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1
作者
罗珍生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152-154,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佛教胜义谛思想演变的探寻,揭示佛教胜义谛思想的发展理路以及大乘瑜珈行派的胜义谛思想渊源,进而分析《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及其特质。
关键词
胜义谛
佛教
解
深密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义论疏”与中古佛教解经文献类型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四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共9页
南北朝、隋、初唐佛教解经文献名称复杂,常被统称为“义疏”,其实可被分为“义”“论”“疏”三种基本类型。它们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体,同时融入印度佛教的论义传统,体现了当时佛教讲经活动。第一类解经文献常以“义”“义章”“玄论”...
南北朝、隋、初唐佛教解经文献名称复杂,常被统称为“义疏”,其实可被分为“义”“论”“疏”三种基本类型。它们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体,同时融入印度佛教的论义传统,体现了当时佛教讲经活动。第一类解经文献常以“义”“义章”“玄论”等为题,属于佛学通论,是给讲经提供佛学背景;第二类解经文献常以“玄义”“玄论”“义疏”等为题,属于佛典总论,可以作为讲经的开题;第三类解经文献常以“义疏”“文句”“集解”等为题,属于佛典释文,是讲经的经文解释。第一类、第二类更接近印度文体,问答抉择、总说别解较多,可被概括为“论义体”。第三类较接近中国文体,论议和训诂并重,沿用旧称“义疏体”。入唐以后,三类解经文献逐渐合称“章疏”。“论义体”的淡出,意味着中国佛教的经典观发生了转变,其重心从印度佛典转向中国宗派典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
论
疏
解
经文献
佛教
解
经学
原文传递
净影慧远义疏体著作解经体例初探
3
作者
杨浩
《宗教研究》
2020年第1期13-29,共17页
净影慧远(523-592)是目前由南北朝入隋所留著作较多的僧人之一,除了巨著《大乘义章》以外,其他著作皆为解经著作。本文拟对此类解经著作从体例上进行初步分析,说明慧远的解经,主要采用南北朝流行的义疏体,在体例中实际上贯彻了较为统一...
净影慧远(523-592)是目前由南北朝入隋所留著作较多的僧人之一,除了巨著《大乘义章》以外,其他著作皆为解经著作。本文拟对此类解经著作从体例上进行初步分析,说明慧远的解经,主要采用南北朝流行的义疏体,在体例中实际上贯彻了较为统一的三门分别。佛教义疏体与注疏体大不相同,对经论有较为严密的分科判经。在慧远的解经体例中,在正式解经之前,要对本经论的藏部归属要进行分析,其次则对经题进行详细解释,进而科分正文。此种解经体例为后代解经家所吸收,并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汉地特色的佛教解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解
经学
义疏体
解
经体例
原文传递
题名
《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1
作者
罗珍生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152-154,共3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佛教胜义谛思想演变的探寻,揭示佛教胜义谛思想的发展理路以及大乘瑜珈行派的胜义谛思想渊源,进而分析《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及其特质。
关键词
胜义谛
佛教
解
深密经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义论疏”与中古佛教解经文献类型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四龙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宗教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建构”(项目编号:18DA231)的阶段成果。
文摘
南北朝、隋、初唐佛教解经文献名称复杂,常被统称为“义疏”,其实可被分为“义”“论”“疏”三种基本类型。它们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体,同时融入印度佛教的论义传统,体现了当时佛教讲经活动。第一类解经文献常以“义”“义章”“玄论”等为题,属于佛学通论,是给讲经提供佛学背景;第二类解经文献常以“玄义”“玄论”“义疏”等为题,属于佛典总论,可以作为讲经的开题;第三类解经文献常以“义疏”“文句”“集解”等为题,属于佛典释文,是讲经的经文解释。第一类、第二类更接近印度文体,问答抉择、总说别解较多,可被概括为“论义体”。第三类较接近中国文体,论议和训诂并重,沿用旧称“义疏体”。入唐以后,三类解经文献逐渐合称“章疏”。“论义体”的淡出,意味着中国佛教的经典观发生了转变,其重心从印度佛典转向中国宗派典籍。
关键词
义
论
疏
解
经文献
佛教
解
经学
Keywords
exegesis(义)
argumentation(论)
commentary(疏)Buddhist Scripture-interpreted literature
Buddhist hermeneutics
分类号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净影慧远义疏体著作解经体例初探
3
作者
杨浩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出处
《宗教研究》
2020年第1期13-29,共17页
文摘
净影慧远(523-592)是目前由南北朝入隋所留著作较多的僧人之一,除了巨著《大乘义章》以外,其他著作皆为解经著作。本文拟对此类解经著作从体例上进行初步分析,说明慧远的解经,主要采用南北朝流行的义疏体,在体例中实际上贯彻了较为统一的三门分别。佛教义疏体与注疏体大不相同,对经论有较为严密的分科判经。在慧远的解经体例中,在正式解经之前,要对本经论的藏部归属要进行分析,其次则对经题进行详细解释,进而科分正文。此种解经体例为后代解经家所吸收,并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汉地特色的佛教解经学。
关键词
佛教
解
经学
义疏体
解
经体例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罗珍生
《船山学刊》
CSSCI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义论疏”与中古佛教解经文献类型
李四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原文传递
3
净影慧远义疏体著作解经体例初探
杨浩
《宗教研究》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