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块体的侧向挤出问题 被引量:41
1
作者 汪一鹏 沈军 +1 位作者 王琪 熊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88-192,共5页
基于活动断裂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和GPS观测结果计算所得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运动矢量图 ,认为青藏高原存在向东侧向挤出 ,但达不到“大陆逃逸”假说所设想的规模。高原挤出的南边界可能由一组断续、分散的右旋走滑断裂承担 ,而不像是连续... 基于活动断裂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和GPS观测结果计算所得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运动矢量图 ,认为青藏高原存在向东侧向挤出 ,但达不到“大陆逃逸”假说所设想的规模。高原挤出的南边界可能由一组断续、分散的右旋走滑断裂承担 ,而不像是连续、单一的喀喇昆仑 -嘉黎 -红河断裂带的样式 ,而且滑动速率较低。川滇地块是高原侧向挤出最突出的块体 ,它向南南东方向较强的挤出可能与川滇地区岩石圈强度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侧向挤出 岩石圈强度
下载PDF
路堤荷载下软土侧向挤出沉降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增贤 汤连生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路堤荷载下软土瞬时沉降并不是瞬时完成的 ,由此提出了侧向挤出沉降的概念以描述这种现象。侧向挤出沉降量可占总沉降量 1 4以上 ,目前通用的利用侧斜管测量侧向挤出量的方法是不适用的。本文根据实际资料 ,对侧向挤出进行了计算分析 ,... 路堤荷载下软土瞬时沉降并不是瞬时完成的 ,由此提出了侧向挤出沉降的概念以描述这种现象。侧向挤出沉降量可占总沉降量 1 4以上 ,目前通用的利用侧斜管测量侧向挤出量的方法是不适用的。本文根据实际资料 ,对侧向挤出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侧向挤出沉降在软土总沉降中占有较大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荷载 软土 侧向挤出 沉降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武国利 田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06-1927,共22页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 A 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结果为(186.0±4.0)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 Ar 39 Ar 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宁陕断裂 安康断裂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巴颜喀喇地块侧向挤出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传勇 张竹琪 +6 位作者 赵翠萍 吴国栋 刘建明 陈建波 胡伟华 宋和平 姚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26-3237,共12页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走向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不同断裂走向的突然转变及滑动速率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局部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了多条NE和近SN向的左旋正断裂.通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端的一条次级断裂——硝尔库勒断裂,地震破裂特征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在巴颜喀喇地块这一轮的强震活动中,其北边界和东边界都显示块体向东挤出约7m的位移量,但块体西边界产生的伸展量明显与整个块体向东的位移量不协调,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是巴颜喀喇地块向东挤出的构造响应和应变调整.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主断裂上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加,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为下一个强震活跃区,特别是阿尔金断裂的中西段,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和监视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级地震 阿尔金断裂带 侧向挤出 构造响应 巴颜喀喇地块
下载PDF
中越红河断裂带考察与研究(一)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建国 皇甫岗 +1 位作者 谢英情 Phan Trong Trinh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2-368,共7页
基于对越南境内红河断裂带的野外考察,结合中国境内红河断裂带已有考察研究成果,从断裂几何结构、构造演化与地层发育、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等多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红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的基本特征。认为:(1)红河断裂带在断裂几何结构、断... 基于对越南境内红河断裂带的野外考察,结合中国境内红河断裂带已有考察研究成果,从断裂几何结构、构造演化与地层发育、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等多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红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的基本特征。认为:(1)红河断裂带在断裂几何结构、断裂长期的发育演化过程、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异常突出的时空不均匀性和分段性;(2)红河断裂新构造运动以来的夷平面发育与解体、新生代盆地发育与堆积、水系及河流阶地发育与变形等方面的特征表明,中国境内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总体活动水平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越南境内;(3)青藏高原侧向挤出作用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这一认识对于探索川滇地区地壳运动与强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分段性 不均匀性 侧向挤出 越南 中国
下载PDF
巽他地块的构造演化与介质特性的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建国 皇甫岗 龙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31,共9页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青藏高原及川、滇、缅、印支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观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反演等领域取得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结合对泰、越等国的野外地质考察与认识,以探索建立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状态起控制...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青藏高原及川、滇、缅、印支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观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反演等领域取得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结合对泰、越等国的野外地质考察与认识,以探索建立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状态起控制作用的构造框架为目的,提出了相对于"活动地块"的"相对稳定地块"的概念。综合分析认为,巽他地块在构造演化、介质特性及现今运动与变形等方面类似于青藏高原周缘的塔里木、阿拉善、扬子等地块,具有"相对稳定地块"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调节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的刚性约束边界。这同时意味着,青藏高原侧向挤出动力作用的势力范围可能覆盖了川、滇、缅及印度支那北部的广大地区,这有助于加深对该地区强震动力学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地块 相对稳定地块 古老陆核 侧向挤出 顺时针旋转
下载PDF
柔性桩复合地基中软土侧向挤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杰 何杰 谭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33-2338,共6页
