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术后应用ACT序贯方案/TAC联合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青峰 李金田 +2 位作者 吕敏 张元颖 吴永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不良反应 淋巴结转移 血管生成素2(ang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NM23-H1
下载PDF
Ang/Tie2体系与VEGF、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彪 鲁开化 +2 位作者 赵亚南 庄福连 林文雄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227-1230,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家族(Ang/Tie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生期血管瘤32例、退化期血管瘤10例及小儿正常皮肤10例标本中促血管生成...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家族(Ang/Tie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生期血管瘤32例、退化期血管瘤10例及小儿正常皮肤10例标本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VEGF及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织Ang2、Tie2、VEGF及bFGF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织Ang2、Tie2、VEGF及bFGF表达明显高于小儿正常皮肤(P<0.01);Ang1在血管瘤和小儿正常皮肤表达均较弱,各组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瘤中Ang2、Tie2分别与VEGF、bFGF标记指数间具有强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Ang/Tie2体系与VEGF、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可能起协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血管生成素2(ang2) TIE2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调控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钙黏蛋白(Ang2/VE-cadherin)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肺损伤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逢永 房东东 +4 位作者 张柄涵 孙燕洁 刘海峰 亓永杰 魏光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8-713,共6页
目的 探究盐酸戊乙奎醚(PHCD)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脓毒症组,低、中、高剂量PHCD(0.3、 1.0、 3.0)mg/kg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 目的 探究盐酸戊乙奎醚(PHCD)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脓毒症组,低、中、高剂量PHCD(0.3、 1.0、 3.0)mg/kg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0 mg/kg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大鼠尾静脉注射(0.3、 1.0、 3.0)mg/kg PHCD。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 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IL-6含量和大鼠血浆血管生成素2(Ang2)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右肺组织Ang2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Ang2、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W/D以及BALF中IL-1β、 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Ang2表达上调,VE-cadherin表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PHCD组大鼠肺组织W/D以及BALF中IL-1β、 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Ang2表达下调、 VE-cadherin表达上调。结论 PHCD可以通过调控Ang2/VE-cadherin通路,降低LPS诱导大鼠脓毒症肺部炎症,从而改善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PHCD) 脓毒症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生成素2(ang2)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VEGF、Ang-2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廷海 张洪伟 +1 位作者 殷建保 张丽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0期1405-1407,共3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VEGF、Ang-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取脑心通胶囊联... 目的分析并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VEGF、Ang-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取脑心通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和Ang-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和Ang-2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这暗示出联合脑心通胶囊溶栓效果更佳的机制可能与新生血管及侧支循环相关,临床上表现为VEGF和Ang-2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 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管生成素-2(ang-2)
下载PDF
从肝治心组方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因子Ang-1/Ang-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国恒 陈亚 +3 位作者 张婷 盛旺 王芊芊 孙安会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11期1830-1833,共4页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鼠局部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以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方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和从肝治心方组4组。采用...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鼠局部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以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方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和从肝治心方组4组。采用冠脉结扎法诱导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给药,每日1次。于造模14 d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肉眼观察心肌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缺血心肌Ang-1、Ang-2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从肝治心方组对改善大鼠活动、对外界反应、精神、食欲、皮毛质感等均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从肝治心方组和麝香保心丸组的心肌细胞Ang-1的表达高于模型组,Ang-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均<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ZXP通过促进Ang-1、抑制Ang-2的表达,可能促进血管新生,从而达到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肝治心 心肌缺血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素-1(ang-1) 血管生成素-2(ang-2)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Ang-2、SP-D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喆 刘金华 +2 位作者 何龙培 蔡茜 朱应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2249-2255,共7页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症诱发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症诱发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镇静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肠内及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的抗菌药物、机械通气(PB840呼吸机)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泵入治疗,疗程为7 d。比较2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ng-2和SP-D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血气分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和氧合指数(PaO/FiO)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PaO、PaCO和PaO/FiO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3)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呼吸窘迫症状均有所缓解,双肺的湿罗音均有所减少,氧合功能均明显改善,胸部X射线检查发现患者斑片状阴影逐渐消散。其中,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具有较快的改善速率。(4)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HR、MAP和CVP的改善作用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因子方面,治疗4 d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Ang-2和SP-D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Ang-2和SP-D水平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Ang-2和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功能 血管生成素2(ang-2)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
原文传递
脉络宁注射液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娜 吴世政 张淑坤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3-1277,共5页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常规进行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培养,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脉络宁20 mg.L-1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chest33258荧光染料检测细...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常规进行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培养,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脉络宁20 mg.L-1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chest33258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水平。结果:脉络宁注射液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细胞的存活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内VEGF和Ang-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缺氧组比较,脉络宁组VEGF和Ang-2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上调缺氧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和Ang-2的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脉络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管生成素-2(ang-2)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麦振华 姚华国 +3 位作者 张媛莉 何惠娟 邓烈华 邵义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9-403,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生成素-1(Ang-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6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Ns组、Ang-1组、LPS组和LPS+Ang-1组(n=16)。