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从宏观视角分析译作——傅东华之《飘》译本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倩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1-43,共3页
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美国畅销小说GonewiththeWind的最早译本。长久以来 ,这部译著饱受译学界的非议。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角 ,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傅译 ,找出该译作的宝贵之处 ,分析影响其成形的客观文化因素 ,并藉此对翻译批评标准... 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美国畅销小说GonewiththeWind的最早译本。长久以来 ,这部译著饱受译学界的非议。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角 ,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傅译 ,找出该译作的宝贵之处 ,分析影响其成形的客观文化因素 ,并藉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现代新思路作一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飘》 小说翻译 文学翻译
下载PDF
“翻译立场”和“翻译冲动”视角下傅东华译者主体性研究
2
作者 陈一琦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7期966-971,共6页
“翻译立场”和“翻译冲动”是安托瓦纳·贝尔曼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出的重要概念,前者指译者在原文和译文间的自我定位,后者指译者通过直译改造母语的隐秘欲望。本文将傅东华作为译者主体性研究个案,以他的翻译立场和翻译冲动为研... “翻译立场”和“翻译冲动”是安托瓦纳·贝尔曼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出的重要概念,前者指译者在原文和译文间的自我定位,后者指译者通过直译改造母语的隐秘欲望。本文将傅东华作为译者主体性研究个案,以他的翻译立场和翻译冲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傅东华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对个人翻译立场的表述,与其翻译《红字》时实际表现出的翻译冲动,发现其所述与所为矛盾之处在于归化立场与异化冲动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性在个人选择和历史演进的交缠互动中逐渐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译者主体性 翻译立场 翻译冲动
下载PDF
论傅东华《诗歌原理ABC》的命题建构、逻辑进路与时代价值
3
作者 余梦成 李直飞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傅东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文学翻译上,相对忽略了他作为文论家的现代诗学实践。事实上,《诗歌原理ABC》既是西方诗学体系的东方实践,也是中国传统诗话的现代承续,更是傅东华对现代新诗深刻思考后的诗学尝试。尽管部分学理逻辑不够成熟,诗论体系还相对简略,但却对“幼儿期”白话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诗歌原理ABC》 命题建构 逻辑进路 时代价值
下载PDF
珍妮·葛哈德在新中国的重生——评傅东华1959年重译《珍妮姑娘》 被引量:5
4
作者 陆颖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3-192,共10页
1959年,傅东华重译旧作《珍妮姑娘》,受到读者欢迎,得到译界赞誉。与1935年初译本相比,重译本功能发生转变,文本宛如隔世重生。译本被赋予浓重的人民性,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译文风格迥异,但这并非傅东华对德莱塞的原初... 1959年,傅东华重译旧作《珍妮姑娘》,受到读者欢迎,得到译界赞誉。与1935年初译本相比,重译本功能发生转变,文本宛如隔世重生。译本被赋予浓重的人民性,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译文风格迥异,但这并非傅东华对德莱塞的原初解读。《珍妮姑娘》在新中国的重生,是文学翻译服务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民族文学、规范统一汉语过程的必然产物,也凝结着二十四年中译者本人对翻译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积极协调。因此,评价重译作品,重在"重"字,将新旧译本更迭、语境异同及译者历时发展列入考察视野,在动态的历史中评价新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妮姑娘》 重译 东华 语境 人民性
下载PDF
《诗之研究》与《诗学》翻译的价值取向——兼论傅东华“诗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5
作者 余梦成 李直飞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1-96,共6页
傅东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其译介的作品《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对我国20世纪以来现代诗学、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傅东华对《诗学》与《诗之研究》的翻译入手,分析傅东华翻译的价值导向,... 傅东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其译介的作品《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对我国20世纪以来现代诗学、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傅东华对《诗学》与《诗之研究》的翻译入手,分析傅东华翻译的价值导向,并探析傅东华的诗学译介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诗之研究》 《诗学》 翻译 中国现代新诗
下载PDF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刍议——兼谈翻译家傅东华研究中若干版本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陆颖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拓展批评解读空间,是相关译作、译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以求对译作、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对翻译史有全面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版本研究 东华 翻译家研究
