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朝佛教信仰演变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
作者 鞠贺 《法音》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辽朝初年佛教就已传人契丹内地,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辽朝佛教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并非以一个面貌贯穿始终,而是历经演变。辽朝在客观上为佛经、佛教义学的传承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造就了辽朝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 辽朝初年佛教就已传人契丹内地,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辽朝佛教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并非以一个面貌贯穿始终,而是历经演变。辽朝在客观上为佛经、佛教义学的传承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造就了辽朝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所说世俗佛教是指信徒重视现世甚至来世利益,充满功利色彩的佛教信仰,而义学佛教是指在重世俗的同时,更重视对佛教典籍的研读和注疏,具体体现在对义学的重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信仰 中国佛教 佛教义学 世俗佛教 佛教典籍 功利色彩 辽朝 发展态势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义学的过去与现在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贵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0-86,共7页
中国佛教义学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基于佛教本位的翻译、诠释、讲说与造论,其真正的开展始于明确佛教本位之时,即从格义佛教走出之时。这意味古代中国佛教义学可分为明确佛教本位的初期确立阶段、学派并起的全面开展阶段以及宗派成... 中国佛教义学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基于佛教本位的翻译、诠释、讲说与造论,其真正的开展始于明确佛教本位之时,即从格义佛教走出之时。这意味古代中国佛教义学可分为明确佛教本位的初期确立阶段、学派并起的全面开展阶段以及宗派成立的最终成熟阶段。从中唐后进入衰退与萧条阶段,其间只有不多的短暂复兴。到现代,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普世、强劲的传播,现代佛教义学从明确佛教义学的性质与原则出发开始初创,出现了欧阳竟无、释太虚、释印顺等大师,为佛教义学的现代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佛教本位 格义佛教 佛教学术研究 中国传统佛教义学 中国现代佛教义学
原文传递
北魏孝文帝崇佛之表现及其对佛教义学之倡导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永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7-214,共8页
十六国北朝是佛教传播及其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诸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及其造成的民族融合的背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佛教与诸少数民族政权及北方社会的深入结合,呈现出与东晋南朝的诸多差异。诸如佛教与北朝... 十六国北朝是佛教传播及其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诸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及其造成的民族融合的背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佛教与诸少数民族政权及北方社会的深入结合,呈现出与东晋南朝的诸多差异。诸如佛教与北朝统治集团的密切关系及其强烈的政治特征,僧团势力的发展及其北朝诸政权利用严密的僧官制度予以控制,北朝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及其对民间结社、乡里社会组织的深入影响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以往的思想史研究路径,遮蔽了北朝佛教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致使人们忽视了从社会史角度观察相关历史与文化。近年来,中外学者日益重视从佛教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论述相关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特约扬州大学王永平、吉林省社科院尚永琪、吉林大学邵正坤就此著文。王永平《北魏孝文帝崇佛之表现及其对佛教义学之倡导》一文,论述了北魏孝文帝在平城和洛阳大力兴造佛寺、广泛招揽高僧、全面制定僧制,推动了北方佛教长期持续和有序的传播,使平城和洛阳成为当时佛教繁盛的中心地。孝文帝特别喜好佛教义学,招揽了诸多义学高僧,给予优厚待遇,助其讲论,奠定了北魏佛教义学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南北学术文化的融合。尚永琪《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详细考察了自前秦以来长安僧团的发展状况,特别对后秦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中心的僧团组织及其与后秦政权的关系、僧官制度的建立、僧团的"学问化"及其译经活动、僧团内中土僧人与天竺僧人、天竺僧人与西域僧人及不同僧团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论述。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根据大量的北朝时期的造像记,揭示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信仰群体从事造像、建塔、立寺、写经等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佛教 社会史 佛教义学 长安僧团 拟血缘团体
下载PDF
道安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示——以佛教中国化的开创为中心
4
作者 纪金雁 郭晓冬 郭文飞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出生于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道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道安的历史贡献不仅是在佛经翻译、佛经注释、佛经编纂、佛学义理、僧团管理等方面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更主要在于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基本格局。后世在道安所开创的基本格... 出生于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道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道安的历史贡献不仅是在佛经翻译、佛经注释、佛经编纂、佛学义理、僧团管理等方面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更主要在于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基本格局。后世在道安所开创的基本格局下逐渐实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这种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对于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宗教中国化建设以及宗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建设等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佛教中国化 佛教义学
下载PDF
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近现代佛教的重建
