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疫情中科普网红的说服机制与反思: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两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宫贺 徐莹 黄苗红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33,共24页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伊始,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应先防控疫情还是先发论文”的公共讨论,一位“科普网红”先后采取了两种信息呈现方式(长文章和视频),以相同内容分别在微信...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伊始,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应先防控疫情还是先发论文”的公共讨论,一位“科普网红”先后采取了两种信息呈现方式(长文章和视频),以相同内容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进行了科学回应,并指出“实验室,同样是他们拯救生命的战场”。本研究即以此为背景,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通过两组实验分别对“信源身份”和“信息呈现方式”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探究面对不同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受众,信息呈现方式与信源身份是否对科普信息的采纳程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长文章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越高的参与者说服效果更强,而视频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与信息采纳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较以往研究更进一步,本研究从中介路径检验中发现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较高的参与者,长文章(相比于视频)更能显著提高他们对于内容本身的信任,进而提升科普信息采纳度。此外,与传统ELM理论不同的是,在电子健康素养对信息采纳度的影响中,网络科普意见领袖的信源专业身份显露与否没有显著区别。本文进而从公共突发事件中科普辟谣的现实情境出发,探讨对上述“信源悖论”的可能解释,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理论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电子健康素养 信息呈现方式 信源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