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被引量:8
1
作者 介永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流行的规制。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它们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都 长安城 佛教 寺院建筑 佛殿 佛塔
下载PDF
谈佛寺建筑类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玲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66-67,共2页
佛教寺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已知的资抖 ,大体可将流行于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的和以佛殿为主的两种类型。
关键词 佛寺 平面布局 佛塔 佛殿
下载PDF
雷音洞 被引量:2
3
作者 雷德侯 张总 《佛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43-160,共18页
北京房山云居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经所在地,而雷音洞是其中最早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与浓厚特色。本文从历史、形制、建筑特色、一反偶像传统与经文内容布列五个方面对此洞窟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静琬 佛塔 佛殿 偶像 经文 修行
下载PDF
中国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转化原因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和瑞欣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9-12,共4页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其重要性长久以来不被人所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在其教义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建筑。...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其重要性长久以来不被人所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在其教义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建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散见于正史和部分佛教典籍中关于佛教建筑的记载进行整理,考察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转化的过程,进一步分析其演变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建筑 佛塔 佛殿 精舍 本土化
下载PDF
《百丈清规》对中国禅宗寺庙建筑布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党蓉 戴俭 《甘肃科技》 2015年第7期118-120,共3页
中国禅宗发展历经千百年,禅宗建筑的发展对于中国古建筑研究至关重要。《百丈清规》在禅宗建筑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百丈清规》的相关规定以及个别禅宗寺庙建筑案例,简单阐述《百丈清规》对于中国禅宗寺庙建筑布局的影响。
关键词 《百丈清规》 法堂 佛殿
下载PDF
武汉古铁佛寺大殿、佛塔车载平移移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狄志强 吴二军 +2 位作者 郭彤 宋永生 陆建华 《江苏建筑》 2021年第S01期53-55,100,共4页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能够完整保护既有建筑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在传统建筑保护中应用日益增多。针对武汉古铁佛寺大雄宝殿和佛塔长距离平移需求,在开展工程特点和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SPMT模块车组车载整体平移方案,并简要介绍了...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能够完整保护既有建筑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在传统建筑保护中应用日益增多。针对武汉古铁佛寺大雄宝殿和佛塔长距离平移需求,在开展工程特点和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SPMT模块车组车载整体平移方案,并简要介绍了两栋建筑的托换结构、移位路线及新旧址的地基基础处理、模块车选型和进退场设置临时支撑等关键技术措施。实际实施结果表明,对长距离平移工程,模块车车载平移方案在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工期上具有显著优势,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整体平移 SPMT模块车 佛殿 佛塔 结构托换 地基处理 临时支撑
下载PDF
逐渐切近的众神——“柱”与神庙、佛殿的结构及内涵
7
作者 王般般 《雕塑》 2022年第4期93-94,共2页
一、立柱的早期功能四面合围柱廊结构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神庙建筑中,林立的柱子之内是神的居所,人类在合围柱廊结构之外举办祭祀活动,柱帘满足着为宗教场所增加神秘感这一礼仪性要求(图1)。有的神庙还以人像雕刻充当立柱,或将人像依托于立... 一、立柱的早期功能四面合围柱廊结构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神庙建筑中,林立的柱子之内是神的居所,人类在合围柱廊结构之外举办祭祀活动,柱帘满足着为宗教场所增加神秘感这一礼仪性要求(图1)。有的神庙还以人像雕刻充当立柱,或将人像依托于立柱,这种表现在用以支撑横梁和分隔人神空间之别的同时,也给建筑带来了视觉上的多样化呈现(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庙建筑 柱廊 宗教场所 佛殿 祭祀活动 礼仪性 立柱
