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167
1
作者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9,共17页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q...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 保护利用 恢复重构
原文传递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 被引量:118
2
作者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5-742,共8页
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 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在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价值评价 保护利用 持续模式 北京市门头沟区
下载PDF
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2
3
作者 任广伟 秦焕菊 +1 位作者 史万华 王桂芬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27-30,共4页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 ,对烟蚜的自然控制力较强。本文就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尽的综述。生物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交配、寄生、发育、产卵、体色、性比、越冬、成蜂寿命及其...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 ,对烟蚜的自然控制力较强。本文就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尽的综述。生物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交配、寄生、发育、产卵、体色、性比、越冬、成蜂寿命及其对寄主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天敌以及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生物学 生态学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36
4
作者 谢凝高 《中国园林》 2002年第4期16-20,共5页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景观的精华,是祖国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遗产,传承...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景观的精华,是祖国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永续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本文据此分析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及保护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风景名胜区 功能 保护利用 自然文化遗产
下载PDF
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 被引量:47
5
作者 谢凝高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7-60,共4页
通过观察体验和对比国外国家公园的法规 ,深感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 :破坏地形、破坏植被与生态、破坏景观的自然美、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误导游人贬低名山、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本文指出 ... 通过观察体验和对比国外国家公园的法规 ,深感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 :破坏地形、破坏植被与生态、破坏景观的自然美、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误导游人贬低名山、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本文指出 ,索道及其他商业性的游乐设施的出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保护利用 破坏
全文增补中
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旅游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被引量:47
6
作者 朱鹤 唐承财 +13 位作者 王磊 赵磊 龙江智 黎耀奇 张佑印 杨振山 张鹏杨 甘萌雨 陈佳 李涛 孙业红 王恩旭 李亚娟 龙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2-1016,共25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来自旅游地理...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来自旅游地理研究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从旅游发展的新特征、资源价值的新认知、开发与保护的新方式以及针对专项资源的保护开发的新对策等方面重新定义新时代旅游资源研究的重点,核心观点整理如下:(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方式变化推动旅游产业革新,旅游资源的内涵也相应不断丰富。新时代旅游资源的重构、泛化和组合的变化需要重新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未来资源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合理认知旅游资源的新特征和新价值。(2)新时代,传统资源开发的条件趋严,坚守生态底线是发展的基础。从供给端看,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面向游客新需求,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借助科技新手段,创新资源开发新模式,推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属性,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资本、资产的可持续发展。(3)从需求端看,捕捉客群变化特征,构建社会规范和文明旅游新方式,从多方面引导游客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从而形成推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的新思路。(4)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乡村旅游资源,要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其新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因地制宜,以产业集聚为突破,重视乡村社区利益,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活态利用,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旅游资源 研究 保护利用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崔峰 王思明 赵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55,共9页
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分别从生物多样性和文... 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分别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同适应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的若干对策: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申遗"进程,适度发展旅游业,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价值 保护利用 坎儿井 新疆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发展逻辑及未来取向 被引量:41
8
作者 黄永林 李媛媛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7,156,共14页
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基础上,我国的具体保护政策经历了从实施“抢救工程”“重点保护”到推动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的不同... 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基础上,我国的具体保护政策经历了从实施“抢救工程”“重点保护”到推动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的不同时期工作重点的转变。非遗保护突破了纯“公益性”“消耗性”的被动保护局限,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非遗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进行“生产性保护”和“活化性利用”策略,找到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实践经验。未来的非遗工作,应在继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力度,让非遗在全面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出多维重要价值,在创造创新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政策发展
原文传递
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及其对寄主种群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红 罗礼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0-849,共10页
寄生蝇是草地螟的重要寄生天敌之一,其寄生率多数情况下高于寄生蜂,表现出很大的控害潜力。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多年来对草地螟寄生蝇的研究结果,对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优势种及其控制作用,保护利用进行了总结和... 寄生蝇是草地螟的重要寄生天敌之一,其寄生率多数情况下高于寄生蜂,表现出很大的控害潜力。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多年来对草地螟寄生蝇的研究结果,对草地螟的寄生蝇种类、寄生方式、优势种及其控制作用,保护利用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草地螟寄生蝇种类丰富,目前已知有22个种,在草地螟的主要发生为害区都有分布,其寄生方式多样,寄主范围广,很多种类为多主寄生。优势种有4种: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黑袍卷须寄蝇Clemelis pullata Meigen和草地追寄蝇Exorista pratensis Robincau-Uesvoidy。这些优势种对控制当代草地螟的作用有限,而对控制下一代草地螟的发生为害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最后讨论了草地螟寄生蝇的保护和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寄生蝇 寄生方式 调控作用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30年 被引量:36
10
