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佛教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崑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86,共6页
4-6世纪的北朝十六国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并由北朝主导,实现了再一次的全国性统一。"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中介"与"文明纽带"的作... 4-6世纪的北朝十六国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并由北朝主导,实现了再一次的全国性统一。"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中介"与"文明纽带"的作用。客观分析、综合考察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之间"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如何积极开展对话交流、文明互鉴,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至六世纪 佛教中国化 民族“大融合” 融汇
原文传递
庐山慧远与《丧服经》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崑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2,共7页
魏晋以来,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儒家礼学复兴,南方《丧服》之学独盛。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期间,也曾讲习《丧服经》,并培养出像雷次宗这样的"通经"硕儒。这一方面是中国佛教学者学术上儒佛兼宗、思想上儒释调和的结果。佛... 魏晋以来,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儒家礼学复兴,南方《丧服》之学独盛。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期间,也曾讲习《丧服经》,并培养出像雷次宗这样的"通经"硕儒。这一方面是中国佛教学者学术上儒佛兼宗、思想上儒释调和的结果。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佛教对"礼"的依附与调和,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既是慧远自身所秉承的正统史观使然,也和他笃信"神不灭说"及深受《毗昙》学"法性实有"教义的影响有关。这种"神不灭"的本体论思想,实际上是小乘犊子部"胜义我"学说与魏晋玄学相似本体论及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杂糅的产物。由慧远所开创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就佛教自身而言,在与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系列碰撞与融合中,而日趋民族化、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丧服经 儒佛兼宗 儒释调和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试论“中国”称谓在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崑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4,共8页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国,反映了经典译介从早期主要由胡僧主持到汉僧主导的,文化“受容”至文化“自主性”阶段的转换。由此透视出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汉译佛经中的生动体现及中国佛教在民族大融合中所发挥的“文化汇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天竺 佛教中国化 民族融合 汇通
下载PDF
“本际”考论
4
作者 黄崑威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9,55,共7页
"本际"词源为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外道思想流派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本际"虽在汉译佛典中也间有使用,但在大乘经典中,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色彩。"本际"又曾经... "本际"词源为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外道思想流派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本际"虽在汉译佛典中也间有使用,但在大乘经典中,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色彩。"本际"又曾经是道教与中国佛教哲学的范畴之一。道教学者借"本际"一词的多义性,探讨"道体"与"道性"的本体之究竟和本源之起始,诠释"道"与"自然"在重玄学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本际"范畴的定义,经历了由相似本体论向道性论和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这也是李荣的"本际义"与《本际经》及《宝藏论》的哲学诠释路径。《宗镜录》的"本际义"是佛教如来藏思想与道教重玄学"本际"理论相互借鉴、吸收的成果,代表了中国佛教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际 佛道关系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孙修身 孙晓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15,共9页
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孙修身,孙晓岗观音是西方三圣之一,在世界各地信仰者颇众,影响之大堪同佛祖释迦牟尼并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后期的佛教中尤其如此。其造型有男女二型,前贤著文讨论者颇多,本文拟就观音的造型变化事... 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孙修身,孙晓岗观音是西方三圣之一,在世界各地信仰者颇众,影响之大堪同佛祖释迦牟尼并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后期的佛教中尤其如此。其造型有男女二型,前贤著文讨论者颇多,本文拟就观音的造型变化事,略申管见,敬请批评。一、观音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菩萨 观音信仰 佛教中国化 佛教艺术 敦煌莫高窟 女性 女性观 佛教经典 敦煌遗书 经变相
下载PDF
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克尧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4期238-244,共7页
观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菩萨.其形相一般都以女性身出现.其实它的原型是男性身.观音出何经典?为什么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信仰、崇拜?何时完成变性?怎样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变成了中国化的女神?探讨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绕有兴味的.
