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克隆 被引量:2
1
作者 朱俊兆 陈宇杰 +5 位作者 吕沈阳 陈星月 杨愈之 郑文娟 朱世华 丁沃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543,共9页
侧根是水稻胚后发育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稳固植株的作用。本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对其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图位克隆、候选基因测序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表... 侧根是水稻胚后发育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稳固植株的作用。本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对其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图位克隆、候选基因测序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Oslrd2幼苗期的苗高和根系伸长都受到明显抑制,侧根短且数量少。通过对侧根原基的亚甲基蓝染色和解剖观察,发现相较于野生型,Oslrd2的侧根原基数目降低,且原基和侧根的形态发生膨胀变形;其成熟期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也受到显著抑制。遗传分析表明,Oslrd2的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InDel 3与InDel 4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0 kb,该定位区间内包含一个编码α-微管蛋白的基因(LOC_Os11g14220)。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Oslrd2中该基因编码序列(CDS)1176 bp处缺失了一个胞嘧啶(C),以及在1179 bp处的胞嘧啶(C)突变为腺嘌呤(A)。上述突变导致其氨基酸序列中第392位的天冬氨酸(D)变为谷氨酸(E),第393位的异亮氨酸(I)变为终止密码子TAA,翻译提前终止。通过遗传互补验证的转基因植株表型和逆转录PCR(RT-PCR)分析,证实突变体Oslrd2的表型变化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研究结果明确了OsLRD2基因在水稻根系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解析水稻侧根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遗传分析 图位克隆 功能互补
下载PDF
不同氮素水平下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白建江 朴钟泽 +2 位作者 赵峰 方军 杨瑞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035-5039,共5页
RM109是水稻原品种日本大力(Oryza sativa L.cv.Oochikara)经过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Na3N)处理获得的稳定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为研究对象,以及其野生型水稻品种日本大力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侧根对突变体及其野生型... RM109是水稻原品种日本大力(Oryza sativa L.cv.Oochikara)经过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Na3N)处理获得的稳定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为研究对象,以及其野生型水稻品种日本大力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侧根对突变体及其野生型对照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氮素水平下还是在高氮素水平下日本大力的最大分蘖数、株高、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极显著高于无侧根突变体RM109;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株高、穗长和结实率在高低两种氮素水平下的差值与原品种日本大力差异不显著,而高低两种不同氮素水平下最大分蘖数、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值在二者之间差异显著,两种氮素水平下每穗实粒数的差值在二者之间差异极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尤其是侧根对地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影响很大,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农艺性状差值在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与原品种日本大力之间差异显著性表现不同,也表明水稻不同的农艺性状受环境(尤其是氮肥)的响应、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侧根突变体 氮素
原文传递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霞 黄斌 +1 位作者 李洋 郝再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对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原品种大力及杂交后代F1三者的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包括抗氧化酶(SOD、POD、CAT)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及叶绿素、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等的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RM109超... 对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原品种大力及杂交后代F1三者的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包括抗氧化酶(SOD、POD、CAT)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及叶绿素、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等的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RM10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大力的50%,F1为大力的72%;RM109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大力高125%,F1的比大力低3%;RM10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大力的56%,F1为大力的11%;RM109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为大力的60%,差异都极显著。揭示了基因突变后引发的生理生化的变化,从中探讨突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酶活性 蛋白质电泳
下载PDF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子粒及幼苗生物学特性
4
作者 张达 王云秋 郝再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7-693,共7页
以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为材料,对其无侧根特性的其它伴随性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遗传突变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子粒宽、厚、百粒重、百粒谷物量均小于野生型,子粒和发芽第5天的百粒淀粉含量分别是野... 以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为材料,对其无侧根特性的其它伴随性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遗传突变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子粒宽、厚、百粒重、百粒谷物量均小于野生型,子粒和发芽第5天的百粒淀粉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35%和157%,萌发第4天的幼苗根系琥珀酸脱氢酶(SDH)比活性是野生型的8%;突变体经1μmol·L-1的AgNO3处理后对ACC、H2O2、2,4-D及TIBA都表现出耐性,但对照组突变体(无Ag+处理)对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H2O2的耐性低于野生型、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及三碘苯甲酸(TIBA)的耐性高于野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的根向重力性异常 被引量:5
