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美国黑人作家休士(Langston Hughes,1902-1967;标准音译是"休斯")来到中国。休士在上海期间,与上海作家、记者有过一次公开会面。会面之后,傅东华(1893-1971)以伍实的笔名写了《休士在中国》一文,介绍了休士,也记录...1933年7月美国黑人作家休士(Langston Hughes,1902-1967;标准音译是"休斯")来到中国。休士在上海期间,与上海作家、记者有过一次公开会面。会面之后,傅东华(1893-1971)以伍实的笔名写了《休士在中国》一文,介绍了休士,也记录了会面座谈的内容,但文章开头将休士与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访华做了对比,说萧伯纳受到“名流”如鲁迅(1881-1936)和梅兰芳(1894-1961)的接待,而休士因为是黑人,所以受到“名流”的冷遇。①这是对鲁迅人格的污蔑,鲁迅于是去信驳斥:“这回的招待休士,我并未接到通知,时间地址,全不知道,怎么能到?即使邀而不到,也许有别种的原因,当口诛笔伐之前,似乎也须略加考察。现在并未相告,就责我不到,因这不到,就断定我看不起黑种”,成了一个“势利卑劣的人”。②鲁迅的驳斥,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休士这次来上海,鲁迅没有跟他见过面。展开更多
文摘1933年7月美国黑人作家休士(Langston Hughes,1902-1967;标准音译是"休斯")来到中国。休士在上海期间,与上海作家、记者有过一次公开会面。会面之后,傅东华(1893-1971)以伍实的笔名写了《休士在中国》一文,介绍了休士,也记录了会面座谈的内容,但文章开头将休士与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访华做了对比,说萧伯纳受到“名流”如鲁迅(1881-1936)和梅兰芳(1894-1961)的接待,而休士因为是黑人,所以受到“名流”的冷遇。①这是对鲁迅人格的污蔑,鲁迅于是去信驳斥:“这回的招待休士,我并未接到通知,时间地址,全不知道,怎么能到?即使邀而不到,也许有别种的原因,当口诛笔伐之前,似乎也须略加考察。现在并未相告,就责我不到,因这不到,就断定我看不起黑种”,成了一个“势利卑劣的人”。②鲁迅的驳斥,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休士这次来上海,鲁迅没有跟他见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