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型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英华 李艳 +2 位作者 李德帅 尚可政 郑凤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9-483,共15页
利用1961-2008年中国751个地面观测站气温资料插值而成的CN05格点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整体夏季极端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以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南沿海增多趋势最明显,而江淮黄淮... 利用1961-2008年中国751个地面观测站气温资料插值而成的CN05格点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整体夏季极端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以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南沿海增多趋势最明显,而江淮黄淮地区增多趋势最不明显甚至出现减少趋势。极端高温日数年际波动周期以2.5~3.0年为主,江淮地区以5年为主。对极端高温日数进行EOF分解的结果表明,第1典型场主要表现了极端高温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第2、3典型场分别表现为江淮和东北、华南和华北极端高温日数的两种南北"偶极型"分布特征。合成分析表明,第2典型场正"偶极型"对应江淮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和东北高度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负"偶极型"则相反;第3典型场正"偶极型"对应华南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华北高度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负"偶极型"则相反。偏相关分析表明,鄂霍次克海阻高与东北和东南沿海极端高温日数正相关显著,与黄淮部分地区呈显著负相关;副高脊线与华北和东北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副高强度与东南沿海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高温日数 线性趋势 EOF分解 鄂霍次克海阻高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2011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 被引量:8
2
作者 蓝天 霍利微 +4 位作者 王冀 邓汗青 王易 柳春 张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7-937,共11页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270 mm,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NorthEast Pacific SSTA Dipole,NEPD)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90°~120°W,5°~20°N]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150°~170°W,37°~45°N]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NEPD负/正位相。NEPD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夏季降水 东北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中国夏季气温变化的主模态及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灵 陈丽娟 +1 位作者 周月华 熊开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3-1401,共9页
根据逐月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夏季逐月气温持续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同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气温变化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模态:第一模态为全国一致型(UM),当时间系数为正(... 根据逐月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夏季逐月气温持续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同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气温变化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模态:第一模态为全国一致型(UM),当时间系数为正(负)时,6-8月气温为全国一致偏高(低),UM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以一致偏低为主,以后以一致偏高为主;第二模态为南、北与中间反位相的三极子型(TM),当时间系数为正(负)时,6-8月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套地区以及江南、华南气温偏高(低),而长江流域、黄淮等地气温偏低(高),其中以8月低(高)温范围最大。TM型同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负位相为主,以后以正位相为主,但近些年年际信号增强且振荡明显。第三模态为长江以南与以北反位相的偶极型(DM),当时间系数为正(负)时,6月东北地区、内蒙古及河套北部、新疆北部气温偏低(高),以南的大部地区偏高(低),至7、8月偏低(高)气温范围明显南扩,但分界线止于长江沿线。进一步诊断发现,造成中国夏季逐月气温持续性变化的不同模态对应不同的环流特征。UM型气温模态主要受到东亚上空持续而深厚的高度场距平趋势的控制,大陆高压的强弱起到重要作用;气温TM型对应着环流场的三极子型分布,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有关;DM型气温模态与东北冷涡活动的位置和强度及西太平洋高度场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气温 一致
下载PDF
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的季节内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净雯 李建平 李艳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对流活动均存在反相变化的关系,将之称为季节内尺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ndo–West Pacific Convection Oscillation),简称IPCO。对IPCO两极子区域对流活动进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IPCO事件形成—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是由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及其传播造成的。对流扰动首先在赤道中西印度洋形成,随后逐渐向东发展变强,在其继续变强的过程中将分两支传播:一支由赤道印度洋向北传播,至印度半岛南部后逐渐减弱消失;另一支沿赤道继续东传,在海洋大陆受到抑制,快速越过海洋大陆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又开始发展变强,随后北传至西北太平洋区域逐渐减弱,最终至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到日本区域消失。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位相,详细分析了不同位相对应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特征,最后给出了IPCO事件演化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天振荡 低频对流 传播 印度洋—西太平洋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44
5
作者 陈际龙 黄荣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2-359,共8页
