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侨易学的观念 被引量:11
1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4,共12页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易学 学术史 理论/哲学 学科/领域
下载PDF
德国文学里的侨易现象及侨易空间的形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共8页
以侨易视域重审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考察作品本身反映的意象侨易,诸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绿衣亨利》、《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可为代表。第二层次,是作家本... 以侨易视域重审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考察作品本身反映的意象侨易,诸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绿衣亨利》、《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可为代表。第二层次,是作家本人的地理侨易经验,乃至精神漫游、知识游戏、场域博弈等多种侨易特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歌德,这包括他的早期观念形成与大学制度之间的关系、青年时代同其他名人的交往进步、晚年从东方文学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等。第三层次,是跨文化交易的文明史思考,譬如通过对经典文本以及作家研究进行世界文明形成的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及其范式规律性的探索。而从侨易学的理论层面来看,从侨易现象到侨易空间的建构,我们必须要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场域空间架构,它应当由更加繁复绵密的核心概念所构成。譬如除了侨易主体之外,还有侨易路线、侨易条件、侨出语境、侨入语境等,甚至彼此的相互作用,它始终不是在单向度因素之下发生的,而是综合力交错的效果。侨易思维的意义正在于打开思想空间的那种僵化维度,二元三维的框架有助于我们以兼具流动性、恒常性、互涉性、元一性的整合视角来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 思想史 易学
下载PDF
侨易现象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被引量:11
3
作者 叶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7,共8页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现象 易学 理论
下载PDF
作为系统结构的侨易游戏——答范劲、杜心源君 被引量:8
4
作者 叶隽 《上海文化》 CSSCI 2020年第6期114-119,127,共7页
本文对范劲、杜心源两位教授的侨易学商榷进行回应,指出侨易学确有一种整体性的意图,但只是力图寻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并超出"科学系统-人文系统"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强调在一个... 本文对范劲、杜心源两位教授的侨易学商榷进行回应,指出侨易学确有一种整体性的意图,但只是力图寻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并超出"科学系统-人文系统"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强调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即所谓的"道",或"知识的融通"维度上思考问题,进而提出一种作为系统结构的侨易游戏命题,试图借鉴德国学者的精神,既要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也要能别出手眼、不为所限;既能着手微观,也能兼及中观与宏观,不仅要能"以小见大""法从例出",也要能够"中观思维""大中蕴小",不仅仅是驾驭"宏大叙事",而且也要超越"宏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系统结构 游戏 二元三维
原文传递
“侨易学”与思想创新——对一种新文化理论的评析与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顾明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7-173,共7页
原创性在中国学界已成为大家殚精竭虑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出现了一些致力于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或建构宏大概念性体系的论著。近几年来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侨易学"理论就是重要的成果之一。侨易学既是一种理论和哲学,也可以说... 原创性在中国学界已成为大家殚精竭虑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出现了一些致力于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或建构宏大概念性体系的论著。近几年来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侨易学"理论就是重要的成果之一。侨易学既是一种理论和哲学,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域,一种新兴的学科。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侨易学"的关注还很不够,发表的评论也仅限于泛泛而论,尚缺乏对此理论进行深度思考和评价。通过评析和考察"侨易学"的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设性看法,可以促进这一新文化理论的提升和完善,从而使其在当今众声喧哗的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 易学 易学 文化研究 思想创新
原文传递
现代性、身分认同与文学史——读叶隽《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6
作者 萧凤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叶隽《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以“侨易学”为方法论,书写学者的主体变迁、交流与身份认同,以及交流、参与现代性后,建构的学术主体、学术成果的历史。
关键词 叶隽 易学
下载PDF
“漫游情趣”与“田园消逝”——漫游者小说中资本语境的阴影
7
作者 叶隽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2期45-58,共14页
保尔的《狄坦》、凯勒的《绿衣亨利》、黑塞的《荒原狼》等作为若干文本的基础,讨论漫游者形象的确立,以“漫游何所见”引出时代问题,区分中世时代讲“漫游”与资本时代重“工作”的不同分野,以资本语境中的漫游者来折射资本时代的特殊... 保尔的《狄坦》、凯勒的《绿衣亨利》、黑塞的《荒原狼》等作为若干文本的基础,讨论漫游者形象的确立,以“漫游何所见”引出时代问题,区分中世时代讲“漫游”与资本时代重“工作”的不同分野,以资本语境中的漫游者来折射资本时代的特殊性,并指出漫游者中几乎没有能够真正完成自己文化使命的人物,揭示“资本成魔何所去”的历史困境和悖论。提出一方面当注意“田园消逝胡可归”的基本现实,另一方面或更应坚定地持守那些伟大前驱者的足迹,因为正是在自由的侨移过程中,读者可以寻到漫游的乐趣,可以感受自由的精神,可以捕捉伟大的传统,可以创造不朽的思想,这也正是处于侨易过程的漫游者获得的启迪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游者 德国文学 思想史 易学