为定量探讨柔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中软土侧向挤出的影响因素,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将桩土复合加固区与变形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天然地基视为一个整体,构造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位移分量表达式,提出柔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分析的近似... 为定量探讨柔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中软土侧向挤出的影响因素,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将桩土复合加固区与变形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天然地基视为一个整体,构造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位移分量表达式,提出柔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分析的近似方法,导出地基土竖向和侧向变形计算的近似解析算式,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分析软土侧向挤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均布荷载作用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模型实验,并将实测值、理论值、复合模量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荷载 软土 复合地基 侧向挤出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静雅 任升莲 +8 位作者 董树文 李加好 宋传中 林寿发 韩旭 李振强 张刚 王莹 杨青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0-824,共15页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石人山岩块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洛栾断裂带 鲁山断裂带
下载PDF
奠边府断裂与南北地震带若干问题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建国 丁志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7-536,717,共10页
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以其巨大规模和频繁的大震活动而长期备受关注,然而它延向何方?终止于何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能否全面、完整地了解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的特征,进而能否不断深化对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动力学过程与机理的... 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以其巨大规模和频繁的大震活动而长期备受关注,然而它延向何方?终止于何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能否全面、完整地了解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的特征,进而能否不断深化对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动力学过程与机理的认识。处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展布着一系列与大震活动相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跨越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国境的奠边府断裂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国内外对奠边府断裂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但以鲜水河—小江—奠边府断裂为外边界,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存在大规模顺时针旋转运动的现象被揭示以来,关于奠边府断裂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小江断裂、红河断裂的关系等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晚新生代活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浅表运动状态与深部介质性质等方面,本文对与奠边府断裂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以往相关研究的积累,认为奠边府断裂可能是南北地震带的南端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奠边府断裂 古陆核 侧向挤出 低速带
下载PDF
围封法与注浆综合技术加固既有建筑应用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迎泽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40,63,共3页
对于湿陷性土 ,在基础局部荷载作用下 ,在产生竖向湿陷变形的同时 ,还伴随产生大量的侧向挤压变形 ,采用正确的侧限围箍是阻止水浸入地基并减少侧向挤出变形的有效而经济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某宿舍楼进行加固的应用实践 ,介绍了围封法与... 对于湿陷性土 ,在基础局部荷载作用下 ,在产生竖向湿陷变形的同时 ,还伴随产生大量的侧向挤压变形 ,采用正确的侧限围箍是阻止水浸入地基并减少侧向挤出变形的有效而经济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某宿舍楼进行加固的应用实践 ,介绍了围封法与袖阀管注浆技术综合使用的应用效果 ,为解决既有建筑加固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加固 围封 湿陷性土 竖向 宿舍楼 局部荷载 注浆 侧向挤出 袖阀管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被引量:53
1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4,共14页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C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造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新生代构造作用——兼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东向延伸问题 被引量:49
12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1 位作者 李彦峰 马宗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81-1497,共17页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区,而是经过金塔—花海盆地南缘的宽滩山—黑山地区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相连,中新世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事件,青藏高原由南向北挤压河西走廊地区,造成了金塔—花海盆地内部由近南北向构造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同时形成北山地区控制上第三系沉积(上新统)的东西向断裂。而阿拉善南缘产生右行走滑运动,地块的北部及内部则产生了近南北向的第三纪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以及金塔—花海盆地第三纪断裂控制的沉积与前人认为的强前陆、弱限制性边界的侧向挤出类似。我们认为阿拉善及蒙古地区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挤压,产生区域性的"共轭"断裂系统,由于这些地区早期构造的控制,这些新活动的断裂主要迁就于老构造,以脆性活动为主,在蒙古国形成了沿阿尔泰山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和东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共轭"断裂系统,而阿尔金断裂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则形成南侧的"共轭"断裂系统。北山以及金塔—花海地区则是这两组断裂的交汇地区,挤压作用明显,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并导致了新生代金塔—花海盆地的形成。阿拉善地块作为夹持在这两组断裂之间的地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东挤出运动,在其东缘贺兰山西侧形成了新生代的挤压构造,而在其东北缘和西南缘则迁就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运动,产生相应的变形。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阿拉善周围地区及其内部中新世以来的变形及其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新生代 青藏高原 有限侧向挤出 阿尔金断裂 龙首山南缘断裂 巴彦乌拉山断裂
下载PDF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二七 苏哲 许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6-1288,共23页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风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侧向挤出构造 青藏高原 秦岭-大别山 华南
下载PDF