利用1958~2002年的NCEP-R1和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点月平均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主模态呈现显著的准两年... 利用1958~2002年的NCEP-R1和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点月平均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主模态呈现显著的准两年变化周期.当南亚夏季风纬向水汽输送偏强(弱)时,东亚一西北太平洋地区水汽输送的偶极型异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负(正)异常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水汽辐合正(负)异常,从而引起中国东部的经向三极子雨型,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的偏旱(涝)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偏涝(旱).1970s年代末之后,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减弱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水汽输送的偶极型异常相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偏涝与华南和华北地区的持续偏旱.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水汽通量辐合异常的同相对应关系来看,ERA.40资料对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描述能力强于NCEP-R1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年际变化 年代际改变 水汽输送异常 子雨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钱玮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6,共8页
利用1979—1999年GISST和CMAP月平均资料,用线性回归滤除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和ENSO的相互干扰,定义纯IOD指数和纯N ino3指数,将海温距平处理为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6—8月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热带中印度洋海温... 利用1979—1999年GISST和CMAP月平均资料,用线性回归滤除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和ENSO的相互干扰,定义纯IOD指数和纯N ino3指数,将海温距平处理为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6—8月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热带中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都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二者对南方夏季降水序列的拟合方差贡献显著,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5月份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可以解释60%左右的南方夏季降水异常,这对南方降水的预测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在正(负)IOD年,热带印度洋SS-TA引起我国南方地区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中国南方为整层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区,从而使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温异常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春季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屈静玄 龚道溢 李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327-2337,共11页
利用1979~2013年月降水量和NCEP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变率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南海多气候要素主导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同期北极涛动指数相关系数达?0.4,超过95%的信度水平,二者反位相的特征... 利用1979~2013年月降水量和NCEP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变率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南海多气候要素主导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同期北极涛动指数相关系数达?0.4,超过95%的信度水平,二者反位相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更加明显.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气旋式环流,南海地区偏南风减弱,南海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北部到华南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涛动指数为负异常时情况则相反.北极涛动可由两条途径影响南海地区气候,一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西风急流的波列,二是通过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区南北侧的偶极型环流异常.南海地区环流和气候的异常与这两条途径的相对强弱和配置有关,当高原南侧波列异常偏强同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异常偏弱时,二者共同作用可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海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降水的显著减少.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南支的气旋还可触发热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间接影响南海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气候 涛动 波列 北太平洋 环流异常
原文传递
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智娜 罗德海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5-899,共5页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尺度阻塞波 天气尺度波 阻塞 Ω阻塞 造波器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偶极模与我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巧莲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和各标准等压面的位势场、风场,以及我国160站的降水和温度资料,研究了亚洲—太平洋(20°N~70°N,40°E~120°W)地区(简称亚太地区)冬季(12~2月)海平面气压异常偶极型振荡(偶极模)的时... 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和各标准等压面的位势场、风场,以及我国160站的降水和温度资料,研究了亚洲—太平洋(20°N~70°N,40°E~120°W)地区(简称亚太地区)冬季(12~2月)海平面气压异常偶极型振荡(偶极模)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该异常偶极模与我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异常以经向型(ME)偶极模负异常和纬向型(ZO)偶极模正异常为主,其中又以ZO正异常发生的频数较高。对应ME模,其各空间层的高度场异常形势和高度场与MEI(经向型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形势十分类似;对应ZO模则主要表现为与阿留申地区高相关中心的一致性特征,说明阿留申低压的变化对其起着重要作用。ME模与我国冬季东部的降水异常和气温异常关系密切,ZO模仅对东北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影响,因为ZO模的异常对我国上空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一结果同我们传统上在冬季比较关注纬向气压差的变化(即ZO模)有些相左,提示我们在冬季更要关注ME模的情况。大气环流形势的分析表明,MEI正异常时,即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的北半部气压异常偏高,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偏低时,利于东亚大槽的加深加强,东亚冬季风因而也会偏强;但是由于此时我国东部主要为下沉气流控制,暖湿气流难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境内,从而造成此时冬季我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当MEI负位相时,大气环流异常利于造成我国东部大范围的冬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地区 冬季气压模(振荡) 中国冬季气候
下载PDF
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宣飞 励申申 唐镭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23-329,共7页