5
作者 郝再彬 苍晶 孙鑫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用化学诱变剂 (NaN3 )处理粳稻品种大力 (O ryzasativaL .cv .Oochikara) ,得到具有 2 ,4 D抗性、无侧根和根向重力性异常的突变体RM 10 9。对原品种为父本和突变体为母本的杂交后代F1、F2 根向重力性的遗传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用化学诱变剂 (NaN3 )处理粳稻品种大力 (O ryzasativaL .cv .Oochikara) ,得到具有 2 ,4 D抗性、无侧根和根向重力性异常的突变体RM 10 9。对原品种为父本和突变体为母本的杂交后代F1、F2 根向重力性的遗传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突变体的根向重力性异常 ,其性状是单显性基因控制且不受光照和黑暗培养的影响。通过对根冠组织切片观察发现 :突变体根冠中含淀粉体的细胞数量比大力少 ,根冠细胞中淀粉体的直径为原品种的 5 0 %且集中排列于细胞内的一角 ,其排列沉积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根向重力性异常
下载PDF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氧化还原代谢 被引量:5
6
作者 郝再彬 苍晶 孙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比较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和原品种大力根琥珀酸脱氢酶 (SDH)的活性发现 :RM1 0 9为大力的 60 %~ 70 % ,还原剂处理下大力的SDH活性显著增加 ,而RM1 0 9无变化。RM1 0 9的该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RM1 0 9对NAA、TIBA的耐性明显增加 ,对H2... 比较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和原品种大力根琥珀酸脱氢酶 (SDH)的活性发现 :RM1 0 9为大力的 60 %~ 70 % ,还原剂处理下大力的SDH活性显著增加 ,而RM1 0 9无变化。RM1 0 9的该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RM1 0 9对NAA、TIBA的耐性明显增加 ,对H2 O2 的耐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RM109 氧化还原代谢 植物激素耐性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下载PDF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显微结构及其根毛形态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于龙凤 郝再彬 苍晶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8-330,共3页
水稻原品种“大力”以NaN3诱变方法获得了稳定突变体RM109。显微结构观察表明,RM109种子根外表根毛稀少且短小,无侧根发生,而“大力”品种则有侧根发生,且密生根毛。根毛观察比较显示,距种子根根端1cm处的RM109根毛数是“大力”品种的1... 水稻原品种“大力”以NaN3诱变方法获得了稳定突变体RM109。显微结构观察表明,RM109种子根外表根毛稀少且短小,无侧根发生,而“大力”品种则有侧根发生,且密生根毛。根毛观察比较显示,距种子根根端1cm处的RM109根毛数是“大力”品种的19%,差异极显著,根直径与“大力”品种差异不显著;距根端8cm处的RM109根毛数和根直径分别是“大力”品种的45%和79%,二者差异极显著;距根端3cm处,RM109最大根毛长是“大力”品种的33%,差异极显著;RM109种子根根端到根毛发生区的长度,与“大力”品种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109 侧根突变体 根毛 形态观察 显微结构 水稻 侧根发生 种子根 诱变方法 NAN3 结构观察 品种差异 根端 最大根 发生区 直径 毛长
下载PDF
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09冠根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郝再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对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与原品种大力 (OryzasativaL .,cv .Oochikara)的冠根组织形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大力品种可观察到侧根原基及侧根 ,而RM1 0 9均无 ;RM1 0 9的原生木质部间中柱鞘细胞数目减少 ,为大力的 77% ;后生木质部导... 对水稻无侧根突变体RM1 0 9与原品种大力 (OryzasativaL .,cv .Oochikara)的冠根组织形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大力品种可观察到侧根原基及侧根 ,而RM1 0 9均无 ;RM1 0 9的原生木质部间中柱鞘细胞数目减少 ,为大力的 77% ;后生木质部导管数增加 ,其导管I的数量为大力的 1 4 9% ,其导管Ⅱ的数量为大力的 3 2 1 % ,且导管排列散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冠根 解剖学 RM109 根系遗传
下载PDF
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白建江 朴钟泽 +2 位作者 曾威 李刚燮 杨瑞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4-1630,共7页
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_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 sativa L. cv. 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_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_4群... 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_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 sativa L. cv. 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_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_4群体分成7个区组LR1~LR7,分别研究了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不同侧根密度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冠根的根粗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根长有略微的差异,LR4与LR3存在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株高与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稻侧根的存在对株高和分蘖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众多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侧根密度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米的外观品质、粘度值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侧根
原文传递
水稻少侧根突变体MT10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月 王珣 郝再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水稻少侧根突变系MT10及其野生型IR8的根系全蛋白质组,建立二者间的差异表达图谱,得到了11个差异点,其中只在MT10中表达的蛋白点有2个,只在IR8中表达的蛋白点有4个,两者间有明显差异的蛋白点有5个。
关键词 双向电泳 侧根水稻突变体 蛋白质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