下载PDF
己物伦理视域下赛珍珠跨文化认知研究
8
作者 刘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赛珍珠的作品融合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是现代美国小说趋于成熟的典范。赛珍珠从习得中国语言文字到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体验的真知灼见、获得倾吐真实的道德力量、传递乐观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倾其一生力量跨越种族的畛... 赛珍珠的作品融合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是现代美国小说趋于成熟的典范。赛珍珠从习得中国语言文字到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体验的真知灼见、获得倾吐真实的道德力量、传递乐观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倾其一生力量跨越种族的畛域,为西方世界点燃了重新了解中国社会的热情。运用儒学理论资源,动态观察赛珍珠因“侨”至“易”与“成己”、跨文化认知与“成物”的实践路径,进而探究儒学精神所擢升的人格修养力量,体悟其作品释放出的别样光芒,树立与万物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宇宙整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儒学 易学 跨文化
下载PDF
“白流苏”的“高变”:香港地区的《倾城之恋》
9
作者 萧凤娴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恋》,在“易”而“侨”的视野研究部分,可以拓深文本里主角的位置性、变异性研究,解决傅雷类型读者的抱怨与困扰;在“仿变”“高变”方法论研究部分,可以深入证明胡兰成类型读者欣赏这部自私的男人与女人苍凉爱情悲剧小说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下载PDF
侨易视角下的赵必振与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
10
作者 仲玉花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231-241,共11页
作为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知识分子,赵必振在20世纪初译介了《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著作,是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先行者。赵必振从接触维新思想,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一生若... 作为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知识分子,赵必振在20世纪初译介了《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著作,是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先行者。赵必振从接触维新思想,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一生若干重要节点的思想转变与其早年从家乡常德至长沙,再从长沙流亡日本等数次地域性位置变更密切相关。通过对侨易学视角下赵必振跨地区、跨国间的位置位移轨迹的梳理,在历史语境下更为立体地展现了其思想变化的全貌,充实了清末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与个体研究的“留学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赵必振 早期社会主义思潮 《近世社会主义》
下载PDF
《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学术圆桌笔谈之二
11
作者 刘耘华 张华 +6 位作者 李莉薇 王纹 刘春勇 丰景 林盼 顾年茂 吴礼敬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5-69,共65页
多年来侨易学研究一直围绕理论批评、案例互释、概念构建持续推进相关讨论,得到了学界支持与学者的呼应,本期七篇文章既在宏观理论层面、微观案例层面、中观方法概念层面展开笔谈,又体现出各学科学者共“侨易学理论”、跨“研究领域”... 多年来侨易学研究一直围绕理论批评、案例互释、概念构建持续推进相关讨论,得到了学界支持与学者的呼应,本期七篇文章既在宏观理论层面、微观案例层面、中观方法概念层面展开笔谈,又体现出各学科学者共“侨易学理论”、跨“研究领域”、统“思维方式”所进行的持续阐发。从侨易学草创到方法观念的推衍、再到案例融合与思想互通,当下的侨易学研究逐渐显现出横向铺陈和纵向构架的清晰思路,这更与全球视野、通观视域、文明共生等学者的基本立场相生,笔谈也为验证侨易学方法和探求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机会。本刊将继续支持学界的相关讨论,促进构建开放、自由、严谨的公共学术平台建设,推动侨易学学理构建的稳步、踏实、渐进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平台 渐进式发展 理论批评 易学 概念构建 全球视野 实证研究 持续推进
下载PDF
侨易现象的规则性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0,25,共7页
本文讨论侨易现象的规则性,提出观察与把握侨易现象的规则,区别主观、客观、中庸三种方式;区分侨易现象的规则,即界定规则现象、异则现象;解释侨易现象的规则,则凸显现象原因、功能、侨易环境等因素;确定与检验侨易现象的规则,强调比较... 本文讨论侨易现象的规则性,提出观察与把握侨易现象的规则,区别主观、客观、中庸三种方式;区分侨易现象的规则,即界定规则现象、异则现象;解释侨易现象的规则,则凸显现象原因、功能、侨易环境等因素;确定与检验侨易现象的规则,强调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尤其是因果论与回溯法,以及思想力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现象 规则性 易学 理论
下载PDF
科学的系统,还是人文的系统,这是个问题——与叶隽商榷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劲 《上海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4,125,共9页
侨易学是一次系统建构实验,体现了当代社会观察和简化自身复杂性的愿望。叶隽利用《易经》的符号路径,发展了"二元三维"的侨易系统,给极度复杂的社会运作和演变一个简明框架。然而,这种建构系统思路的缺陷在于,它以形而上的&q... 侨易学是一次系统建构实验,体现了当代社会观察和简化自身复杂性的愿望。叶隽利用《易经》的符号路径,发展了"二元三维"的侨易系统,给极度复杂的社会运作和演变一个简明框架。然而,这种建构系统思路的缺陷在于,它以形而上的"道"为归依,和形而下世界缺乏有效沟通,对于"中"的指定沦为修辞性的补救措施,这就导致:一是和物质世界相脱离;二是不能意识到自身也只是社会系统的产物。相反,本文作者主张,系统的组织原则须由"人文"变为"科学",因为一是科学才是和现实世界的变化相融共生的现代理性形式;二是科学才能打破超系统的幻想——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临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系统 易学