采用 1 979~ 1 994年 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 OL R资料 ,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 ,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 :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为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 ,且这... 采用 1 979~ 1 994年 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 OL R资料 ,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 ,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 :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为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 ,且这两个中心的对流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 ,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 (弱 ) ,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 (强 )时 ,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 ) ,雨带偏北 (南 ) ,长江流域少 (多 )雨。进一步分析表明 :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主要与东亚热带外地区的正压型大气环流异常相联系 ,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斜压型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 变化 东亚夏季风 大气环流
下载PDF
Synoptic-scale reversal of dipole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and Central Siberia in November 2021
11
作者 Yan Kong Xinping Xu Botao Zho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3期33-38,共6页
2021年11月,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经历了相反的冷暖异常转换,表现为“中西伯利亚偏冷,东亚偏暖”与“中西伯利亚偏暖,东亚偏冷”的交替出现.该偶极型气温异常的天气尺度反转伴随着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与中西伯利... 2021年11月,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经历了相反的冷暖异常转换,表现为“中西伯利亚偏冷,东亚偏暖”与“中西伯利亚偏暖,东亚偏冷”的交替出现.该偶极型气温异常的天气尺度反转伴随着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的偶极型气温异常反转是1979-2021年期间11月欧亚气温日变化的主导模态之一(发生概率超过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反转 气温异常 东亚-中西伯利亚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地形强迫对偶极型阻塞形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春 刘自牧 叶秣麟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2期18-25,共8页
本研究运用多尺度变换和摄动法简化具有地形强迫的正压准地转涡度方程,得到带有扰动项的非线性Shr?dinger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孤立子直接微扰理论研究地形强迫对偶极型阻塞结构的作用。研究表明:地形强迫对偶极型阻塞发展具有增强和持... 本研究运用多尺度变换和摄动法简化具有地形强迫的正压准地转涡度方程,得到带有扰动项的非线性Shr?dinger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孤立子直接微扰理论研究地形强迫对偶极型阻塞结构的作用。研究表明:地形强迫对偶极型阻塞发展具有增强和持续作用,其增长率与大地形山体的斜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Shrodinger方程 孤立子直接微扰理论 阻塞形势
下载PDF
Impact of Trans-Atlantic-Pacific Ocean Dipole–like pattern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West Africa 被引量:1
13
作者 LIN Zhao-Hui Victor Nnamdi DIK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8年第6期509-517,共9页
Rec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ainfall variability over West Africa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positive anomalies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cent interannual rainfall variability is link... Rec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ainfall variability over West Africa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positive anomalies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cent interannual rainfall variability is linked to an air–sea phenomenon that occur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and eastern Pacific Ocean,and then propose the Trans-Atlantic-Pacific Ocean Dipole(TAPOD)index as a measure for this tropical ocean phenomenon,which is found to b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est African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Using observational and reanalysis datasets,composit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enhanced precipitation in West Afric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TAPOD,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and cool SSTAs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Ocean.During 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TAPOD,there are significant westerly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Atlantic Ocean,which drives anomalous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over West Africa,leading to enhanced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Atlantic-Pacific Ocean Dipole West African summer rainfall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West African westerlies
下载PDF
难耐的热 惊人的雨——对今夏高温和暴雨的思考
14
作者 邱君瑞 《上海科学生活》 2001年第9期16-18,共3页
大家一定记得,今年上海的梅雨刚过,高温天气就迫不及待地接踵而来。据统计今年盛夏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有22天,其中有8天还达到或超过37度。其实,今年高温的出现以北方为先。进入6月份后,曾被誉为避暑胜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就出现了3... 大家一定记得,今年上海的梅雨刚过,高温天气就迫不及待地接踵而来。据统计今年盛夏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有22天,其中有8天还达到或超过37度。其实,今年高温的出现以北方为先。进入6月份后,曾被誉为避暑胜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就出现了39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北京36度的高温天气更是屡见不鲜。而南方许多城市包括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武汉和南京却凉爽宜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气温 暴雨 印度洋 现象” 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