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储集层渗吸影响因素分析与渗吸作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59
1
作者 杨正明 刘学伟 +3 位作者 李海波 雷启鸿 骆雨田 王向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9-745,共7页
为了探索如何有效发挥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提高致密储集层开发效果,采用高压大模型物理模拟系统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建立了不同尺度岩心渗吸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致密储集层渗吸过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水驱油时渗吸作用的定量... 为了探索如何有效发挥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提高致密储集层开发效果,采用高压大模型物理模拟系统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建立了不同尺度岩心渗吸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致密储集层渗吸过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水驱油时渗吸作用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逆向渗吸过程中,渗透率越低,油滴析出越晚,渗吸平衡时间越长,采出程度越低;裂缝可有效扩大致密基质与水接触的渗吸面积和渗吸前缘的范围,减小油排出的阻力,提高渗吸速度和采出程度;岩石越亲水,岩样的渗吸速度和采出程度越高。顺向渗吸过程中,渗透率越低,渗吸作用越明显;驱替采出程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而渗吸采出程度与渗透率呈负相关。注水吞吐的渗吸距离要大于单纯的逆向渗吸距离,渗透率和注入倍数越大,渗吸距离越大。致密储集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与改变储集层润湿性、注水吞吐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致密储集层的渗吸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集层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渗吸作用 影响因素 作用距离
下载PDF
红外成像探测系统作用距离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邢强林 黄惠明 +1 位作者 熊仁生 于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93-896,共4页
根据视频跟踪测量技术工程实践中 ,可靠跟踪测量对目标在探测器靶面上的成像尺寸、照度及对比度的要求 ,综合考虑背景辐射和目标成像弥散的影响 ,对原有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 ,给出了适用于红外焦平面成像探测系统的... 根据视频跟踪测量技术工程实践中 ,可靠跟踪测量对目标在探测器靶面上的成像尺寸、照度及对比度的要求 ,综合考虑背景辐射和目标成像弥散的影响 ,对原有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 ,给出了适用于红外焦平面成像探测系统的新的作用距离分析方法 ,并针对水平观测、非水平穿越大气层观测等应用条件推导了具体的计算公式 文中通过应用示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探测 作用距离 成像尺寸 照度 对比度
下载PDF
弹丸着靶坐标测试系统的原理与信号处理电路 被引量:40
3
作者 倪晋平 蔡荣立 +1 位作者 崔长青 田会 《测试技术学报》 EI 2005年第1期11-17,共7页
 分析了4光幕交汇测试弹丸着靶坐标的原理.4个光幕分别由4个大面积光幕靶产生.大面积光幕靶的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接收部分采用PIN红外光电二极管阵列,设计的大面积光幕靶发射部分与接收部分的有效作用距离最大可以达到3m.文中给...  分析了4光幕交汇测试弹丸着靶坐标的原理.4个光幕分别由4个大面积光幕靶产生.大面积光幕靶的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接收部分采用PIN红外光电二极管阵列,设计的大面积光幕靶发射部分与接收部分的有效作用距离最大可以达到3m.文中给出了详细的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的测试系统用5种轻武器枪弹实弹射击,测试结果与纸靶相比较,其测量误差满足目前枪弹产品检验试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电路 测试系统 原理 坐标 弹丸 光电二极管阵列 光幕靶 实弹射击 作用距离 发射部分 检验试验 测量误差 轻武器 面积 PIN 枪弹 设计 接收 红外
下载PDF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润顺 袁祥岩 +1 位作者 范志刚 左保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共4页
在红外成像系统中 ,任何虚假和不需要的信号统称为噪声。噪声的存在干扰了有用信号的探测 ,减少了系统的作用距离。从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出发 ,文中详细推导了虚警概率与门限信噪比、探测概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基于此推导了红外成像系... 在红外成像系统中 ,任何虚假和不需要的信号统称为噪声。噪声的存在干扰了有用信号的探测 ,减少了系统的作用距离。从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出发 ,文中详细推导了虚警概率与门限信噪比、探测概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基于此推导了红外成像系统对点源目标的作用距离公式。对面源目标 ,重新确定了温差的概念 ,综合考虑目标的面形尺寸、观察等级和探测概率的要求 ,以MRTD为基准计算作用距离。编制了相应的软件 ,可以快速计算出不同探测概率下的作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系统 信噪比 虚警概率 探测概率 作用距离
下载PDF
超声换能器驱动电路及回波接收电路的设计 被引量:29
5
作者 简盈 王跃科 潘仲明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1-34,共4页
