如何展现,学术追求和现实政治如何协调,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理性,似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两途获得了统一,实现了两全,然此两全伴随着两难,内里深刻的矛盾纠结仍始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真与致用 顾颉刚 傅斯年 费孝通 历史教科书 中华民族是一个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逢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68-77,共10页
“五四”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是在19、20世纪之交西方史学主潮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在交互碰撞中不断趋于理性融合的过程。其所确立的新一代治学规模和风气,对此后直至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是在19、20世纪之交西方史学主潮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在交互碰撞中不断趋于理性融合的过程。其所确立的新一代治学规模和风气,对此后直至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史学 西方现代史学 实证史学 “新史学” 中国史 历史哲学 实证主义史学 生机主义 历史学 傅斯年
原文传递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 被引量:14
20
作者 蒋大椿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44-50,159-160,共9页
傅斯年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我们今天还聚集在他的故乡山东聊城来纪念他,对于中国历史学来说,他确实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纪念学术思想领域的前辈历史人物,我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他的学术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以... 傅斯年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我们今天还聚集在他的故乡山东聊城来纪念他,对于中国历史学来说,他确实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纪念学术思想领域的前辈历史人物,我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他的学术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以使他和现实相联接,使后人学习和继承他的成就,并从对他的局限的分析中获得教益。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并对中国史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学术领域也曾提出过多种见解,其中影响最大并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独树一帜的,自然是他的史学便是史料学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历史学家 史学研究 辩证唯物史观 主观成分 历史观 科学研究 史学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