各组经处理12h后,分别收集血浆、肺泡灌...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生成素-1(Ang-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6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Ns组、Ang-1组、LPS组和LPS+Ang-1组(n=16)。各组经处理12h后,分别收集血浆、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标本。ELISA法测定血浆Ang-1、Ang-2浓度并计算Ang-2/Ang-1比值,测定血浆、肺泡灌洗液的总蛋白浓度并计算肺通透指数(LPI),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及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Ns组明显升高(P〈0.05)。LPS组和LPS+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Ns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血浆Ang-2浓度及Ang-2/Ang-1比值较Ns组均明显升高(P〈0.01)。LPS+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LPS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浆Ang-2浓度及Ang-2/Ang-1比值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Ang-2/Ang-1比值与小鼠肺湿干比呈明显正相关(r=0.76,P〈0.01)。LPS组肺湿干比、肺通透指数较NS组明显升高(P〈0.01),LPS+Ang-1组肺湿干比、肺通透指数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且肺组织病理渗出水肿较LPS组明显好转。结论外源性Ang-1通过调节脓毒症小鼠Ang-2/Ang-1失平衡而发挥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及改善肺水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ang-1) 血管生成素-2(ang-2)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 ARDS) 肺通透指数(LPI) 肺组织湿干比(W D)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及对血管生成素-2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文娟 单武强 张小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0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底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160眼)眼底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底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160眼)眼底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复方丹参片治疗,研究组运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Ang-2、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力≥0.5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视力≤0.1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ng-2、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眼底病治疗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患者血清Ang-2、hs-CRP等致炎因子水平,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病 复方血栓通胶囊 血管生成素-2(ang-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中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淑艳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6例不同期别内异症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中VEGF的含量,并与32例非内异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6例不同期别内异症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中VEGF的含量,并与32例非内异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各期腹腔液及术前外周血中Ang-2和VEGF含量随期别增加而升高,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Ang-2和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症组术后外周血中Ang-2和VEGF含量有所降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与Ang-2的协同调节在内异症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ng-2与VEGF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生成素-2(ang-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O-N-乙酰葡萄糖胺糖基化水平正调控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从而促进小鼠肝癌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爱红 王明全 杜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索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二乙基硝胺(DEN)诱导C57BL/6小鼠肝癌模型,检测O-GlcNAc糖基化、Ang-2及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在肝癌中表达;采用N-... 目的探索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二乙基硝胺(DEN)诱导C57BL/6小鼠肝癌模型,检测O-GlcNAc糖基化、Ang-2及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在肝癌中表达;采用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抑制剂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OGA)抑制剂干预HepG2细胞,检测Ang-2的表达是否随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变化而改变;采用MTr检测O-GlcNAc糖基化的水平与肝癌细胞增殖的关系;采用Transwell法检测HUVEC细胞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关系.结果在DEN诱导的肝癌模型中,小鼠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脏上可见大小不一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Ang-2的表达在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均明显上升(P<0.05),且肝癌组织中CD31染色的微血管密度明显上升(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通过检测OGT、OGA、Ang-2 mRNA水平,得出O-GlcNAc糖基化水平影响Ang-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采用OGT抑制剂干预HepG2细胞后,Ang-2的表达随着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降低而下调;采用OGA抑制剂干预HepG2细胞后,Ang-2的表达随着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上升而升高.MTT结果显示,O-GlcNAc糖基化水平与肝癌细胞的增殖有密切关系,当O-GlcNAc糖基化水平高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当O-GlcNAc糖基化水平较低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Transwell结果显示,HUVE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与O-GlcNAc糖基化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逐渐上升,且Ang-2的表达水平受到O-GlcNAc糖基化的正调控,从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O-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 糖基化 HepG2细胞 血管生成素-2(ang-2) 肿瘤新生血管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宁 苏平 熊浩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2-103,129,共3页
目的:讨论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51例HCC患者、26例良性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ng-2的表达水平,并检测HCC患者术后各随访组及肿瘤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 目的:讨论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51例HCC患者、26例良性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ng-2的表达水平,并检测HCC患者术后各随访组及肿瘤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Ang-2含量与HCC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及肿瘤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含量为[(2431.1±1084.2)ng/L、(2046.5±868.0)ng/L],较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1098.6±464.3)ng/L、(1028.4±452.3)ng/L]显著增高(P<0.01),良性肝病组患者血清中Ang-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增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各组患者Ang-2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HCC患者的血清Ang-2含量与HCC门静脉癌栓形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血清Ang-2表达水平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2(ang-2) 血清 肝细胞癌(HCC)
下载PDF
Ang-2、TWIST表达水平及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策 高丽萍 +1 位作者 杨敬芳 许利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19-1823,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Ang)-2、Twist转录因子(TWIST)表达水平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0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择同一时期50例与上述患者年龄相仿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患者作为CIN组;选择5...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Ang)-2、Twist转录因子(TWIST)表达水平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0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择同一时期50例与上述患者年龄相仿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患者作为CIN组;选择5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的PDW进行分析,应用免疫组化对患者组织的Ang-2和TWIST表达进行检查。结果 宫颈癌组PDW、Ang-2、TWIST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CIN组和对照组(P<0.05)。宫颈癌患者的PDW及Ang-2和TWIST表达与患者的脉管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经过单因素分析,PDW≥16.47%、Ang-2阳性表达、TWIST阳性表达、浸润深度(>1/2肌层)、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G3)、临床分期(Ⅱa+Ⅱb)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PDW>16.47%、Ang-2阳性表达、TWIST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Ⅱa+Ⅱb)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DW≥16.47%和PDW<16.47%、Ang-2阳性和阴性表达、TWIST阳性和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2、TWIST表达水平及PDW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检验Ang-2、TWIST表达水平及PDW对指导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ang)-2 Twist转录因子(TWIST) 血小板分布宽度 宫颈癌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