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
吴福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8
|
|
2
|
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 |
赵园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3 |
29
|
|
3
|
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从王安忆到张爱玲 |
倪文尖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4
|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
陈思和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0
|
|
5
|
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
许子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5
|
|
6
|
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
艾晓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5
|
|
7
|
论《传奇》 |
于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2
|
|
8
|
语言钢琴师——美国汉学家金凯筠的翻译观 |
覃江华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7
|
|
9
|
《倾城之恋》的人物情节剖析 |
翟敏伶
|
《汉字文化》
|
2019 |
14
|
|
10
|
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 |
范智红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3
|
|
11
|
读张爱玲 |
贾平凹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2
|
|
12
|
张爱玲: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的文本 |
林幸谦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9
|
|
13
|
《金锁记》与《红楼梦》 |
吕启祥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7 |
11
|
|
14
|
香港新浪潮电影重要代表——许鞍华 |
于中莲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8
|
|
15
|
张爱玲的“背后” |
倪文尖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0
|
|
16
|
沪港洋场中的苍凉梦魇──论张爱玲的前期小说创作 |
范伯群
季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0
|
|
17
|
无奈与悲哀——张爱玲的小说基调 |
张洪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0
|
|
18
|
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 |
郭洪雷
时世平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6
|
|
19
|
《三体》:我们时代的隐喻和精神史诗 |
徐勇
|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20
|
张爱玲上海时期小说创作述评 |
王剑丛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