原文传递
论丛林清规中的修学理念(上)——以《敕修百丈清规》为例
8
作者 来浩 《中国佛学》 2019年第1期200-226,共27页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了禅门修行的丛林规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元代德辉奉旨编撰的《敕修百丈清规》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各种清规版本,试图探讨丛林清规中所蕴含的学修理念,并发掘僧团制度的实...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了禅门修行的丛林规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元代德辉奉旨编撰的《敕修百丈清规》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各种清规版本,试图探讨丛林清规中所蕴含的学修理念,并发掘僧团制度的实质精神。在具体论述中,通过辨析“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说明当时百丈禅师倡导禅风,不是不要佛殿,只是让人突破执着,揭示修学佛法的核心理念在——尊法重僧;从执事的设立和职责,了解执事是为代众之劳,成人之美服务的,而非一种权利或职位的专属,目的是要通过“借事练心”来明白修学的原则;从肃众、告香制度,看祖师制定的“以严为慈”的修学理念;并探讨《敕修百丈清规》所含修学理念对当今寺院布局、修学、管理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敕修百丈清规》是顺应中国禅宗发展的时代产物,本论文深入探讨其蕴含的修学精神,旨在研究其理念如何运用于现代僧团,以促进当今佛教规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规 佛殿 学修 肃众 练心
下载PDF
从炳灵寺崖壁上的栿孔浅谈古建
9
作者 齐正奎 《古建园林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炳灵寺 Fu孔 崖壁 古建筑 栈道 窟檐 佛殿
下载PDF
论丛林清规中的修学理念(下)——以《敕修百丈清规》为例
10
作者 来浩 《中国佛学》 2019年第2期181-206,共26页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了禅门修行的丛林规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元代德辉奉旨编撰的《敕修百丈清规》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各种清规版本,试图探讨丛林清规中所蕴含的学修理念,并发掘僧团制度的实...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了禅门修行的丛林规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元代德辉奉旨编撰的《敕修百丈清规》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各种清规版本,试图探讨丛林清规中所蕴含的学修理念,并发掘僧团制度的实质精神。在具体论述中,通过辨析“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说明当时百丈禅师倡导禅风,不是不要佛殿,只是让人突破执着,揭示修学佛法的核心理念在—尊法重僧;从执事的设立和职责,了解执事是为代众之劳,成人之美服务的,而非是一种权利或职位的专属,目的是要通过“借事练心”来明白修学的原则;从肃众、告香制度,看祖师制定的“以严为慈”的修学理念,并探讨《敕修百丈清规》所含修学理念对当今寺院布局、修学、管理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敕修百丈清规》是顺应中国禅宗发展的时代产物,本论文深入探讨其蕴含的修学精神,旨在研究其理念如何运用于现代僧团,以促进当今佛教规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规 佛殿 学修 肃众 练心
下载PDF
以少林寺为例谈中国佛殿建筑轴线布局与像设
11
作者 杨帆远 《山西建筑》 2011年第29期12-13,共2页
对佛殿建筑的轴线布局及像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少林寺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各殿的像设着手,进行了归纳与论述,指出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应学习其特点,努力体现民族地... 对佛殿建筑的轴线布局及像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少林寺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各殿的像设着手,进行了归纳与论述,指出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应学习其特点,努力体现民族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殿 布局 像设
下载PDF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维仁 徐翥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38-49,共12页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浮图 金堂/佛殿 法堂
下载PDF
佛殿的象征——山西大同仝家湾北魏佛教壁画石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裕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1,共11页