下载PDF
语篇翻译视角下译者风格研究——以傅译本《飘》(节选)为例
7
作者 周遵爽 陆敏 《海外英语》 2023年第23期62-64,共3页
对于译者而言,从事翻译任务和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而以语篇为单位对源文本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原文。以傅东华翻译的作品《飘》(节选)为目标文本,选取其中部分译文为案例,从语篇翻译视角对案例进行分... 对于译者而言,从事翻译任务和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而以语篇为单位对源文本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原文。以傅东华翻译的作品《飘》(节选)为目标文本,选取其中部分译文为案例,从语篇翻译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译者风格进行剖析和探究;讨论了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方式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并基于研究结果对语篇翻译视角下的翻译事业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风格 语篇翻译 东华 《飘》
下载PDF
论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 被引量:2
8
作者 管新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鲁迅 东华 邢光祖 郑振铎 翻译笔战
下载PDF
从审美反映论看傅东华《飘》的翻译过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书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27-129,共3页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反映论 审美评价 《飘》 东华
下载PDF
论傅东华的诗学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进红 何敏 《人文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傅东华(1893-1971),生于浙江金华,自幼家境贫寒,少时随父亲于家塾读书,191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中院(中学部)。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继续升学,但傅东华古汉语和英文学习出色,次年便进入了中华书局,并开始文学创作、翻译以及文艺理论研究... 傅东华(1893-1971),生于浙江金华,自幼家境贫寒,少时随父亲于家塾读书,191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中院(中学部)。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继续升学,但傅东华古汉语和英文学习出色,次年便进入了中华书局,并开始文学创作、翻译以及文艺理论研究。1916年秋,傅东华离开中华书局,辗转于浙江东阳县立中学、平民大学附中(北京)、北京高等师范各校教授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影像说 诗学观
下载PDF
鲁迅与《文学》月刊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晓燕 《上海鲁迅研究》 2019年第3期50-72,共23页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创刊,在《小说月报》停刊、左联期刊《萌芽》《北斗》等纷纷被查禁,国内文坛缺少一流期刊的情况下,《文学》被寄予了厚望,聚集了文艺界当时最为知名的作家,因此甫一问世便大受欢迎,创刊号甚至重版五次,杂志一...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创刊,在《小说月报》停刊、左联期刊《萌芽》《北斗》等纷纷被查禁,国内文坛缺少一流期刊的情况下,《文学》被寄予了厚望,聚集了文艺界当时最为知名的作家,因此甫一问世便大受欢迎,创刊号甚至重版五次,杂志一直出版到1937年11月,因上海沦陷而停刊。《文学》月刊是当时最重要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有关它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文学》月刊 《文学》
原文传递
美国黑人作家休士秘密会见鲁迅的事实与谎言——兼补“左联”活动及茅盾与宋庆龄生平一项缺漏 被引量:2
12
作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3,共12页
1933年7月美国黑人作家休士(Langston Hughes,1902-1967;标准音译是"休斯")来到中国。休士在上海期间,与上海作家、记者有过一次公开会面。会面之后,傅东华(1893-1971)以伍实的笔名写了《休士在中国》一文,介绍了休士,也记录... 1933年7月美国黑人作家休士(Langston Hughes,1902-1967;标准音译是"休斯")来到中国。休士在上海期间,与上海作家、记者有过一次公开会面。会面之后,傅东华(1893-1971)以伍实的笔名写了《休士在中国》一文,介绍了休士,也记录了会面座谈的内容,但文章开头将休士与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访华做了对比,说萧伯纳受到“名流”如鲁迅(1881-1936)和梅兰芳(1894-1961)的接待,而休士因为是黑人,所以受到“名流”的冷遇。①这是对鲁迅人格的污蔑,鲁迅于是去信驳斥:“这回的招待休士,我并未接到通知,时间地址,全不知道,怎么能到?即使邀而不到,也许有别种的原因,当口诛笔伐之前,似乎也须略加考察。现在并未相告,就责我不到,因这不到,就断定我看不起黑种”,成了一个“势利卑劣的人”。②鲁迅的驳斥,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休士这次来上海,鲁迅没有跟他见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座谈会 东华 美国黑人 宋庆龄
下载PDF
眉凝白霜苦读书——科学泰斗严济慈少年勤学的故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曙火 《科学24小时》 2006年第2期6-9,共4页
关键词 严济慈 东华 东阳中学 小学毕业
下载PDF
傅东华版《飘》的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广丽 《文教资料》 2008年第36期29-31,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傅东华翻译的<飘>的翻译策略,对傅版<飘>中"归化"的使用进行具体分析,并简要指出了影响傅东华翻译策略的因素.