介绍了采用脉冲回波法进行超声测距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超声换能器驱动电路,使换能器和功放的阻抗匹配得到改善。另外还设计了一种单电源回波接收电路。本系统主要用于车辆防碰撞等领域。从实验结果来看,发射效率和接收灵敏度均较... 介绍了采用脉冲回波法进行超声测距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超声换能器驱动电路,使换能器和功放的阻抗匹配得到改善。另外还设计了一种单电源回波接收电路。本系统主要用于车辆防碰撞等领域。从实验结果来看,发射效率和接收灵敏度均较高,回波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超声波探头的作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电路 回波 驱动电路 接收灵敏度 功放 作用距离 阻抗匹配 超声换能器 设计 超声测距
下载PDF
凝视型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兵学 张启衡 +2 位作者 陈昌彬 王敬儒 何雪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11,共4页
作用距离是红外搜索跟踪(IRST)系统的核心指标之一,需要对它作专门的研究。从凝视型红外焦平面的响应度和探测目标所需的辐射功率出发,修改了凝视型焦平面响应度的公式,对目标成像的特性进行了新的分析,并讨论了系统各部分对作用距离的... 作用距离是红外搜索跟踪(IRST)系统的核心指标之一,需要对它作专门的研究。从凝视型红外焦平面的响应度和探测目标所需的辐射功率出发,修改了凝视型焦平面响应度的公式,对目标成像的特性进行了新的分析,并讨论了系统各部分对作用距离的影响,建立了凝视型IRST系统作用距离的数学模型,为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凝视型焦平面阵列 作用距离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金伟其 王吉晖 +2 位作者 王霞 徐超 陈翼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3,共7页
热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价在系统论证、设计和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探测器离散欠采样、数字滤波和电子变倍等对热成像系统性能以及作用距离的影响成为传统评价模型的缺陷。分析了典型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的... 热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价在系统论证、设计和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探测器离散欠采样、数字滤波和电子变倍等对热成像系统性能以及作用距离的影响成为传统评价模型的缺陷。分析了典型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在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评价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促进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技术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系统 性能评价 作用距离 MRTD MTF TTP
下载PDF
复杂大气条件下红外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思峰 吴平 +2 位作者 何曼丽 王晓 张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1-944,共4页
通过对海平面上水蒸气、二氧化碳含量对应大气吸收透过率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在3~5μm和8~13μm大气窗口,水蒸气吸收透过率与可降水分,二氧化碳吸收透过率与海平面路程长度的关系。并依据相关文献进行高度和斜程修正。分析了大气对红... 通过对海平面上水蒸气、二氧化碳含量对应大气吸收透过率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在3~5μm和8~13μm大气窗口,水蒸气吸收透过率与可降水分,二氧化碳吸收透过率与海平面路程长度的关系。并依据相关文献进行高度和斜程修正。分析了大气对红外辐射的散射衰减以及总衰减。在此基础上基于MRTD法和约翰逊准则给出了扩展源目标红外辐射作用距离的估算方程。综合考虑了目标形状、大气能见度、海拔高度、目标天顶角和空间频率以及探测概率等多种因素对热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给出了作用距离估算实例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系统 作用距离 大气衰减 MRTD
下载PDF
凝视型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作用距离模型中参数值的确定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兵学 张启衡 +1 位作者 王敬儒 魏国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凝视型红外搜索跟踪(IRST)系统作用距离模型中参数值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提出了目标辐射亮度、背景辐射亮度、凝视型焦平面阵列的灵敏度、SNR等参数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凝视型焦平面阵列 作用距离 点目标 参数值
下载PDF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作用距离的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牟达 王建立 陈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93-95,共3页
作用距离是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系统本身性能、目标特性、大气环境等多项因素的函数,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精确计算的问题。由Hudson手册给出的传统红外系统作用距离方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满足红外探测器的最低... 作用距离是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系统本身性能、目标特性、大气环境等多项因素的函数,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精确计算的问题。由Hudson手册给出的传统红外系统作用距离方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满足红外探测器的最低可探测信噪比,综合考虑目标成像弥散斑和背景辐射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扫描成像系统和凝视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方程。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及综合性能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红外点目标 作用距离
