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6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00
1
作者 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其粮食单产不同程度增加。(4)雨养冬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种植制度北界 冬小麦种植北界 双季稻种植北界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光合速率、光合效率与作物产量 被引量:179
2
作者 许大全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10,共3页
简要论述了光合速率、光合效率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及光合效率研究的重要性。预计到2030年,要满足我国16亿人口的需求,粮食单产必须比现在增加50%左右。为此,要充分挖掘作物的生产潜力,不断选育光合效率更高、产量更高的作物... 简要论述了光合速率、光合效率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及光合效率研究的重要性。预计到2030年,要满足我国16亿人口的需求,粮食单产必须比现在增加50%左右。为此,要充分挖掘作物的生产潜力,不断选育光合效率更高、产量更高的作物新品种。这需要作物光合效率调节控制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深入研究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换和利用及耗散的分子机理与调控规律,确定光合效率改善的主要限制位点与相应对策,就可为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造作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突破口,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光合效率 作物产量 绿色革命 基因工程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3
3
作者 林治安 赵秉强 +1 位作者 袁亮 Hwat Bing-So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09-2819,共11页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92
4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1 位作者 马强 周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7-1064,共8页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肥处理,除土壤全钾以外,土壤其他各项养分指标(C、N、P)均有所下降;施...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肥处理,除土壤全钾以外,土壤其他各项养分指标(C、N、P)均有所下降;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速效P、K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及全磷含量。5年时间,低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了9.19 mg/kg,说明低量有机肥并不能保证土壤氮的供给;中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上升,土壤全氮收支基本平衡;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增加,土壤全氮也有较大程度的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潮棕壤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6
5
作者 王春乙 娄秀荣 王建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43,共7页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是洪涝面积的2.3倍。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产区主要是旱灾,早稻和晚稻产区主要是冷害和洪灾,一季稻和棉花产区主要是洪涝和旱灾,冬小麦和油菜产区的严重减产主要受冻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作物产量 灾害趋势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5
6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7
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8
作者 王素英 陶光灿 +3 位作者 谢光辉 沈德龙 李俊 路宝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8,共5页
综合分析了我国近 10年来对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除外 )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良品质方面的应用效果。微生物肥料与化肥、有机肥等混合施用 ,比传统施肥增产的报道占 98% ,其中增产幅度超过 5 %的报道占87.4 % ,超过 10 %的占 5 6 .... 综合分析了我国近 10年来对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除外 )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良品质方面的应用效果。微生物肥料与化肥、有机肥等混合施用 ,比传统施肥增产的报道占 98% ,其中增产幅度超过 5 %的报道占87.4 % ,超过 10 %的占 5 6 .6 %。微生物肥料种类以固氮菌类、解磷细菌类、解钾菌类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为主 ;菌根菌类、复合微生物肥料、PGPR类、固氮菌类、光合细菌类和解钾菌微生物肥料的平均增产率依次为 2 2 .3%、2 1.2 %、16 .5 %、14 .7%、13.6 %和 12 .2 %。微生物肥料在作物上应用最多的是禾谷类作物 ,其次是油料类和纤维类作物 ,应用较少的是烟草、糖、茶、药、牧草等类作物。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品质改良研究较少 ,主要为经济作物 ,而对粮食作物研究较少。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品质有改善作用 ,主要表现为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 ,减少棉籽及油菜中的棉酚和芥酸含量 ,提高蔬菜和水果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 ,提高纤维类作物纤维的长度和强度 ,增加上等烟的比例 ,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分析了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条件和方法 ,指出合理使用的条件和方法 ,并从研究、开发和管理 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强应用性研究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微生物肥料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应用性研究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中国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5
9
作者 马俊永 李科江 +1 位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肥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一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一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结合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10
作者 丁昆仑 M.J.Han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28,31,共2页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保水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更加明显。深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降低其密度 ,可增加作物根深、根长及根重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可提高夏玉米早期田间土壤含水率 ,保持相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耕作措施 土壤特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被引量:147
11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2 位作者 黄绍文 李书田 何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39,共7页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PK+St>NPK>NP+St>NP,施钾处理的作物产量与NP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轮作制度下玉米的施钾效应高于小麦。与山西单作制度相比,河北轮作制度下的土壤钾素损耗严重,除NPK+St处理外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较NP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耕层土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且降低矿物钾比例的同时提高其余几种形态钾的比例。与定位开始相比,两种类型土壤各形态钾含量和比例随时间变异特点不同,两定位点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下降。【结论】整体看直接施用化肥钾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但从提高作物产量和缓解土壤钾素下降来看,小麦秸秆还田是一个有效的补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制度 长期施钾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土壤钾素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3
12
作者 房彬 李心清 +1 位作者 赵斌 钟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2-1297,共6页