桐柏杂岩的中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与南阳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许光 王二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52,共27页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山体在地貌上呈北陡南缓的格局,表明它在演化的晚期经历过一次向南的掀斜运动。殷店和桐柏韧性剪切带构成山体的南北边界。前者倾向南,呈右行剪切,后者倾向北,呈左行剪切。殷店断裂中的糜棱岩产状很稳定,一直延伸到桐柏山主峰——太白顶(1 140 m)。其下部为桐柏杂岩体,后者的产状虽然复杂,但其中的拉伸线理的产状却稳定,走向北西—南东,向北西倾伏。按此产状追索,它们也应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通过构造恢复,可以推断在掀斜运动发生之前,殷店和桐柏韧性断裂应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向北西倾伏的低角度正断层,本文称之为太白顶拆离断层。基于对桐柏杂岩的运动学和显微构造学研究,可以推断桐柏杂岩原来位于东秦岭之下,是中下地壳的组成部分,由于中生代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而造成南东侧向挤出,它们作为异地地体从原地地体—超高压变质岩之下隆升到地表,太白顶拆离构造的功能与藏南拆离系一样,构成桐柏杂岩隆升顶部的滑脱面。^(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桐柏山侧向挤出隆升造山事件发生在晚白垩纪早期(102~85 Ma)。南阳盆地形成于桐柏山的西侧,是一个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其沉积作用始于早白垩世,大规模沉陷发生在晚白垩世,这与桐柏山的隆升是同时的,反映出沉积和构造隆升是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桐柏杂岩 隆升机制 掀斜侧向挤出 40Ar/39Ar中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第三纪盐源构造逸出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构造控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勇 侯中健 +2 位作者 司光影 周荣军 梁兴中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43,共10页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 ;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 (水下扇 )—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 ,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 ,沉积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征 ,盆地的性质属构造逸出盆地。其成因机制为在印亚碰撞导致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过程中 ,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 ,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 ,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 ,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 ,其与 Tapponnier(19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构造逸出盆地 充填样式 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 沉积响应 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软基加筋设计中的不当与改进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良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1,共8页
针对目前软基加筋设计在极限承载力、有限厚度软基抗侧向挤出计算以及深厚软基稳定分析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对加筋软基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探讨。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对有限厚度加筋软基抗侧向挤出安全系数进行了研究。提出利... 针对目前软基加筋设计在极限承载力、有限厚度软基抗侧向挤出计算以及深厚软基稳定分析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对加筋软基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探讨。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对有限厚度加筋软基抗侧向挤出安全系数进行了研究。提出利用“拟黏聚力”模型分析深厚软基加筋堤坝稳定计算。研究成果表明:对于软基加筋设计,考虑到筋材的作用,建议将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提高7.4%;当地基软土层具有有限深度时,采用提出的坡趾处侧向挤出分析安全系数计算公式更加准确;利用“拟黏聚力”模型分析加筋堤坝稳定,既充分考虑了筋材对稳定的有利影响,又避免了常规分析方法的缺陷,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软弱地基 地基极限承载力 侧向挤出分析 堤坝稳定
下载PDF
川滇地区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
17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70-70,共1页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由于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物质的侧向挤出和逃逸,造成了该地区的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该地区的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该区域主压应力场特征、断层性...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由于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物质的侧向挤出和逃逸,造成了该地区的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该地区的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该区域主压应力场特征、断层性质、地震成因、板块运动和强震深部背景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的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 应力场特征 川滇地区 青藏高原东缘 介质 壳幔 侧向挤出 大陆碰撞
下载PDF
土工格栅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18
作者 张晓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第23期72-,共1页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剧增。公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调整公路建设中,如何处理好软土地基区路基的沉降直接关系到行车的质量与安全。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主要考虑路基的稳定和沉降两大问题。一般无加筋路堤...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剧增。公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调整公路建设中,如何处理好软土地基区路基的沉降直接关系到行车的质量与安全。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主要考虑路基的稳定和沉降两大问题。一般无加筋路堤.在较厚的软土层上时为圆弧滑动或冲切式沉降导致破坏;在薄层软土层上,则为侧向挤出破坏。本文对土工格栅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作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软土地基处理 随着经济建设 软土层 公路建设 沉降 汽车拥有量 圆弧滑动 人民生活 破坏 路基 加筋路堤 关系 侧向挤出 快速发 冲切式 质量 修筑 行车 问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思茅地体晚始新世以来差异性地壳变形的成因讨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向东 仝亚博 +4 位作者 王恒 裴军令 孙欣欣 王晨旭 杨振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73,共21页
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s=264.5°,Is=-39... 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s=264.5°,Is=-39.4°,k=21.4,α95=9.6°,N=12。结果表明自晚始新世以来,位于印支地块西北部的兰坪—思茅地体,其北部相对于东亚古地磁参考极发生了80.3°±8.9°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发生了5.8°±7.2°(638±792 km)的不显著南向运动。综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旋转变形。本文提出地体北部~80°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与印度板块东端和西缅甸地块向北揳入欧亚大陆联合作用造成的北东—东向挤压作用相关,而地体中部复杂的差异性旋转变形则与川滇地体的南向挤压和临沧花岗岩带的阻挡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地壳构造变形相关。因此,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性旋转运动是地体整体性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局部差异性旋转变形相叠加的结果,与下地壳粘性通道流的驱动并无直接关联,而与相邻地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所导致的地块间的挤压作用相关。自晚始新世以来,在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地区上地壳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发生的东南向挤出逃逸运动和下地壳通道流所导致的上地壳韧性变形作用可能共存,而地体中南部地区沿大形走滑断裂带发生整体性侧向挤出逃逸模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兰坪—思茅地体 始新世 古地磁 侧向旋转挤出逃逸 磁倾角偏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