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5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刘海涛 付立新 李传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7-380,共14页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源岩 模式 强度 源灶 模式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