原文传递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29,共15页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人的侨易经验密切相关,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以及重要的侨易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追问其背后"文明冲突"、"权力话语"的问题症结所在,凸显"观念侨易"的思路,进而消解主体,显示二元三维的整体结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主义 理论旅行 易学
下载PDF
匡超人的“精神三变”——一个文学意象的侨易学阐释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8,共9页
在侨易思维的观照下,通过观侨取象捕捉到匡超人是一个典型的侨易个体。匡超人有良好的少年规训,省侨(地理位移)的经历却使得他步步堕落,走出了与预想完全不同的人生步履。对于这一结果的成因,"网链点续"的观念和方法勾连梳理... 在侨易思维的观照下,通过观侨取象捕捉到匡超人是一个典型的侨易个体。匡超人有良好的少年规训,省侨(地理位移)的经历却使得他步步堕落,走出了与预想完全不同的人生步履。对于这一结果的成因,"网链点续"的观念和方法勾连梳理出了对匡超人这一侨易主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侨易节点(人物、事件),并根据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的原则,认为正是在省侨的转换过程中,匡完成了他的精神质变,但是这种质变不是高变,而是低变,是一种异则侨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匡超人 《儒林外史》 易学
原文传递
“渐逝”抑或“渐常”?——《光芒渐逝的年代》中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5-54,共10页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芒渐逝的年代》 文学史 易学
下载PDF
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共11页
在1933年被迫走上流亡之路后,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借助来自世界文学中的榜样逐步廓清了“流亡文学”的内涵。在侨居他国的岁月中,与异国文化的频繁交流也帮助布莱希特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来自异质文化的启迪。在此过程中,“中国榜样”尤其扮... 在1933年被迫走上流亡之路后,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借助来自世界文学中的榜样逐步廓清了“流亡文学”的内涵。在侨居他国的岁月中,与异国文化的频繁交流也帮助布莱希特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来自异质文化的启迪。在此过程中,“中国榜样”尤其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促使布莱希特将其酝酿多年的寓言剧更名为《四川好人》。在布莱希特逃亡于丹麦、瑞典、芬兰、美国的日子里,《四川好人》的内容也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斗争和尔虞我诈,逐步演变为影射政治时局,到后期则越来越多地折射出流亡者的艰辛与对人性、对生存策略的反思。而与剧中情节相呼应,流亡中的布莱希特为渡过难关也一步步戴上了用于伪装的面具。因此,《四川好人》不仅折射出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共鸣,也反映了他对流亡之路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亡文学 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 易学
下载PDF
侨易学与比较文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艳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54,共8页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流亡文学
下载PDF
今天的我们怎样纪念歌德?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勇立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纪念歌德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学术工业活动,而是要深入沉潜到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史背景,设身处地重走一遍他的精神飞跃的全部过程。为达到这个目的,近十年来新兴起的侨易学是一个较易入手的学术通道。... 纪念歌德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学术工业活动,而是要深入沉潜到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史背景,设身处地重走一遍他的精神飞跃的全部过程。为达到这个目的,近十年来新兴起的侨易学是一个较易入手的学术通道。德意志是一个擅长学习外来文化,并将新事物有机地吸收、改造、融合、为己所用的民族,歌德是德国人之中积极学习启蒙、古典以及其他各种优秀的外来文化,最终达成崇高的精神质变的最优秀典范。不仅是侨易学研究的杰出范本,也是日耳曼学永远不能绕开的丰碑。该文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运用侨易学中的“元一”“二维”和“三元”这三个关键概念及其理念框架来对照歌德相关作品里的人物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比对歌德本人的精神成长和飞跃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元一 二维 三元
下载PDF
逐爱的女人与无爱的家庭:资本语境里的中度空间
20
作者 董琳璐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要功能及异变原因。确定了“人”、“欲”、“情”作为观察家庭空间的主要因素,家庭空间实际变为由资本控制的类似经济空间:人(作为劳动力的人)、情(爱作为体现人性的高级情感层面)、欲(生理性和动物性主导的低级情感需求,在家庭中以性和暴力为表象)作为三个层面的“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均受到资本逻辑的安排。甚至人、情、欲之间进一步形成了彼此“等价”交换的联系,这也从根本上确立了资本的霸权。不但女主人,女主人的主人(男主人)都是资本的奴仆。“逐爱”是女性个体最重要的行为动机,也昭示了动态的“侨易线路”的可能:逐爱的起点是女性的原生家庭,而逐爱的终点是与男性共建的家庭空间。家庭空间是女性侨易路线的重要节点(或终点),有着一种介于个体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的“适度”性质,勾连女性个体与社会外部空间,连接个体的“生理本能”与“社会人性”,包含了一种权力场和价值起效范畴的媒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家庭 资本 女性 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