下载PDF
海空背景凝视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卫华 牛照东 陈曾平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2,共3页
针对凝视红外成像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问题,在分析传统作用距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图像目标信噪比检测依据的新距离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全面考虑了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以及红外图像空间起伏噪声特性,给出了复杂背景限制下红外凝视成... 针对凝视红外成像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问题,在分析传统作用距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图像目标信噪比检测依据的新距离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全面考虑了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以及红外图像空间起伏噪声特性,给出了复杂背景限制下红外凝视成像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公式.海空背景下舰载红外凝视成像系统探测距离计算实例表明该计算模型相对于原有计算模型能够更准确解决复杂背景情况下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红外成像系统 作用距离 信噪比 背景起伏
下载PDF
空中目标的激光主动探测 被引量:22
12
作者 谷锁林 孙华燕 +1 位作者 张永继 宋丰华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6-478,共3页
文章提出对目标采用基于“猫眼效应”的激光主动探测技术进行探测。首先介绍了基于“猫眼效应”的探测原理,推导作用距离方程,并做了可行性分析。最后通过仿真计算,证明激光主动探测技术用于无人机探测是可行的。
关键词 激光主动探测 空中目标 猫眼效应 作用距离
下载PDF
3mm波段FMCW近程雷达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娄国伟 李兴国 吴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7-119,共3页
介绍了三毫米波段 FMCW近程雷达作用距离的计算、雷达参数选择和测距精度的分析方法。并给出了所研制的 3mm波段
关键词 毫米波 3mm波段 FMCW近程雷达 作用距离 参数选择 测距精度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谭显裕 《航空兵器》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现代电子战的一代新概念武器 ,目前国外的技术发展已达到实用阶段。本文主要论述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组成、微波源分类 ,作用距离与天线能量、功率密度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大气传输特性 。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武器 电子战 微波源 作用距离 功率密度
下载PDF
复杂背景下红外点目标探测概率估算 被引量:21
15
作者 毛峡 常乐 刁伟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29-1434,共6页
红外成像系统对点目标的探测概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复杂背景的极大影响,而现有的计算方法并不能适用于复杂背景下的探测概率估算.首先从红外成像系统对点目标的作用距离模型出发,分析了探测概率与信噪比、作用距离的关系,推导出单一... 红外成像系统对点目标的探测概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复杂背景的极大影响,而现有的计算方法并不能适用于复杂背景下的探测概率估算.首先从红外成像系统对点目标的作用距离模型出发,分析了探测概率与信噪比、作用距离的关系,推导出单一背景下红外点目标的探测概率估算方法;然后,利用红外成像系统的亮度-灰度函数,通过背景的红外图像灰度信息计算得到其红外辐射亮度;最后,引入概率统计的思想对单一背景下探测概率的估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复杂背景下红外点目标探测概率的估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估算方法可以有效评估实际应用中典型复杂背景对红外成像系统的点目标探测概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概率 作用距离 复杂背景 红外点目标 红外成像系统 信噪比
下载PDF
基于有效回波概率估计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作用距离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明 薛莉 +2 位作者 黄晨 王亮亮 刘翌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7,共8页
基于回波光子数方程估计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作用距离时,最小可接受回波光子数很难确定。本文提出了通过改变空间碎片实测数据回波稀疏性获得精度变化曲线的退化模型,以"精度不变"作为衡量条件,确定保精度情况下系统最小可识别有效... 基于回波光子数方程估计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作用距离时,最小可接受回波光子数很难确定。本文提出了通过改变空间碎片实测数据回波稀疏性获得精度变化曲线的退化模型,以"精度不变"作为衡量条件,确定保精度情况下系统最小可识别有效回波概率,从而估算系统作用距离的方法。首先,根据单光子雪崩探测器"关门"特性,得到了有效回波概率与测量距离关系。然后,建立实测数据的稀疏性退化模型得到测量精度与有效回波概率的跃变曲线,根据精度曲线中"保精度平台"的"跳变点"获得最小可识别有效回波概率。最后,根据最小可识别回波概率获得系统对不同大小典型空间碎片的作用距离。分别处理了有效截面积为3.884 0,6.391 2和9.855 5m2的3种典型空间碎片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系统在满足m级测距精度的前提下,可识别的最小有效回波概率为0.02~0.044,对上述不同特性典型空间碎片相应的最大作用距离分别为820,1 520和2 250km。提出的模型在精度不变情况下解决了系统最小可识别有效回波概率难以确定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实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 作用距离 有效回波概率 测距精度 数据稀疏性 退化模型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红外可探测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金伟 李吉成 +2 位作者 石志广 陈小天 卢晓卫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61,共8页