作者 陈兴贵 王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围绕内涵、保护、活化、旅游等主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研究在反思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传统村落以“三农”为本质属性,具有时间久远性、发展延续性、文化系统性、状态动态性、价值多重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围绕内涵、保护、活化、旅游等主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研究在反思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传统村落以“三农”为本质属性,具有时间久远性、发展延续性、文化系统性、状态动态性、价值多重性和类型复杂性等特点;传统村落保护应坚持历史性、现代性、发展性、整体性、主题性、以人为本等原则,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合理利用多种方式,探索实效性路径,引导多主体参与,突出内容的综合性;传统村落活化应构建以村民为中心的整体活化体系;传统村落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对策,构建差异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主体协同开发,关注村民的旅游感知。未来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可以从微观视角深入剖析具体村落的形成机理和保护经验,将村落置于广阔的区域文化生态中作整体分析,重视农耕文化挖掘利用、村民主体作用及实现路径、村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村落文化 旅游开发 保护利用
下载PDF
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哲敏 刘用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年第10期15-17,共3页
我国菌物资源在世界名列前茅,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菌物资源,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为制定菌物资源的发展方向、重点及相关的对策措施... 我国菌物资源在世界名列前茅,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菌物资源,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菌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为制定菌物资源的发展方向、重点及相关的对策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物资源 保护利用 现状 问题 资源保护 菌物 成因分析 现状 开发利用潜力 食用菌产业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传胜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8-69,共2页
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岸线变迁特征,形成了其丰富的岸线资源。随着长江产业带建设的启动,岸线资源也将进入大规模开发。但由于岸线资源特有的特征,使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岸线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足... 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岸线变迁特征,形成了其丰富的岸线资源。随着长江产业带建设的启动,岸线资源也将进入大规模开发。但由于岸线资源特有的特征,使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岸线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治理和保护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岸线变迁的特征,通过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的问题。指出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应树立岸线资源观,贯彻保护利用的总方针。遵循开发与治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兼顾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整治,保护有效节点,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岸线资源 保护利用 对策
下载PDF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利于统一管理与统筹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类似"分散型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针对分散型村落遗产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可分割性,提出了该类遗产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达到在保护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众多村落遗产及历史村镇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既要严格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又要有效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型 村落 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 保护利用
原文传递
我国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保护利用——以西南地区茂兰、木论、弄岗典型喀斯特森林区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游游 黎树式 黄天放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木论喀斯特森林、弄岗森林自然保护区等典型喀斯特森林研究的分析、调查,阐述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性质、群落动态、稳定性、生态旅游、生态恢复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应进一... 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木论喀斯特森林、弄岗森林自然保护区等典型喀斯特森林研究的分析、调查,阐述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性质、群落动态、稳定性、生态旅游、生态恢复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特征 典型喀斯特森林 保护利用 群落动态
下载PDF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及地方品种变异类型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陈正武 刘红梅 曹雨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8-190,共3页
野生茶树资源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分类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对贵州历史上所发现的野生茶亚属Thea(L.)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驯化、栽培的地方群体品种的续存现状作了简要阐述,收集并保护野生茶树资源和地方品种的变异类型,是促进茶业... 野生茶树资源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分类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对贵州历史上所发现的野生茶亚属Thea(L.)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驯化、栽培的地方群体品种的续存现状作了简要阐述,收集并保护野生茶树资源和地方品种的变异类型,是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资源 地方品种 变异类型 保护利用 茶亚属 贵州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资源及保护利用 被引量:22
16
作者 罗先诚 郑林 钟业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369-373,共5页
鄱阳湖湿地是我国一块十分重要的湿地 ,具有典型的淡水湿地特点 .在综合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鄱阳湖存在库容减小 ,调洪功能降低 ,资源逐渐衰退 ,保护和管理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等问题 ,就其保护利用提出了几点对策 .
关键词 鄱阳湖 保护利用 湿地资源 湿地类型 组成结构 利用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梭梭荒漠草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海波 包根晓 +3 位作者 马微东 荣志娟 王秀艳 李彬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共5页
在简述梭梭荒漠地理分布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了内蒙古梭梭荒漠植物区系特征 ,植物学特征 ,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经济价值 ,内蒙古梭梭荒漠草地资源在全国和内蒙古天然草地及荒漠草地中的地位、现状。
关键词 梭梭荒漠 地理分布 植物区系 草地资源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东和 孟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5,共5页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并对其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原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对未来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希冀对其他类型古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利用有着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古民居 保护利用 黄山市
下载PDF
斑蝥素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志勇 袁锋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89-92,共4页
昆虫天然产物斑蝥素有明显的抗肿瘤、利尿、发泡等临床医疗作用。其抗癌机制表现在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合成、降低癌素激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斑蝥素的化学合成较为困难,生物合成前体物质主要是法呢醇。芫菁类昆虫成、幼虫体... 昆虫天然产物斑蝥素有明显的抗肿瘤、利尿、发泡等临床医疗作用。其抗癌机制表现在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合成、降低癌素激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斑蝥素的化学合成较为困难,生物合成前体物质主要是法呢醇。芫菁类昆虫成、幼虫体内均有斑蝥素存在,且因性别、发育阶段不同含量有较大差异。斑蝥素对某些昆虫有明显的拒食或毒杀作用,对双翅目一些昆虫有诱集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除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研究进展 资源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果树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军 《甘肃科技》 2003年第10期151-152,共2页
香果树分布于甘肃省康县、武都、文县的让水河等流域的峡谷中 ,均是单株或居群生长 ,海拔范围在 60 0~ 1 0 0 0 m之间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及科学价值 ,为香果树的... 香果树分布于甘肃省康县、武都、文县的让水河等流域的峡谷中 ,均是单株或居群生长 ,海拔范围在 60 0~ 1 0 0 0 m之间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及科学价值 ,为香果树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果树 保护利用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