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5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被引量:290
1
作者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101,共12页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 ,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 ,故事情节恐怖刺激 ,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 ,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充满悬念 ,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 ,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 ,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哥特小说 浪漫主义 超自然现象 持续发展 18世纪 小说创作 故事情节 文学传统 美学基础 心理基础 文化背景 哥特式 一般性 震撼力 恐惧感 作家 作品 恐怖 社会 人口
原文传递
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 被引量:196
2
作者 丁永强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8,共7页
新写实的兴起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而围绕着新写实而展开的文学论争更成了一场大混战。新写实从88年秋《文学评论》和《钟山》联合召开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上被提起乃至高扬,离现在已经二年多时间了,距《钟... 新写实的兴起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而围绕着新写实而展开的文学论争更成了一场大混战。新写实从88年秋《文学评论》和《钟山》联合召开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上被提起乃至高扬,离现在已经二年多时间了,距《钟山》特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也已经一年多了,新写实已经渡过了它的热热闹闹的高潮期。开始平稳地向前发展。而评论界也在对新写实一阵冲动热情的颂扬之后开始对新写实进行冷静的理论探索和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新写实所涉及的作家和评论家们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于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间专程走访了苏州、如皋、南京、北京和武汉、拜访了范小青、汪政、晓华、叶兆言、周梅森,苏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文化小说 作家 评论家 寻根文学 现代派 理论探索 叶兆言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 被引量:196
3
作者 莫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小说家讲坛”的构想 ,源于我和林建法 2 0 0 1年 8月大连聚会时的讨论 ,并很快得到了许多作家、学者的赞成与响应。这一活动将由两部分组成 :在苏州大学设立“小说家讲坛”,同时在《当代作家评论》开设“小说家讲坛”的专栏。这个讲... “小说家讲坛”的构想 ,源于我和林建法 2 0 0 1年 8月大连聚会时的讨论 ,并很快得到了许多作家、学者的赞成与响应。这一活动将由两部分组成 :在苏州大学设立“小说家讲坛”,同时在《当代作家评论》开设“小说家讲坛”的专栏。这个讲坛的设立是为了彰显小说家们被遮蔽掉的意义。在这个讲坛上演讲的小说家堪称是杰出的甚至伟大的作家。关于“杰出”或“伟大”的提法 ,或许暂时不为一些人接受 ,但我们相信以后的文学史会作这样的叙述。熟悉百年中国和世界文学文学史的人都知道 ,在这二十年当中 ,我们已经有一批杰出的或伟大的作家 ;但我们常常由于莫名其妙的思想与心理作用 ,不敢或者不想做这样的表述。我以为这是最糟糕的失语。建立起一个凸现作家主体而又易于与学者、批评家、文学读者沟通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现场”,是“小说家讲坛”的又一企图。在这样一个文学现场 ,作家的言说是自由的朴素的 ,读者的置疑也是自由与朴素的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我们所期待的当代文学批评不作知识的考古 ,具有现场感的听众(包括批评家 )的置疑和作家的回应 ,将淘汰文学研究中的伪问题 ,筛选出真正的关系到当代文学发展的问题 ,进而形成一些值得研究的命题。多少年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奈 “小说家讲坛” 作家 文学创作 莫言 民间 妥协 苏州大学 机票 时代
下载PDF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被引量:110
4
作者 杨武能 《中国翻译》 1987年第6期3-6,共4页
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文学作品的译本必须和原著一样,具备文学所有的各种功能和特性,也即在一般地传递信息和完成交际任务之外,还要完成诸如审美功能、教育感化功能等多种功能,在可以实际把握的语言文字背后,还会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 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文学作品的译本必须和原著一样,具备文学所有的各种功能和特性,也即在一般地传递信息和完成交际任务之外,还要完成诸如审美功能、教育感化功能等多种功能,在可以实际把握的语言文字背后,还会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这些,就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决定了文学翻译在各类翻译活动以及各类文学活动中的特定地位,就要求文学翻译家是一些具有特殊禀赋和素养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再创造 翻译家 文学作品 原著 译本 阐释者 文学活动 翻译活动 作家
原文传递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 被引量:95
5
作者 张清华 《南方文坛》 2002年第4期4-8,共5页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作家 读者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文学史 小说叙事
原文传递
写作的意义 被引量:100
6
作者 池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22,共8页
写作的意义池莉一首先是一种个人生活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此生注定要与写作为伴。早先的写作概念不包含发表和获奖,不包含一切由写作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仅仅意味着一种个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很早很早的时候在我人生的时间上是几... 写作的意义池莉一首先是一种个人生活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此生注定要与写作为伴。早先的写作概念不包含发表和获奖,不包含一切由写作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仅仅意味着一种个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很早很早的时候在我人生的时间上是几岁?我自己根据一般经验估计至少是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艺术 文学理论 青霉素 作家 《金瓶梅》 孩子们 人物关系 主人翁 中国文人
