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热红外偏振成像技术识别伪装目标 被引量:29
1
作者 汪震 乔延利 +2 位作者 洪津 王峰 李文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3-856,共4页
介绍了热红外偏振测量的原理,采用利用偏振信息在红外图像中识别伪装遮障的方法研制了一台热红外偏振成像仪,编写了偏振信息分析软件。利用该系统对地物背景(土壤)中的不同种类金属目标板及红外伪装遮障进行了热红外偏振成像探测实验。... 介绍了热红外偏振测量的原理,采用利用偏振信息在红外图像中识别伪装遮障的方法研制了一台热红外偏振成像仪,编写了偏振信息分析软件。利用该系统对地物背景(土壤)中的不同种类金属目标板及红外伪装遮障进行了热红外偏振成像探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热红外偏振探测系统获得的Stokes矢量图中,地物背景、金属目标板及红外伪装遮障的热红外偏振特性各不相同,并且和其红外辐射强度无关,相对红外强度探测更容易从地物背景中识别出金属目标板及红外伪装遮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 红外 伪装 偏振探测仪
下载PDF
金属表面粗糙度对热红外偏振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汪震 洪津 +2 位作者 叶松 张冬英 王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00-1503,共4页
根据热红外偏振的原理和探测方法,利用一种热红外偏振探测系统分别研究了铝质和钢质金属板热红外偏振度和其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金属板的表面粗糙度通过喷砂和刨床加工控制.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观测角较小时,喷砂方式处理的金属目标板... 根据热红外偏振的原理和探测方法,利用一种热红外偏振探测系统分别研究了铝质和钢质金属板热红外偏振度和其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金属板的表面粗糙度通过喷砂和刨床加工控制.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观测角较小时,喷砂方式处理的金属目标板,粗糙度对它们的热红外偏振度影响较小;而刨床加工的金属目标板,粗糙度对它们的热红外偏振度影响较大.在观测角较大时,无论经过何种加工方式处理表面的金属目标板,都遵循表面越是光滑其热红外偏振度越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偏振 表面粗糙度 偏振探测仪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飞行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涂碧海 姚萍萍 +2 位作者 翁建文 李双 洪津 《上海航天》 CSCD 2019年第S2期148-154,共7页
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主要用于研究全球云和气溶胶参数,为满足多角度探测,对幅宽和分辨率均有一定要求,在仪器设计和研制阶段需要对系统在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模拟数据可以为载荷指标设计、工作模式优化、数据补偿等提供数据支撑... 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主要用于研究全球云和气溶胶参数,为满足多角度探测,对幅宽和分辨率均有一定要求,在仪器设计和研制阶段需要对系统在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模拟数据可以为载荷指标设计、工作模式优化、数据补偿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地面应用系统数据处理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偏振探测仪在轨飞行工作模拟,实现模拟数据参数实时交互,以飞行模拟数据为基础获得载荷模拟数据,为载荷设计和后续应用提供支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探测仪 多角度 分辨率 飞行状态 模拟数据
下载PDF
基于天宫二号POLAR的脉冲星导航实验 被引量:23
4
作者 郑世界 葛明玉 +33 位作者 韩大炜 王文彬 陈勇 卢方军 鲍天威 柴军营 董永伟 冯旻子 贺健健 黄跃 孔敏南 李汉成 李陆 李正恒 刘江涛 刘鑫 师昊礼 宋黎明 孙建超 王瑞杰 王源浩 文星 吴伯冰 肖华林 熊少林 许寒晖 徐明 张娟 张来宇 张力 张晓峰 张永杰 赵一 张双南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6-124,共9页
利用天宫二号上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POLAR)观测数据完成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原理验证.处理并分析了POLAR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脉冲星脉冲轮廓显著性分析的定轨算法,并利用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实测数据开展了单脉冲星的定... 利用天宫二号上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POLAR)观测数据完成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原理验证.处理并分析了POLAR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脉冲星脉冲轮廓显著性分析的定轨算法,并利用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实测数据开展了单脉冲星的定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天宫二号轨道的定轨,利用POLAR一个月的在轨观测数据可得到定轨精度如下(99.7%置信度):轨道半长轴精度7.0 m,偏心率精度0.00026,轨道倾角精度0.023°,升交点赤经精度0.17°,近地点幅角及平近地点角精度0.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导航 X射线脉冲星 伽玛暴偏振探测仪 轨道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多角度偏振云检测及云参数反演 被引量:13
5
作者 常钰阳 孙斌 +2 位作者 黄禅 洪津 乔延利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1,共11页
高分五号卫星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是国内首台具备业务化多光谱多角度偏振探测能力的星载遥感器。发展了一套针对DPC观测数据的处理算法,可获取观测区域上空云检测结果、相态分布和云光学厚度。利用670 nm、865 nm反射率、490 nm几何... 高分五号卫星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是国内首台具备业务化多光谱多角度偏振探测能力的星载遥感器。发展了一套针对DPC观测数据的处理算法,可获取观测区域上空云检测结果、相态分布和云光学厚度。利用670 nm、865 nm反射率、490 nm几何归一化偏振辐亮度和865 nm线偏振度进行云检测;利用865 nm归一化偏振辐亮度进行相态识别;利用670 nm、865 nm反射率以及相态识别结果反演云光学厚度。由于尚未获取可反演的DPC L1级观测数据,仅将算法应用于地球反射率多角度偏振观测仪(POLDER)数据,以验证算法有效性。对比POLDER云产品,得到判云一致性和判晴一致性分别为93.3%和92.9%;水云、冰云和混合相态判别一致性分别为87.4%,76.6%和22.8%;云光学厚度的相关系数为0.89,故该算法可行有效。该算法为DPC发展业务化云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多角度偏振观测 云检测 云相态 云光学厚度 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 地球反射率多角度偏振测仪(POLDER)
