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巴赫金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比较及其美学意义 |
毕晓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2
|
巴赫金文艺理论思想对叙事理论的影响 |
张丽
|
《中外文论》
|
2016 |
0 |
|
3
|
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 |
白春仁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6
|
|
4
|
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 |
钱中文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4
|
|
5
|
对话的可能与不可能及复调小说 |
涂险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7
|
|
6
|
国内巴赫金研究述评 |
李斌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7
|
大复调:理论与创作──论米兰·昆德拉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 |
李凤亮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9
|
|
8
|
文本·作者·主人公──巴赫金叙述理论研究 |
晓河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0
|
|
9
|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 |
马琳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8
|
|
10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偶合家庭与巴赫金的有关见解 |
陈思红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6
|
|
11
|
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 |
梅兰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2
|
从“独白”式研究到“复调”式解读——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思考 |
仰海峰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3
|
新时期女作家创作角色的转换 |
郭丽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4
|
对话与复调——黄碧云《突然我记起你的脸》的复调艺术 |
莫嘉丽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1999 |
0 |
|
15
|
《寒夜》:复调的回响 |
张伟忠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16
|
陀思妥也夫斯基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
王辽南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7
|
真情感人 意味深长——读穆青的新作《情系人民》 |
孔祥科
|
《新闻爱好者》
|
1996 |
0 |
|
18
|
深入采访才能出精品 |
焦富全
|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
199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