原文传递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被引量:89
7
作者 郜元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8-94,共7页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余华的小说,像读者比较熟悉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呼喊与细雨》、《活着》等等,都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浓烈恣肆地暴露和渲染苦难,使余华成为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余华的小说,像读者比较熟悉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呼喊与细雨》、《活着》等等,都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浓烈恣肆地暴露和渲染苦难,使余华成为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一位极具诱惑力也非常令人困惑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意识 《呼喊与细雨》 先锋小说 张承志 刘震云 《活着》 存在性 苦难人生 作家
原文传递
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85
8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61,共11页
90年代初,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出现重要转机,《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和《乌托邦诗篇》等篇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新诗学”。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 90年代初,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出现重要转机,《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和《乌托邦诗篇》等篇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新诗学”。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见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叙事人 《叔叔的故事》 知识分子群体 乌托邦诗篇 小说创作 陈映真 客体世界 作家 理想主义
原文传递
语言的宿命 被引量:87
9
作者 毕飞宇 汪政 《南方文坛》 2002年第4期26-33,共8页
关键词 作家 毕飞宇 宿命 文学观 小说
原文传递
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 被引量:80
10
作者 刘震云 《文艺争鸣》 CSSCI 1992年第1期73-74,共2页
如果故乡是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是指一个社会整体,即不但包括人、土地环境,还包括维持人、土地和环境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及生活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社区来考察的话,在一个民族内,这块地方与另一个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风俗习惯虽有差异... 如果故乡是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是指一个社会整体,即不但包括人、土地环境,还包括维持人、土地和环境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及生活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社区来考察的话,在一个民族内,这块地方与另一个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风俗习惯虽有差异,但总是在统一的政治、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社会政治 作家 北京文学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触发点 民族 中篇小说 故乡
原文传递
寻根:回到事物本身 被引量:79
11
作者 李庆西 《文学评论》 1988年第4期14-23,共10页
一风格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一部分青年评论家的记忆中,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的杭州聚会,至今历历在目。这番情形就象一个半大孩子还陶醉在昨日的游戏之中。也许对他们来说,象那样直接参与一场小说革命的机会难得再能碰上了。那一次,他们跟几... 一风格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一部分青年评论家的记忆中,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的杭州聚会,至今历历在目。这番情形就象一个半大孩子还陶醉在昨日的游戏之中。也许对他们来说,象那样直接参与一场小说革命的机会难得再能碰上了。那一次,他们跟几位正在酝酿着某些想法的小说家进行了长达一周的对话。十二月不是杭州的好时节,但来自京沪和各地的二十几位与会者兴意甚浓。这次活动由《上海文学》发起,得到当地的一家出版社和另一团体的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派 小说家 新时期 作家 文化背景 八十年代 小说革命 作品 李杭育 韩少功
原文传递
论阎连科的“世界” 被引量:65
12
作者 郜元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51,共10页
阎连科的小说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他追求对乡野生活无距离的贴近 ,揭示潜藏于乡野的权力角逐和世代恩怨 ,特别注重渲染乡民在绝境中激发出来的强韧的生命力 ,勾画出中原深处独特的人性风物 ,显示了作家的创作实力。阎连科站在传... 阎连科的小说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他追求对乡野生活无距离的贴近 ,揭示潜藏于乡野的权力角逐和世代恩怨 ,特别注重渲染乡民在绝境中激发出来的强韧的生命力 ,勾画出中原深处独特的人性风物 ,显示了作家的创作实力。阎连科站在传统背景中 ,拒绝外来的“思想”有资格解释这片亘古不变的土地 ,从而拒绝“农村题材小说”的传统。但他的坚守由于缺乏新思想和新话语 ,而不得不退缩到表达纯粹的身体 ,成为一种无历史和历史的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坚守 农村题材小说 独特 作家 纯粹 角逐 不变 缺乏 传统
原文传递
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 被引量:76
13