仝家湾北魏邢合姜墓石椁四壁、顶部及椁门外两侧均绘有佛教壁画,模拟了作为礼拜供养场所的佛殿或佛殿窟。从椁门外两侧的护法门神开始;之后是椁内礼拜的中心——正壁释迦多宝佛和两侧佛像,突出了《法华经》信仰和法华观法;接着为左右壁... 仝家湾北魏邢合姜墓石椁四壁、顶部及椁门外两侧均绘有佛教壁画,模拟了作为礼拜供养场所的佛殿或佛殿窟。从椁门外两侧的护法门神开始;之后是椁内礼拜的中心——正壁释迦多宝佛和两侧佛像,突出了《法华经》信仰和法华观法;接着为左右壁的佛像;最后为前壁上方的七佛,为礼拜者观佛、获得佛心作证,下部的二神兽则作为镇墓兽。石椁壁画的构成与绘画技法主要与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壁画有密切关系,推测其粉本可能源于长安。另外石椁壁画也有凉州系统石窟壁画的因素,甚至包括西域的影响,充分反映了丝绸之路与平城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墓兽 石椁 佛殿 《法华经》 石窟壁画 佛教壁画 绘画技法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从《莫高窟大佛殿清风》说起
14
作者 常嘉煌(口述) 何娟(整理) 《人民周刊》 2024年第1期78-79,共2页
2024年是常书鸿诞辰120周年、李承仙诞辰100周年,他们的儿子、著名画家常嘉煌在本刊开设专栏“嘉煌说敦煌”,回顾常氏家族的文化苦旅。在敦煌,自古就有致敬先驱、守护遗产、铭记先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学者踏沙而行,弘扬优良... 2024年是常书鸿诞辰120周年、李承仙诞辰100周年,他们的儿子、著名画家常嘉煌在本刊开设专栏“嘉煌说敦煌”,回顾常氏家族的文化苦旅。在敦煌,自古就有致敬先驱、守护遗产、铭记先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学者踏沙而行,弘扬优良的传统,赓续古老的文明。20世纪30年代,在常书鸿等人的推动下,“敦煌学”应运而生。1996年,李承仙、常嘉煌母子继承常书鸿遗愿,在甘肃党河开凿现代石窟,完成了延续敦煌文明的又一伟大创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书鸿 文化苦旅 敦煌学 佛殿 莫高窟 伟大创举 尊师重教 诞辰100周年
下载PDF
巴蜀摩崖佛殿空间类型及营建手法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5-10,24,共7页
巴蜀地区拥有全国范围内最丰富的摩崖造像和摩崖建筑遗存。从空间本质上阐述了摩崖佛殿的空间形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分类,并结合大量实例,从视线、尺度、光线及空间的内外流动等方面剖析了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的空间特色及其营造手法。
关键词 摩崖佛殿 空间类型 营造手法
下载PDF
拉卜楞寺佛殿建筑布局及结构探析
16
作者 孙崇玉 《四川建筑》 2024年第3期31-34,共4页
对拉卜楞寺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殿建筑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弥勒佛殿模式对之后的佛殿建筑的建造、空间布局、功能划分及建筑外观效果影响甚巨。追溯本源,总结弥勒佛殿建筑结构,对研究拉卜楞寺佛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拉卜楞寺 佛殿建筑 弥勒佛殿影响 空间布局 形制结构
下载PDF
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寺主供佛殿建筑形制源流研究
17
作者 莫日根 崔志成 邢妍 《世界建筑》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由早期主供佛殿扩建而来,针对目前对其源流研究尚不深入现状,本文通过对土默特地区遗存样本测绘数据及史料分析,结合甘青地区汉式佛殿研究成果,阐释了16世纪末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早期主供佛殿...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由早期主供佛殿扩建而来,针对目前对其源流研究尚不深入现状,本文通过对土默特地区遗存样本测绘数据及史料分析,结合甘青地区汉式佛殿研究成果,阐释了16世纪末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早期主供佛殿形制源流问题,以期对地域性建筑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末 蒙古土默特 主供佛殿 形制源流
下载PDF
明初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汉式佛殿形制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 2005年第11期171-178,共8页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多藏区 汉式佛殿 旋行廊道 方形平面
下载PDF
青莲寺金代碑刻书风浅析
19
作者 和梦丹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青莲寺内现存金代碑刻楷书6方、行书3方,草书1方,共计10方。以《硖石山福严院重修佛殿记》《硖石山福岩禅院记》为例,与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传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书风受苏轼、颜真卿等人影响较深,并据此对碑群书风成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青莲寺 金代碑刻 硖石山福严院重修佛殿 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
下载PDF
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空间图式和法式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葱 吴晓冬 阴帅可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下“花牵代”的做法为河西建筑所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佛殿 都纲法式 河西建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