生物炭因其结构和功能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农业土壤改良培肥、固碳减排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对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以西南地区玉米(Zea mays L.)-... 生物炭因其结构和功能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农业土壤改良培肥、固碳减排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对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以西南地区玉米(Zea may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施用对旱作农田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矿质态氮、有效磷、含水量等理化性质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单施复合肥、尿素(C0);复合肥、尿素+20 t·hm^-2生物炭(C2);复合肥、尿素+50 t·hm-2生物炭(C5);复合肥、尿素+100 t·hm^-2生物炭(C10)。结果表明:与C0对比,C5和C1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降低幅度分别为14.6%和32.5%;C2、C5和C10处理土壤年均pH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0.10、0.17和0.15个单位;处理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4.9%、137.7%和297.2%;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0%、26.3%和88.4%;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34.8%、135.0%和232.2%;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年均含水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8%、29.1%和44.7%。玉米、油菜籽实和均表现为生物炭处理高于对照组。玉米籽实提高7.6%-20.3%,玉米根茎叶生物量提高8.6%-46.8%;油菜籽实产量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15.7%-35.4%,根茎叶生物量提高-17.2%-30.3%。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 pH、有机质含量、NO3^--N 含量、有效磷含量、含水量,显示出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农田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耕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土壤改良剂
下载PDF
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4
13
作者 张振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4-155,共2页
于1979~1994年在草甸暗棕壤上进行定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麦秆直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麦秆直接还田与化肥配合时,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关键词 秸秆直接还田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草甸暗棕壤
原文传递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14
作者 赵士诚 曹彩云 +3 位作者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空间变异特征与精确施肥 被引量:101
15
作者 高祥照 胡克林 +4 位作者 郭焱 李保国 马韫韬 杜森 王运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0-666,共7页
对位于北京顺义的北方精准农业示范区 ,采用GPS定位 ,测定了其表层 80个土样的速效养分 (N、P、K、Fe、Mn、Cu、Zn)、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 ,所有观测项目的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作物产量与速效磷、全氮及有... 对位于北京顺义的北方精准农业示范区 ,采用GPS定位 ,测定了其表层 80个土样的速效养分 (N、P、K、Fe、Mn、Cu、Zn)、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 ,所有观测项目的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作物产量与速效磷、全氮及有机质的相关性最大 ,pH与各种养分及微量元素均呈明显的负相关。通过结构分析 ,发现土壤pH的空间相关距最大 ,达 3.3km ,碱解氮和速效铁的自相关距最小 ,仅 0 .14km。其余观测项目的自相关距范围为0 .387- 1.11km。采用Kriging方法并结合GIS绘制了等值线图 ,可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示范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以施氮为例 ,精确管理的施肥方案要比粗放管理节约肥料 4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空间变异特征 精确施肥
下载PDF
稻草还田综合效益研究 被引量:102
16
作者 周江明 徐大连 薛才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4期7-10,共4页
通过对稻草秸秆还田方式和对后熟增产机制及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 ,稻草翻耕埋田施入量以 30 0 0kg/hm2 左右为最佳 ,约占全量的 1/ 2 ;稻草若以全量覆盖还田 ,以配施112 5kg/hm2 的石灰为好 ,不仅可加速稻草腐烂 ,还起到防病... 通过对稻草秸秆还田方式和对后熟增产机制及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 ,稻草翻耕埋田施入量以 30 0 0kg/hm2 左右为最佳 ,约占全量的 1/ 2 ;稻草若以全量覆盖还田 ,以配施112 5kg/hm2 的石灰为好 ,不仅可加速稻草腐烂 ,还起到防病的作用 ,从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稻草还田对 0~ 2 0cm土壤培肥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最有影响的是速效磷 ,其次是速效氮和速效钾 ,有机质也有较明显的提高。试验还表明稻草还田对改良土壤的性能效果很好 :降低了土壤的容重 ,增加了持水量和耕层厚度 ,提高了阳离子交换量 ,确保土壤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研究为该区如何合理进行稻草还田 ,以及稻草还田对后熟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贡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综合效益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108
17
作者 逄焕成 杨劲松 严惠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9-603,共5页
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分布着相当大面积矿化度在2~5g/L之间的浅层微咸水,有很大开发利用潜力。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有效地开发利用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鲁西北低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 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分布着相当大面积矿化度在2~5g/L之间的浅层微咸水,有很大开发利用潜力。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有效地开发利用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鲁西北低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麦秸覆盖对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麦季利用3~5g/L矿化度的微咸水补充灌溉,两年后没有发生积盐现象,微咸水灌溉带入土体的盐分通过咸淡水轮灌和雨季自然淋洗,1m土体总盐量达到周年平衡。麦秸覆盖能够改善盐分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使土壤根系分布密集层保持较低盐分水平,缓解盐分对作物的危害,并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淡水灌溉比较,微咸水灌溉配合麦秸覆盖对作物年产量无显著差异,而不配以覆盖则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咸水灌溉 麦秸覆盖 盐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18
作者 黄占斌 山仑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19-23,共5页
系统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理论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并从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与蒸腾作用、水分状况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诸方面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生理生态机理 研究进展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7
19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郭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0-45,共6页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65%,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保证作物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分别为8%、22.0%和13.3%。使作物分别增产4.44%、13.14%和19.26%。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风沙区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适于在风沙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产量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华北农田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9
20
作者 邢鹏飞 高圣超 +4 位作者 马鸣超 周晓琳 赵同凯 孙军德 沈德龙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4,共7页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4年研究了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3M处理(70%无机肥+3 000 kg/hm^2有机肥)和0.5 M处理(50%无机肥+6 000 kg/hm^2有机肥)与NPK...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4年研究了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3M处理(70%无机肥+3 000 kg/hm^2有机肥)和0.5 M处理(50%无机肥+6 000 kg/hm^2有机肥)与NPK处理(单施无机肥)相比都提高了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0.5 M高于0.3 M,说明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比例越高,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就越高。2)土壤中脲酶活性大小顺序NPK>0.3 M>0.5 M>CK,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为0.5 M>0.3 M>NPK,说明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3)小麦4年累计产量0.3 M处理比NPK处理提高5.95%,0.5 M处理比NPK处理降低0.94%,;玉米4年累计产量则是0.3 M比NPK处理降低1.27%,0.5 M处理比NPK处理降低2.00%。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30%无机肥处理能够保证粮食产量,有机肥替代50%无机肥处理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无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