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轮轨动力学的缓和曲线型道岔平面线型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卫华 王平 曹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8-1005,共8页
为了给缓和曲线型道岔选取合适的平面线型,满足良好的行车性能并提高侧向允许通过速度,基于轮轨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且分析各评价指标与列车速度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给缓和曲线型道岔选取合适的平面线型,满足良好的行车性能并提高侧向允许通过速度,基于轮轨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且分析各评价指标与列车速度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岔侧股后缓和曲线的使用可保证列车中高速通过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增加曲线半径或加设前缓和曲线可降低轮轨系统振动剧烈程度;列车侧向通过速度越高,轮轨系统振动越显著,42号道岔侧股圆曲线半径增加500 m,可使其侧向允许通过速度提高10 km/h,缓圆缓型道岔可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线型 缓和曲线 动力响应 侧向速度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道岔平面选型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洋 王平 杨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40,共6页
为合理选取道岔平面线型及尖轨切削方式,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及其与列车过岔速度间关系,并以18号道岔为例验证此选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平面线型设计须同时考... 为合理选取道岔平面线型及尖轨切削方式,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及其与列车过岔速度间关系,并以18号道岔为例验证此选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平面线型设计须同时考虑侧股线型参数和曲尖轨切削方式,满足列车侧逆向进岔时的系统动力稳定性;动力学评价方法可从结构受力及行车状态方面对道岔侧股线型进行分析,并参照系统动力响应随列车过岔速度的变化情况初步确定允许通过速度;对18号道岔而言,增大侧股曲线半径或选用前端半径较大的复圆线型可有效提高行车质量及列车过岔速度,曲尖轨部分采用半切线型或半割线型效果较好,相离半切线型尖轨具有较大粗壮度,可作为主要切削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线型 侧向速度 切削方式 动力响应 有限单元法
原文传递
浅析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措施
3
作者 赵铁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18期270-271,共2页
分析了影响侧向过岔速度因素,提出了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措施:改善道岔几何形状,改进道岔结构及材质,采用大号道岔等。
关键词 侧向速度 导曲线线型 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