关键词 《飘》 东华 翻译策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暗示”:有效读写的固着点——傅东华编著《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之创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小鸥 徐加慧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4期32-37,共6页
教科书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之一,其科学的编排体例等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指引意义。1933年,傅东华编著《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创新编撰239条"暗示",诱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作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期使获得透澈之了解,及深入... 教科书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之一,其科学的编排体例等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指引意义。1933年,傅东华编著《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创新编撰239条"暗示",诱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作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期使获得透澈之了解,及深入之欣赏。这些"暗示"从功能上可分为告知式、启思式、混合式三种类型。傅东华通过全新编撰的"暗示",以期联结编者、作者、教师、学生四个主体的意志,通过明确文章解读的关键点、指示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设置多样的言语实践点,将阅读和文章作法紧密联系,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暗示 国文 教科书 读写结合
下载PDF
从“盘肠大战”论争看编排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久明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1936年上半年,在著名的'两个口号'论争发生前夕,爆发了被后人称作'当时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事件'~②的'盘肠大战'论争。梳理一下论争过程便会发现,编排问题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5年12月1日出版的大型... 1936年上半年,在著名的'两个口号'论争发生前夕,爆发了被后人称作'当时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事件'~②的'盘肠大战'论争。梳理一下论争过程便会发现,编排问题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5年12月1日出版的大型文学月刊《文学》第5卷第6号,发表了周文描写川康军旅生活的小说《山坡上》,时任主编的傅东华不但删去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改动了不少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起予 时事新报 《杂文》 郭沫若 东华 盘肠大战 邵洵美 邱韵铎 每周文学 谢六逸 杨邨人
原文传递
探析傅东华汉译《飘》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17
作者 简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第9期51-53,共3页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 《飘》 文本类型 语言风格
下载PDF
顺应的偏离——析傅东华《飘》译本 被引量:1
18
作者 盛卓立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2-44,共3页
傅东华的《飘》译本(以下简称傅译)中存在种种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偏离现象,因此,长期以来傅译在研究界饱受批判,但在读者群中却大获好评。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傅译中的偏离现象,认为这些偏离恰恰顺应了当时特殊的交际语境,... 傅东华的《飘》译本(以下简称傅译)中存在种种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偏离现象,因此,长期以来傅译在研究界饱受批判,但在读者群中却大获好评。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傅译中的偏离现象,认为这些偏离恰恰顺应了当时特殊的交际语境,从而对傅译做出了更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飘》译本 东华 偏离 顺应
下载PDF
Gone with the Wind汉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傅东华和李美华的汉译本为例
19
作者 杨甜甜 《新丝路》 2022年第8期196-198,共3页
《飘》 是由纽约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版于1936年的经典小说,现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其中傅东华的译本最为有名,他的翻译并不是完全拘泥于原著的形式,而只是把专有名词以归化译法处理,从语言上以汉语短句大量破解了英文短语。这... 《飘》 是由纽约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版于1936年的经典小说,现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其中傅东华的译本最为有名,他的翻译并不是完全拘泥于原著的形式,而只是把专有名词以归化译法处理,从语言上以汉语短句大量破解了英文短语。这些翻译策略与技巧,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相比之下,李美华的译文则更加忠实于原著。文章选取傅东华和李美华的译本,主要从时代背景、词汇、句法、翻译策略方面进行译文对比分析。在对具体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译者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翻译目的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尽管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尽量传达了原作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飘》 东华 李美华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从翻译伦理析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误译
20
作者 刘书梅 戴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59-762,共4页
伦理学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翻译关涉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翻译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不可避免。本研究从翻译伦理学视角,以傅东华《飘》汉译本为例,重点考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译者翻译过程中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都对误... 伦理学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翻译关涉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翻译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不可避免。本研究从翻译伦理学视角,以傅东华《飘》汉译本为例,重点考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译者翻译过程中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都对误译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文学翻译的误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译 翻译伦理 东华 《飘》汉译本 规范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