关键词 观音 观世音 佛教中国化 女相 经文 懦家 菩萨 剃发 罗什 天竺
下载PDF
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流变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5,共5页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摩崖佛寺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以佛解易 佛易一家──读智旭《周易禅解》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坚 《周易研究》 1998年第4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周易禅解》 解《易》 《周易》 智旭 佛教思想 《大正藏》 天台宗 佛教中国化 一心三观 禅宗
下载PDF
岭南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播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栢权 《肇庆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71-78,共8页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人东南沿海等。佛教传人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中国化 惠能 牟子 岭南 中国传统文 印度佛教 罗浮山 广州 鼎湖山
下载PDF
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8,共7页
如果着眼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从"玄奘西行取经"入手来探讨"佛教的中国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把"佛教的中国化"视为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范例,而且能够借此范例来展开理论反思,... 如果着眼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从"玄奘西行取经"入手来探讨"佛教的中国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把"佛教的中国化"视为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范例,而且能够借此范例来展开理论反思,提出并论证一个新的理论概念——"文化回馈"。这一新概念至少蕴含着三方面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即有助于提升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理念,有助于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推进并深化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多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玄奘取经 回馈 比较研究 人类文明交流
原文传递
激发禹域——丝绸之路所见“大乘称号”的周流
11
作者 湛如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4期5-15,M0003,共12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有一类以“大乘”为名的称号,颇可注意。玄奘西行,在印度获得了“大乘天”的称号,其弟子中,窥基与普光都继承了其“大乘”称号。在敦煌文本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大乘”称号。“名者,实之宾”,“大乘”称号不仅是宗教身份...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有一类以“大乘”为名的称号,颇可注意。玄奘西行,在印度获得了“大乘天”的称号,其弟子中,窥基与普光都继承了其“大乘”称号。在敦煌文本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大乘”称号。“名者,实之宾”,“大乘”称号不仅是宗教身份,更反映出中印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政教关系。本文即以玄奘弟子中的“大乘”称号为引导,连结敦煌文献所见的“大乘贤者”称号,既释其名,也考其史,以探讨大乘称号在唐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大乘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论山西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志诚 高生记 《沧桑》 2002年第6期32-35,共4页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印度佛教艺术 中国传统文 犍陀罗艺术 时代精神 山西 佛教中国化 大云寺 魏晋南北朝 省博物馆
下载PDF
佛教的中国化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龙达瑞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89年第Z2期24-32,共9页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两汉之际。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要在中国传播,扎根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互相排斥、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佛教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并推...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两汉之际。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要在中国传播,扎根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互相排斥、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佛教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教义 佛教中国化 “格义” 儒家思想 康僧会 沙门 印度佛教 《老子》 中国 道安
原文传递
汉魏佛教的区域性特色及其人文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尚全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汉魏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和长江流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是皇族和士大夫信仰的佛教,而长江流域的墓葬出土的佛教文物,则表明佛教与民间丧葬风俗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首先草... 汉魏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和长江流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是皇族和士大夫信仰的佛教,而长江流域的墓葬出土的佛教文物,则表明佛教与民间丧葬风俗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首先草根化。汉魏时期的佛教信仰,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佛教都是一种祭祀工具,日本学者称之为"道教的佛教"。汉魏佛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在洛阳和建业的政治中心,佛教的祭祀功能表现为为现实生活祈福,满足上流社会的重生需求,而在长江流域的民间,则表现为祈祷祖先在彼岸世界过上美好生活。祭祀化的汉魏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地认为,佛教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祭祀佛教 皇族佛教 民俗佛教
下载PDF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光明──《佛门大师评传丛书》之缘起
15
作者 方立天 《佛教文化》 1996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 中国佛教 评传 向善 汉地佛教 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 佛教义理 宗教信仰自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德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5-19,共5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演进论 玄学 魏晋南北朝 太武帝 意识形态 佛学 统治阶级 “无” 僧肇
下载PDF
从佛教建筑中国化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芳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13-14,共2页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关键词 建筑文 佛教建筑中国化 融合
下载PDF
我们为何来此听讲座
18
作者 单岚 《佛教文化》 1996年第5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佛教 讲座 学佛 研究所 南传佛教 听的人 学员 佛教中国化 原始佛教 古代思想
下载PDF
浙江佛教第一人──智顗
19
作者 张云发 吴巨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64-67,共4页
本文对浙江佛教第一人──智一生的经历、佛学成就和深远影响作了介绍。智长期在浙江天台山传教弘法,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奠定了浙江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天台宗 天台山 浙江佛教 陈宣帝 智顗 佛教中国化 佛教宗派 隋文帝 陈后主 中国佛教
下载PDF
华严宗发心思想与佛教的中国化
20
作者 释德安 《法音》 2021年第9期38-42,共5页
佛教传入中原的两千多年间,广泛吸纳中华固有文化、观念和思想,形成了适应中国主流社会的表现形态,自觉走上中国化之路。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以降三个时期与儒道二家的互动,中国化佛教思想中的超越性、深广性价值和缘起... 佛教传入中原的两千多年间,广泛吸纳中华固有文化、观念和思想,形成了适应中国主流社会的表现形态,自觉走上中国化之路。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以降三个时期与儒道二家的互动,中国化佛教思想中的超越性、深广性价值和缘起法、心性论等理论逐步彰显,共同涵养了中华文脉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传入 缘起法 华严宗 心性论 佛教中国化 中国化佛教 魏晋南北朝 固有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