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12-16,共5页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慧远 佛教 神不灭论 因果报应 佛教 玄学 人生 庐山 宗教
下载PDF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利安 《中华文化论坛》 1996年第4期82-85,共4页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与区别李利安一观音菩萨的身世信仰是佛教观音信仰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学术界对此很少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甚至一部分人对此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这是十分遗憾的。本文试图根据各类观...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与区别李利安一观音菩萨的身世信仰是佛教观音信仰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去,学术界对此很少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甚至一部分人对此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这是十分遗憾的。本文试图根据各类观音经典的记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菩萨 佛教 世音 主要内容 《大正藏》 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 印度佛教 信仰 中印
下载PDF
林希逸的佛教观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晚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9,共7页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基明确定位为儒学。这种矛盾既体现了士大夫对平衡心理的诉求,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佛教 禅宗 南宋 士大夫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唐宋文士的佛教观转型——评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4
作者 司聃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160,共13页
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通过考察唐宋寺院题记来探究唐宋文士佛教观的变化。该书选择以唐宋文士寺院题记这一类型文体为切入点做历时性研究,取材较为新颖,但类型文学面临高度程式化的问题,且因公众面向的特征,未充分对... 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通过考察唐宋寺院题记来探究唐宋文士佛教观的变化。该书选择以唐宋文士寺院题记这一类型文体为切入点做历时性研究,取材较为新颖,但类型文学面临高度程式化的问题,且因公众面向的特征,未充分对照其他文体,结论未必全面。该书用“世俗化”来解释唐宋士大夫佛教思想的变化,认为多重语意下的“俗世的虔诚”是宋代文士佛教观的内在核心,但较为遗憾的是缺少对寺院功能性演变的阐释。作者在唐宋变革论域下,沿袭海外汉学的研究范式,打破“佛教时代”“新儒家时代”的既有划分,认为佛教在宋代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是融入世俗,并在社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文学 海外汉学 佛教 历时性研究 神圣与世俗 佛教思想 宋代文 唐宋变革论
原文传递
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承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32,124,共7页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九成的思想特色是“身佛心儒”而非“阳儒阴释”,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特质两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成 佛教 佛教中国化 路径 特点
下载PDF
陆九渊佛教观考论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承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79,共9页
本文尝试研究儒士与佛教关系的另一视角,即由儒士对佛教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去考察儒士思想与佛教的关系。由这个角度考察陆九渊佛教观的结论是:佛教并非天生是异端;佛教既有不足,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义利关系、出世入世和生死观等方面,... 本文尝试研究儒士与佛教关系的另一视角,即由儒士对佛教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去考察儒士思想与佛教的关系。由这个角度考察陆九渊佛教观的结论是:佛教并非天生是异端;佛教既有不足,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义利关系、出世入世和生死观等方面,佛教与儒学具有根本性差异;陆九渊思想特征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体佛用;陆九渊佛教观透显着于当今学术研究具有深刻启示的多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佛教 考论
下载PDF
欧阳修与佛教——兼论欧阳修佛教观特质及其对北宋儒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承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欧阳修对佛教的理解是表层的;欧阳修评论佛教的基调是批判的;欧阳修排佛立场是终其一生的;欧阳修佛教观具有“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特点;在欧阳修所制定的消解佛教的策略中,不仅使佛教获得了养息的机会,而且使儒学得到了伸展的... 欧阳修对佛教的理解是表层的;欧阳修评论佛教的基调是批判的;欧阳修排佛立场是终其一生的;欧阳修佛教观具有“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特点;在欧阳修所制定的消解佛教的策略中,不仅使佛教获得了养息的机会,而且使儒学得到了伸展的空间,从而为佛、儒关系在宋代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佛教 欧阳修与佛教关系 北宋儒学
下载PDF
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评
8
作者 程恭让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6-75,101,共11页
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评程恭让梁漱溟先生(1893—1988年)是现代新儒学复兴的根源性人物之一,但是他的思想却不单纯是儒家思想。梁先生在倡导“孔子的生活”之前,曾一度准备出家为僧。即使在“归宗儒家”之后,他心灵深处也从... 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评程恭让梁漱溟先生(1893—1988年)是现代新儒学复兴的根源性人物之一,但是他的思想却不单纯是儒家思想。梁先生在倡导“孔子的生活”之前,曾一度准备出家为僧。即使在“归宗儒家”之后,他心灵深处也从未放弃对佛教的信念。梁氏在佛、儒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佛教思想 形而上学 佛教文化 佛教 似现量 世间法 印度文化 中国文化 活动路
原文传递
张栻佛教观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承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5,共11页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拭 佛教 儒学
下载PDF
唐太宗与佛教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绍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28,共4页
唐太宗与佛教郭绍林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依据太宗贞观二十年(646)贬斥崇佛大臣萧诏令中的几句话:“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报施之征,何其谬也!”①认... 唐太宗与佛教郭绍林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依据太宗贞观二十年(646)贬斥崇佛大臣萧诏令中的几句话:“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报施之征,何其谬也!”①认为太宗“对佛教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善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太宗 全唐文 《金石萃编》 三藏法师 超度亡灵 弘福寺 意识形态 社会背景 《旧唐书》
下载PDF
马礼逊的中国佛教观
11