原文传递
用于温室气体反演的云检测算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浩 王先华 +5 位作者 叶函函 蒋芸 吕松 李勤勤 吴时超 吴军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高分五号卫星同时搭载了温室气体探测仪(GMI)和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仪,两者在云检测方面各有优势,但是均存在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者数据的协同云筛选新算法以提高温室气体反演中的云筛选效率。利用该算法检测了全球16d在轨实测数据中... 高分五号卫星同时搭载了温室气体探测仪(GMI)和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仪,两者在云检测方面各有优势,但是均存在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者数据的协同云筛选新算法以提高温室气体反演中的云筛选效率。利用该算法检测了全球16d在轨实测数据中的77581个GMI观测点,筛选出晴空观测点9508个,占比为12.26%。利用融合后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云掩模和卷云反射率数据集,验证了该算法进行云检测的正确率,得到陆地上和海洋上的云检测正确率分别为92.93%和8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温室气体 云检测 温室气体探测仪 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反演
原文传递
强对流云团偏振辐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佳佳 提汝芳 +2 位作者 刘晓 黄红莲 孙晓兵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7-55,共9页
强对流云团是气象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利用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观测数据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偏振辐射特性研究,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提供多维信息。以强对流云团、台风云团和非降水云团为例,研究表明:强对流云团反射率高于非... 强对流云团是气象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利用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观测数据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偏振辐射特性研究,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提供多维信息。以强对流云团、台风云团和非降水云团为例,研究表明:强对流云团反射率高于非降水云团,且其反射率空间分布更均匀;在发展旺盛的强对流云团中大部分是冰晶粒子,只有边缘部分有液态水存在,而其他非降水云团的相态分布差异较大;在相近的照明和观测几何条件下,强对流云团偏振角空间分布的离散性大于非降水云团,且两者偏振角均值差异大;强对流云团的偏振角图像可以很好地表征其轮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偏振探测仪数据 强对流云团 偏振 偏振辐射 纹理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五号卫星DPC和AERONET站点数据的地表BPDF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提汝芳 樊依哲 +4 位作者 黄红莲 刘晓 孙晓兵 洪津 刘淑芬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8-146,共9页
大气气溶胶卫星偏振遥感探测中,地表偏振反射率估计是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是气溶胶反演过程中地气解耦的重要环节。基于高分五号卫星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近红外波段865 nm的多角度偏振观测数据,利用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 大气气溶胶卫星偏振遥感探测中,地表偏振反射率估计是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是气溶胶反演过程中地气解耦的重要环节。基于高分五号卫星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近红外波段865 nm的多角度偏振观测数据,利用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站点的气溶胶产品AOD L2.0与DPC数据进行时空匹配,筛选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低值数据,以减小气溶胶的影响,获取地表多角度偏振反射率数据。针对8种典型地表类型,基于DPC多角度偏振数据定量比较分析了Nadal-Bréon模型、Waquet模型、Maignan模型、Litvinov模型和Xie-Cheng模型5个半经验地表双向偏振反射分布函数(BPDF)模型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itvinov模型和Nadal-Bréon模型所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吻合,两个模型与DPC实测数据的相关性系数均值分别为0.958和0.952,均方根误差均值分别为0.202%和0.223%。研究结果为基于DPC数据估算地表偏振反射率提供了BPDF模型参考,为利用DPC多角度偏振数据反演气溶胶参数等应用提供了先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双向偏振反射分布函数模型 地表 偏振反射率
原文传递
海洋上空云多角度偏振辐射阈值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佳佳 孙晓兵 +1 位作者 提汝芳 余海啸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47-255,共9页
云是海洋遥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云检测精度对于海洋上空云微物理特性的反演和海洋水体观测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DPC)在轨成像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 云是海洋遥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云检测精度对于海洋上空云微物理特性的反演和海洋水体观测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DPC)在轨成像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角度偏振辐射信息的海洋上空云检测方法。首先用耀光角判别法区分出海洋耀光区域和非耀光区域,然后利用多角度偏振信息对耀光区域进行云检测,并基于反射率阈值、可见近红外反射率比值和偏振信息检验等方法对非耀光像元进行云检测。以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为例,基于DPC数据进行了海洋上空云检测,经过时空匹配后,其结果与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掩膜数据一致性分别为91.39%和94.73%。此外,用法国POLDER3(Polarization and directionality of the earth′s reflectances)数据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将云检测结果和POLDER3官方云检测产品对比,一致性达到90.40%。文中提出的多角度偏振辐射阈值云检测算法,可为卫星观测的海洋上空云特性研究和海洋水体观测提供有效云检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检测 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海洋耀光 多角度偏振辐射 阈值