作者 钱中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4期7-23,共17页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审美反映有其自身结构,它是由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语言形式层面、实践功能层面组成的统一体。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现实呈现为三种形态:现实生活,心理现实,审美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中主客观时时产生双向转化,客观因素的主观化,主观因素的对象化。侧向主观的审美倾斜,可以形成创新,也可能失去沟通。审美反映的动力源,来自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定势的动态结构(格局)形成一触即发的内驱力,不断要求主体去获得实践的满足。审美心理定势的不断更新,促使主体不断走向审美反映新岸。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自我在表现中找到归宿。审美反映的无限多样,一是现实的无限性,二是主观性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力。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现实 文学创作 现实生活 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 心理层面 审美感情 创作个性 主观化
下载PDF
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 被引量:69
14
作者 周罡 刘震云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刘震云 小说创作 批评家 当代文坛 沉思 作家 真实 阐释 虚拟 热情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被引量:68
15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1986年第6期24-33,共10页
一从1926年“北京人”的发现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经不再是神话了。但是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尚为有限,还不足以为科学结论提供更多的新证据。然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是无可置疑的。
关键词 寻根意识 当代文学 文化寻根 民族文化 文化起源 张承志 作家 寻根文学 新文学 小说
原文传递
论文学的主体性(续) 被引量:68
16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3-20,共18页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括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实现机制,使欣赏者超越现实关系和现实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即人性的复归);二是通过接受主体的创造机制,即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能动性。批评家作为艺术接受者的高级部分,它的主体性的实现,必须包括三级超越:一是与一般鉴赏者一样,必须超越现实意识,把自己升华到审美境界;二是在充分理解作家的同时超越作家的意识范围,发现作家未意识到的作品的价值水平以及作品的潜在意义,并以独特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再创造;三是在批评实践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超越自身的固有意识而实现批评主体结构的变革即实现自身的再创造;最后,批评从科学境界升华到艺术境界。本文还概述文学反映论的基本发展轮廓及文学主体性不断强化的历史,并对机械反映论进行反省,从而说明主体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批评家 审美心理结构 反映论 作家 艺术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理想 审美再创造 超越
原文传递
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 被引量:63
17
作者 张强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关键词 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 作家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现代主义小说
下载PDF
另一扇开启的门 被引量:60
18
作者 陈染 萧钢 《花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91,共11页
萧:今天终于有机会长谈。我们开门见山吧。你早晨醒来通常想些什么?若是想到写作,你的心情是愉快的吗? 染:通常,我早晨起床收拾完毕之后,就坐到我的书桌前进入写作状态,在我的右手边上放一杯醇香的绿茶,我的思维和神经如同我家里的那株... 萧:今天终于有机会长谈。我们开门见山吧。你早晨醒来通常想些什么?若是想到写作,你的心情是愉快的吗? 染:通常,我早晨起床收拾完毕之后,就坐到我的书桌前进入写作状态,在我的右手边上放一杯醇香的绿茶,我的思维和神经如同我家里的那株龟背竹的茎叶,当茶水慢慢被“浇灌”进我的身体里边去之后,那些“茎叶”很快就活跃起来。早晨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沉重的起点。一天的日子就像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由早晨来启动,它往往可以决定出一天的趋势。电话是个很严重的打扰。刚刚想好接下来的一句非常漂亮的句子,一个电话却使人停滞下来而转入另一个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状态 小说 作家 女性心理 作品 卡夫卡 内容与形式 个人化写作 想象力 艺术家
原文传递
认识老舍(上) 被引量:55
19
作者 樊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17,共13页
认识老舍(上)樊骏一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若干重要的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成长作出了突出的建树,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有的是别人难以比拟或者无法替代的,有的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仍然产生着深... 认识老舍(上)樊骏一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若干重要的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成长作出了突出的建树,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有的是别人难以比拟或者无法替代的,有的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他也有明显的弱点,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启蒙 《四世同堂》 老舍创作 《骆驼祥子》 文学作品 作家 《猫城记》 旗人文化 文学创作 二三十年代
原文传递
我为什么写作——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讲演 被引量:57
20
作者 阎连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2-79,共8页
现在世界上充满着骗局,尔虞我诈像大街上的包子、馄饨一样普遍。英国的“凯利”事件和美国布什政府的“新闻门”事件,被这两个国家的新闻界吵得沸沸扬扬,大有新闻界要和政府部门对簿公堂之势。从现在的情况看。
关键词 阎连科 文学创作 作家 功利心理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