作者 郑静吟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62-69,156,共9页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有牧羊人看护的羊群”,亟待基督耶稣的拯救。虽然马礼逊的观察视野多局限于民间佛教,但恰恰是其形塑的中国形象影响了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眼光,这在广义上从属于西方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佛教 中国形象 《华英字典》 《马礼逊回忆录》
下载PDF
宋濂的佛教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道进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3期85-88,共4页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宋濂是明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学术思潮而言,是一个儒学心学化,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因此,他对释氏思想的关注也是相当深切的,自称至壮龄潜心内典,三间大藏,可谓佛书无所不览...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宋濂是明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学术思潮而言,是一个儒学心学化,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因此,他对释氏思想的关注也是相当深切的,自称至壮龄潜心内典,三间大藏,可谓佛书无所不览,研究颇为深切。我们从他留传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天人感应 宋濂 佛法 儒学 文字 大乘教 塔庙 临济宗 负面效应
下载PDF
佛经文学及其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后芳 《民族文学研究》 1985年第3期14-21,97,共9页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又受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印度的佛教文学...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又受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印度的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文学 佛经文学 文学作品 佛教 藏族文化 格言诗 佛经故事 佛教思想 藏文大藏经 民族特色
原文传递
朱熹对佛教“空”的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飞 《法音》 2019年第5期36-39,共4页
宋代是儒释道三教互相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宋儒一方面对佛教经典有过广泛的涉猎,并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他们站在儒家的本位对佛教又多有微词。李承贵在《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一书中,认为宋儒对佛教的看法是繁复的,... 宋代是儒释道三教互相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宋儒一方面对佛教经典有过广泛的涉猎,并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他们站在儒家的本位对佛教又多有微词。李承贵在《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一书中,认为宋儒对佛教的看法是繁复的,但同时也是失真的。[1]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对佛教认识较为深刻的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经典 朱熹 “空” 解读 儒释道三教 集大成者 佛教 李承贵
原文传递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
15
作者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57-62,共6页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李向平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其近代化却是处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压力之下而迈开步履的。因此,在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眼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先进之欧洲文明作...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李向平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其近代化却是处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压力之下而迈开步履的。因此,在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眼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先进之欧洲文明作为本国近代化的唯一参照体系。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田几多郎 知识分子 日本思想 大乘佛教 近代化 佛教思想 佛教 日本佛教 日本文化 纯粹经验
下载PDF
欧阳修佛教观“好名而欺心”辨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意。另有人认为欧阳修主张排佛与为幼子命名为"僧哥"("和尚")的行为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民俗来解释,因为民俗中自古就有以贱命为名,取其好养活之意。可以说,欧阳修并非"好名而欺心",其佛教观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六一居士 佛教
原文传递
道生佛性说与孟子人性论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平 《齐鲁学刊》 1986年第1期42-44,共3页
晋宋之际的佛学大师竺道生所倡导的佛性说与孟子的人性论之间存在着某种理论上的平行性,对于这种平行性的揭示,可以说明佛学在中国的繁荣,除为人所瞩目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的影响以外,还有传统的孔孟思想为其基础。一、道生佛性义略说... 晋宋之际的佛学大师竺道生所倡导的佛性说与孟子的人性论之间存在着某种理论上的平行性,对于这种平行性的揭示,可以说明佛学在中国的繁荣,除为人所瞩目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的影响以外,还有传统的孔孟思想为其基础。一、道生佛性义略说在竺道生那里,佛性首先被规定为一切众生的本有之性:“良由众生,本有佛之见分,但为垢障不现耳。佛为开除,则得成之。”(《法华经·方便品疏》)所谓本有,是指佛性非因缘和合而成,其本身具有独立自主的实体性质,因而是最高真实。依据佛教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说 晋宋之际 独立自主 佛教 佛学 顿悟成佛 人性论 孟子 三界 精神境界
下载PDF
儒士佛教观研究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承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学术价值 佛教 儒士 集中精力 文献 感觉
原文传递
苏轼书法美学中的佛教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晓陶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5,共4页
本文从苏轼对佛教的研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文,用佛教般若思想来阐述他对于各种书体、书风"通融无碍"的创作观等方面切入,讨论了苏轼书法与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 苏轼 书法 佛教
原文传递
论湛然居士的和谐佛教观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勇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作为儒士,耶律楚材对儒学有着极深的感情;作为居士,他对佛学又有着真诚的热爱。特殊的身份与信仰,决定了其佛教观的和谐特色,即提倡禅宗内部融合、禅教融合,乃至"三教融合"。与宋代儒士以儒学为惟一参照系的佛教观不同,楚材... 作为儒士,耶律楚材对儒学有着极深的感情;作为居士,他对佛学又有着真诚的热爱。特殊的身份与信仰,决定了其佛教观的和谐特色,即提倡禅宗内部融合、禅教融合,乃至"三教融合"。与宋代儒士以儒学为惟一参照系的佛教观不同,楚材的佛教观是建立在佛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极力维护佛教的独立性,维护佛教与儒、道的三足鼎立局面,在此基础之上,从"三教同源"出发,以佛教的理论与思维方式来论证三教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既调和了立场上的儒佛矛盾,又在理论上坚持了佛教的本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和谐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