5
作者 严胜英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73,共2页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开,成为改写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佛教领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法师 人间佛教 佛教义学 佛教 佛教改革 教理 政局动荡 中国近现代
原文传递
梁武帝《会三教诗》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考论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林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2,共5页
梁武帝《会三教诗》在研究南北朝文化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学界对于此诗的基本问题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评判。本文据智藏卒年推断诗作撰年,从撰写背景解析诗作与史实的矛盾,参照智藏和诗论证诗作之目的不是宣扬儒道同源于佛,而是三教同归... 梁武帝《会三教诗》在研究南北朝文化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学界对于此诗的基本问题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评判。本文据智藏卒年推断诗作撰年,从撰写背景解析诗作与史实的矛盾,参照智藏和诗论证诗作之目的不是宣扬儒道同源于佛,而是三教同归于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作年 佛教义学 三教同善
原文传递
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伟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年第4期193-204,251-252,共14页
本文分析了今湖北省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输态势,探讨了其对该地佛教义学分布的影响,指出传统认为的南北朝佛教“南朝重义解、北朝重禅行”的见解在地理分布上值得重新审视。
关键词 湖北 东晋南北朝 佛教地理 佛教义学
原文传递
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方光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3-47,共5页
南朝佛教在玄学化的佛学思维及其批判中,逐渐产生了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方法的自觉要求,形成了以佛性为核心的般若思辨传统,预示了一心开二门的真如缘起义理体系。北朝佛教由注重对禅法的实践导致对诸法的实证分析,结合当时部分法相唯识学... 南朝佛教在玄学化的佛学思维及其批判中,逐渐产生了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方法的自觉要求,形成了以佛性为核心的般若思辨传统,预示了一心开二门的真如缘起义理体系。北朝佛教由注重对禅法的实践导致对诸法的实证分析,结合当时部分法相唯识学经典的传播,形成了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体验传统,预示了唯识义理体系。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不同思维传统与不同义理方向的融合,使南北佛教教义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阿赖耶识 佛教教义 南北朝时期 法相唯识学 般若思想 玄学化 般若学 禅法 般若中观
下载PDF
刹那灭视域下的业果问题——读范文丽著《行为与因果》
9
作者 张与弛 《佛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消化、吸收后,唐代的中国佛教已然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不再亦步亦趋地跟从、效仿印度佛教。法相唯识宗及其“五姓各别”说的遇冷,就是有力佐证。然而,解蔽往往带来遮蔽。始自公元7世纪中叶,以法称为代表的印度论师们...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消化、吸收后,唐代的中国佛教已然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不再亦步亦趋地跟从、效仿印度佛教。法相唯识宗及其“五姓各别”说的遇冷,就是有力佐证。然而,解蔽往往带来遮蔽。始自公元7世纪中叶,以法称为代表的印度论师们以“量论”重新架构佛教思想,拓展了佛教义学的理论内涵。这极具哲学魅力、深受欧美佛教学术界研究推崇的印度后期佛教,在近代以前却几乎不为汉地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宗 佛教义学 量论 佛教思想 魏晋南北朝 五姓 因果
下载PDF
辽代鲜演法师的顿教观述义
10
作者 谭睿 《法音》 2023年第9期13-17,共5页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撰有《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六卷。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华严宗祖师的义理学说,特别是澄观的学说,弘扬华严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前代诸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提出了许多义学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唐代佛教 华严经 佛教义学 义理学 辽道宗 辽代 鲜演
原文传递
论“儒释调和”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昌武 《哲学研究》 1988年第5期18-25,共8页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儒释 儒学 佛教思想 文化交流 儒家 佛教传入 信仰 中国思想文化 佛教文化
原文传递
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
12
作者 周贵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3-88,共6页
在古代,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的弘扬离不开佛教义学的开展,佛教的兴盛也与佛教义学的繁荣关联在一起,但到近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整体衰落,佛教义学的学脉趋于断绝,尤其随着现代科学主义以及人本主义影响的普世化,佛教义学甚至在佛教界内都... 在古代,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的弘扬离不开佛教义学的开展,佛教的兴盛也与佛教义学的繁荣关联在一起,但到近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整体衰落,佛教义学的学脉趋于断绝,尤其随着现代科学主义以及人本主义影响的普世化,佛教义学甚至在佛教界内都失去了"合法性",其作为佛教学问,已然被佛教学术研究所取代。但佛教义学与佛教的命运紧密相连,必须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形予以严肃思考,换言之,必须反思现代佛教学问的性质问题,以保证佛教义学在佛教界以及社会公共学问空间的重新定位与出场。这不仅关系到佛教本位上的正法久住,而且关系到佛教作为传统文化基本组成部分所承担的安定社会的重要功能的切实实现。现代佛教义学是在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兴起的,又处于现代学术研究的背景中,所以除传统的佛教宗派义学研究的路线外,还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化开展的面向,佛教自己的学问空间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与融合中张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本位 佛教义学 佛教义学立场 佛教义学研究 学科化 佛教学术立场 佛教学术研究 建设性佛教学术研究 学问空间 公共学问空间
原文传递
佛教言意观与南朝文论家的语言艺术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现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47-49,7,共4页