以高超声速乘波体为例,针对稀薄大气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红外可探测性能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工程算法计算了不同飞行条件下的飞行器驻点热流分布,由此得到其辐射平衡温度;采用小区间求和方法计算大气对红外辐射的传输衰减作用;考虑了目标... 以高超声速乘波体为例,针对稀薄大气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红外可探测性能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工程算法计算了不同飞行条件下的飞行器驻点热流分布,由此得到其辐射平衡温度;采用小区间求和方法计算大气对红外辐射的传输衰减作用;考虑了目标与背景辐射强度差异、点目标成像的弥散现象对探测器作用距离的影响,建立了新的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计算模型。仿真实验表明,弥散系数随着目标探测器间距离而变化;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的增加,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增大,同时与长波波段相比,中短波波段时的探测距离更大。外场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高超声速飞行器 红外辐射 弥散 作用距离
原文传递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晓蕊 张建奇 左月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红外成像系统性能模型的状况。在分析静态性能模型和动态性能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给出了其基本构想 ,阐述了几种静态性能模型的优缺点 ,讨论了动态性能模型的三种模块 :目标背景模块、图像处理算法模块和目标工作平台模块。... 综述了国内外红外成像系统性能模型的状况。在分析静态性能模型和动态性能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给出了其基本构想 ,阐述了几种静态性能模型的优缺点 ,讨论了动态性能模型的三种模块 :目标背景模块、图像处理算法模块和目标工作平台模块。介绍了它们在预测现场性能的应用。展望了性能模型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系统 性能模型 静态性能模型 动态性能模型 约翰逊准则 信号干扰比 作用距离
下载PDF
被动声纳作用距离预报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季蓓 程健庆 曹志敏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研究了被动声呐探测距离预报的仿真技术。声呐最大作用距离受水文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声速梯度、海况、海底底质等。首先分析海洋声学环境,提出一种计算声传播损失的模型,给出了它的原理及算法,然后以声纳方程为基础,利用优质因素... 研究了被动声呐探测距离预报的仿真技术。声呐最大作用距离受水文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声速梯度、海况、海底底质等。首先分析海洋声学环境,提出一种计算声传播损失的模型,给出了它的原理及算法,然后以声纳方程为基础,利用优质因素值建立声纳作用距离探测的预报模型,并用VC完成该仿真软件的开发。最后针对目标辐射声源级、声速分布等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并给出仿真结果,为声纳的作用距离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距离 传播损失 优质因素
下载PDF
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许松 鲁艳辉 +5 位作者 钟列权 黄贤夫 徐法三 姚晓明 徐红星 吕仲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为明确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进行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丛间距的香根草条带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作用距离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为害程度远低于防治指标的二化螟轻发生区,田埂上种植了一年和二年香根草的稻田螟虫枯... 为明确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进行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丛间距的香根草条带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作用距离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为害程度远低于防治指标的二化螟轻发生区,田埂上种植了一年和二年香根草的稻田螟虫枯心率均显著低于没有种植香根草的对照田,其中种植了二年香根草的稻田比种植了一年香根草的稻田对螟虫的控制效果更好,丛间距为5、3和1m的二年生香根草条带对早稻的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63.6%、47.5%和69.7%,有效作用距离达到20m以上。在二化螟常年发生较重(85.45头/百丛)的地区,大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丛间距4m、行间距50m时,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4.2%。通过研究明确了稻田四周田埂或路边种植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为:丛间距3~5m、行间距50~6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 二化螟 控制效果 丛间距 作用距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