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房供应结构(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广深两城实践,着重论述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供应的两种结构,即"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模式)和"政企联合"(配建模式)。不同的供应结构,根植于不同阶...从住房供应结构(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广深两城实践,着重论述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供应的两种结构,即"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模式)和"政企联合"(配建模式)。不同的供应结构,根植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背景,其本质为不同行动主体由于资源动员能力的差异而联合起来以实现保障房供应。"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建设模式盛行于"十二五"期间,主要受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压力以及城市扩张期郊区建设用地的相对可获得性所驱动。在"后‘十二五’"时期,一方面大城市发展阶段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新增建设用地受限,而存量用地更新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和高昂成本,在此情景下"企业化"的政府无法"独自"实现保障房供应;与此同时,大城市的保障房需求日益高涨,实现保障房供应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开发商)是形势所需,"政企联合"的配建模式成为典型。展开更多
文摘从住房供应结构(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广深两城实践,着重论述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供应的两种结构,即"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模式)和"政企联合"(配建模式)。不同的供应结构,根植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背景,其本质为不同行动主体由于资源动员能力的差异而联合起来以实现保障房供应。"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建设模式盛行于"十二五"期间,主要受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压力以及城市扩张期郊区建设用地的相对可获得性所驱动。在"后‘十二五’"时期,一方面大城市发展阶段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新增建设用地受限,而存量用地更新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和高昂成本,在此情景下"企业化"的政府无法"独自"实现保障房供应;与此同时,大城市的保障房需求日益高涨,实现保障房供应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开发商)是形势所需,"政企联合"的配建模式成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