关键词 言意观 语言艺术 言不尽意 佛教义学 诸法实相 魏晋玄学 语言概念 言意关系 表意功能 “不可说”
下载PDF
六朝佛教义学的发展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昌武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2期3-12,共10页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布并被中国文人接受、理解和消化的时期。在外来的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发达的中国佛教义学。中国佛教义学正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它的影响遍及当时和以后思想...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布并被中国文人接受、理解和消化的时期。在外来的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发达的中国佛教义学。中国佛教义学正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它的影响遍及当时和以后思想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波及到文学理论。就佛教义学作用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中国佛教 文学观念 玄学 般若 文学理论 语言 支遁 华严经 佛教思想
下载PDF
唐代文学与佛教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昌武 《天津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68-72,共5页
佛法传入中国以后,既逐渐渗透到思想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也严重地影响于文学的发展。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不认真看待这一事实。这是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时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反对有神论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并肃清其影响的战斗任务... 佛法传入中国以后,既逐渐渗透到思想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也严重地影响于文学的发展。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不认真看待这一事实。这是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时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反对有神论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并肃清其影响的战斗任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唐代文学 佛典 文人 宗教 佛学 宗派 儒释 三教 般若
原文传递
宋代成都佛教义学及其与巴蜀禅僧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玉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6,共5页
晚唐至北宋中期,以大慈寺为中心的成都佛教义学仍在巴蜀佛教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这种强势的义学影响,一方面是分灯以后的禅宗各支在巴蜀地区很长一段时期不能有效展开,另一方面则是自巴蜀外出求法的学僧大多具有较好的义学功底,一旦... 晚唐至北宋中期,以大慈寺为中心的成都佛教义学仍在巴蜀佛教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这种强势的义学影响,一方面是分灯以后的禅宗各支在巴蜀地区很长一段时期不能有效展开,另一方面则是自巴蜀外出求法的学僧大多具有较好的义学功底,一旦转入禅宗以后,能够迅速成为一代龙象。延及南宋中后期,我们还能看到以大慈寺为中心的成都佛教义学对巴蜀禅僧的深刻影响。是亦宋代巴蜀佛教的特色之一,治中国佛教史者断断不可不加留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成都大慈寺 巴蜀禅僧
原文传递
北朝佛教的义学体系建构——《大乘义章》与《菩萨藏众经要》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圣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67,共7页
西魏、北周《菩萨藏众经要》与东魏、北齐《大乘义章》皆是继承北魏地论学派的传承而有不同的展开。《菩萨藏众经要》代表着西魏、北周佛教融合南朝佛教"经抄"的最新成果,依"五门"——佛性门、众生门、修道门、诸... 西魏、北周《菩萨藏众经要》与东魏、北齐《大乘义章》皆是继承北魏地论学派的传承而有不同的展开。《菩萨藏众经要》代表着西魏、北周佛教融合南朝佛教"经抄"的最新成果,依"五门"——佛性门、众生门、修道门、诸谛门、融门等形成《一百二十法门》的框架。《大乘义章》是北朝佛教"义章"类的佛法纲要,其"五聚"的框架结构与"教理行果""法宝五义"(教法、理法、助道法、涅槃法、化用法)完全相应,否定了有些学者强调《大乘义章》是借鉴《成实论》"四谛"的组织结构说法。最后,《菩萨藏众经要》是根据"法门"摘录相应的经论文字;而《大乘义章》则是引用经论而进行自己的阐释,根据"诸门分别"去剖析法义的内涵与同异。因此,后者在编撰意图与义学成就上,比前者更能体现北朝佛学的最高义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大乘义章 地论学派 五门 五聚 佛教义学 西魏 北周 慧远
原文传递
佛教义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18
作者 张晓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9-94,共6页
"佛教义学"是对佛陀及其教法的信仰论证(阐释),与通常所谓的"佛学"和"佛法"有别。佛教义学的主干内容有:阐明佛教教义、教理的"教义义学",关于佛经经文的阐释及阐释原则的"佛经义学"... "佛教义学"是对佛陀及其教法的信仰论证(阐释),与通常所谓的"佛学"和"佛法"有别。佛教义学的主干内容有:阐明佛教教义、教理的"教义义学",关于佛经经文的阐释及阐释原则的"佛经义学",以及关于佛教教史梳理的"教史义学"。佛教义学不是佛教哲学,也不宜完全以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对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教义义学 佛经义学 教史义学
原文传递
紫柏真可对儒学义理的佛教化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洪燕妮 《法音》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四书》 紫柏真可 佛教 求放心 性善论 佛教义理 佛理
原文传递
玄奘“乘危远迈”的佛学原因
20
作者 杨廷福 《学术月刊》 1982年第1期16-22,共7页
玄奘(600—664年)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佛教哲学理论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的一千万言译著,不仅丰富了祖国原已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文献,中外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研讨,发表了许多论述。但玄奘之得以在世界文化史上作... 玄奘(600—664年)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佛教哲学理论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的一千万言译著,不仅丰富了祖国原已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文献,中外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研讨,发表了许多论述。但玄奘之得以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百折不挠地游学印巴次大陆诸国。那么,他为什么“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义学 印度 翻译家 学派 印巴次大陆 佛学 法相宗 佛教哲学 佛教 宗教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