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墩遗址、侯家寨遗址彩陶与红衣陶制作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董俊卿 朱铁权 +5 位作者 毛振伟 张爱冰 阚绪杭 张茂林 黄宇营 何伟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0,共7页
双墩遗址、侯家寨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在制作风格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文化特征。将双墩和侯家寨等相关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的制作工艺作比较分析,明确了红彩和红衣的物相,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双墩 侯家寨 彩陶和红衣陶 物相 制作工艺 文物考古
下载PDF
侯家寨遗址出土彩陶探析
2
作者 王芳璐 王爱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32-135,共4页
侯家寨遗址在空间上处于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南北文化交流的节点上,在时间上则处于距今六千年前后江淮地区文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文化内涵丰富复杂。侯家寨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颇具特色的彩陶,这些彩陶遗存深受周边彩陶文化的影响,对其... 侯家寨遗址在空间上处于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南北文化交流的节点上,在时间上则处于距今六千年前后江淮地区文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文化内涵丰富复杂。侯家寨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颇具特色的彩陶,这些彩陶遗存深受周边彩陶文化的影响,对其源流问题的考察有助于史前彩陶文化传播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家寨 彩陶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生业经济考察——安徽省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戴玲玲 陶洋 阚绪杭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4,65-70,共9页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家寨遗址 动物考古 淮河流域 史前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论侯家寨文化 被引量:9
4
作者 陈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8,共8页
侯家寨遗址发掘以来,其文化属性是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侯家寨文化的提出渐为学界所接受。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侯家寨一期纳入双墩文化,二期文化属性暂未明晰。经比较分析,以侯家寨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组区别... 侯家寨遗址发掘以来,其文化属性是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侯家寨文化的提出渐为学界所接受。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侯家寨一期纳入双墩文化,二期文化属性暂未明晰。经比较分析,以侯家寨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分布在淮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距今6200年至5600年左右,具有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独立称为侯家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家寨遗存 侯家寨二期 侯家寨文化
原文传递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 被引量:5
5
作者 罗武宏 禤华丽 +5 位作者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然而,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淮干以南地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该地区农业结构何时发生转变等问题至今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6.2~5.6 kaBP)出土的22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先民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包括稻属(Oryza spp.)、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 spp.)、粟(Setaria italica(L)P.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栎属(Quercus spp.)、莲属(Nelumbo spp.)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等。稻属淀粉粒的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对水稻利用基本上是延续的。粟、黍淀粉粒是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最早的旱生农作物的证据,意味着早在6.2~5.6 kaBP期间,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与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可能就存在着食物的交流与传播。该结果对于了解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国中东部稻作、粟作农业传播的时空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侯家寨遗址二期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资源 农业结构
下载PDF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两个传统
6
作者 张爱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部的侯家寨文化彩陶传统,由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彩陶所构成,以橘地红彩、外彩和几何形纹饰为主要特征;东部的龙虬庄文化彩陶传统,由龙虬庄文化彩陶所构成,包括青莲岗二期、万北二期、黄岗二期和龙虬庄二期彩陶等遗存,以白(或黄)地黑(或褐)彩、器内彩、几何形纹饰以及人物纹、变形鱼纹、变形人面鱼纹为主要特征。江淮之间史前彩陶两个传统的认识,可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在中国史前彩陶及其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进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之间 史前彩陶 侯家寨文化 龙虬庄文化
原文传递
《定远侯家寨》(全三册)简介
7
作者 玲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65,共1页
《定远侯家寨》(全三册)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本书正文768页,字数约62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123页,定价850元。侯家寨遗址于1977年被发现,1985~1986年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 《定远侯家寨》(全三册)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本书正文768页,字数约62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123页,定价850元。侯家寨遗址于1977年被发现,1985~1986年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很多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侯家寨 动物骨骼 定远 刻划符号 骨角器 科学出版社 陶器
原文传递
建明镇、侯家寨乡在腾飞
8
《党建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基层组织建设 干部培训 农村工作 基层党支部 属地管理 民主评议 遵化市 河北 建明镇 侯家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