下载PDF
基于DPC的中国部分区域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被引量:2
10
作者 提汝芳 黄红莲 +4 位作者 刘晓 樊依哲 王佳佳 孙晓兵 洪津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大气气溶胶是气候变化与遥感定量化等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气溶胶光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DPC)过境中国区域的数据,开展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研究... 大气气溶胶是气候变化与遥感定量化等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气溶胶光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DPC)过境中国区域的数据,开展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研究。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模型6SV计算构建气溶胶光学特性查找表,采用Ross-Li地表BRDF模型和半经验NB模型计算地表贡献,利用标量与偏振的多角度信息和查找表方法,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DPC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结果与中国区域的AERONET地面站点测量结果吻合性较好,线性拟合度较高,相关性系数大于0.8,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为DPC有效监测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反演 气溶胶 光学厚度
下载PDF
基于多角度偏振探测仪的经验正交函数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反演算法
11
作者 李文杰 王淑荣 +1 位作者 颜昌翔 丁宁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8-126,共9页
针对GF-5卫星搭载的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平台上气溶胶细粒子反演算法中半经验模型不适用于城市地表偏振反射率估算的问题。基于DPC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开展了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反演研究。基于米散射计算气溶胶辐射贡献,采用经验正... 针对GF-5卫星搭载的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平台上气溶胶细粒子反演算法中半经验模型不适用于城市地表偏振反射率估算的问题。基于DPC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开展了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反演研究。基于米散射计算气溶胶辐射贡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计算地表贡献,利用多角度偏振数据以及矢量辐射传输方程,反演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本研究的反演结果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产品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然后与AERONET北京、香河、香港地区站点的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对比,相关系数为0.97、0.96、0.9,平均绝对误差为0.08、0.07、0.12,均方根误差为0.12、0.11、0.17,验证了算法的高精度与合理性。最后呈现2019年中国部分地区的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月平均数据,并分析山东地区气溶胶细粒子光学厚度变化情况,发现6月是全年最高的时期,均值为0.7。上述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可为DPC有效监测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多角度偏振探测仪 反演 地表偏振反射率 气溶胶细粒子 光学厚度
原文传递
POLAR伽马暴瞬时辐射偏振测量与脉冲星导航试验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建超 张双南 +21 位作者 熊少林 吴伯冰 郑世界 鲍天威 董永伟 高旻 何江 李汉成 李陆 李正恒 刘江涛 刘鑫 马佳 宋黎明 王瑞杰 王源浩 吴佩莲 徐岩冰 杨生 张来宇 张永杰 赵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951-2960,共10页
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gamma-ray burst,GRB)从发现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其观测样本得到了极大提高,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对伽马暴的研究还有诸多未解之谜,例如伽马暴的分类和起源、爆发过程中的喷流成分、辐射机制和磁场构型... 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gamma-ray burst,GRB)从发现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其观测样本得到了极大提高,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对伽马暴的研究还有诸多未解之谜,例如伽马暴的分类和起源、爆发过程中的喷流成分、辐射机制和磁场构型等.其中,对于伽马暴的辐射机制,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不同的模型对于伽马暴爆发期间产生的伽马射线偏振状态的预测不同.因此,采用测量偏振的方法,可以对伽马暴的爆发机制进行研究,并且理解产生伽马射线的极端相对论喷流的结构及其磁场的构型等物理问题.然而,测量伽马暴瞬时辐射过程中的偏振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是一台专门用于高精度测量伽马暴瞬时辐射偏振的空间望远镜,2016年9月15日搭载于我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POLAR在轨共探测到55个确认的伽马暴,首批给出了5个伽马暴的高精度偏振测量结果,最终统计性地给出了14个伽马暴的偏振测量结果.同时,POLAR还观测到了Crab脉冲星信号和太阳X射线耀发事件等.本文简要介绍POLAR,并给出其在轨伽马暴偏振测量结果以及利用观测到的脉冲星信号所开展的导航试验研究进展情况.此外,简要介绍POLAR的后续实验项目POLAR-2,对其未来的科学探测能力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马射线暴 瞬时辐射 偏振 脉冲星导航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