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郑秀芬 陈朝辉 张春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开展了长达22个月的大震前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应力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大致近东西向,与嘉义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该区的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临震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快速下降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90°跳跃事件的频繁发生,可以作为临震期大震应力预测的前兆指标.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揭示震源区应力变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震区 嘉义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应力预测前兆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下载PDF
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序列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薛艳 刘杰 宋治平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10期1-8,共8页
使用NEIC全球地震目录对比研究了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和余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主要结果如下:①两次巨大地震发生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地震空段上;②9.0级地震为单侧破裂,余震区规模巨大,长约1 300 km... 使用NEIC全球地震目录对比研究了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和余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主要结果如下:①两次巨大地震发生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地震空段上;②9.0级地震为单侧破裂,余震区规模巨大,长约1 300 km,宽260 km;8.7级地震为双侧破裂,余震区规模较小,长约700 km,宽150 km;③9.0级地震后数小时余震区迅速形成,其后不再扩展;而8.7级地震后4天形成400 km长的余震区,之后向南扩展,余震区内存在约150 km长的空段;④9.0级地震后近2个月,在余震区以南约400 km处发生5.8级显著地震,它位于8.7级地震的余震区内;⑤9.0和8.7级地震序列的b值分别为1.21和0.91,P值为0.72和0.86,h值为0.6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地震 地震序列 震区 震活动
下载PDF
印尼苏门答腊巨大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娅玲 蔡一川 《四川地震》 2008年第2期12-16,共5页
主要使用了USGS全球地震查寻结果,对比研究了本世纪至今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构造背景、巨大地震及其余震的活动特征,其主要结果如下:①巨大板块地震很少在原地重复发生,有迁移性和明显的填空特征;2000年之前的四次巨大地震具有明显向北... 主要使用了USGS全球地震查寻结果,对比研究了本世纪至今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构造背景、巨大地震及其余震的活动特征,其主要结果如下:①巨大板块地震很少在原地重复发生,有迁移性和明显的填空特征;2000年之前的四次巨大地震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特征,2000年之后三次巨大地震具有明显向南迁移和填空的特征;②2000年8.3级地震余震区南段存在约170 km的5级空段;③2004年9.0级地震余震填充了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空段,其余震区南段存在约200 km的5级空段,沿板块边界形成的余震带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特征;④2005年8.7级地震发生在2004年9.0级地震的200 km的余震空段上,余震分布不但填充了2000年8.3级地震170 km余震区5级空段,而且其余震区南段还存在约200 km和300 km的2个5级空段;⑤2007年8.5级地震发生在2005年8.7级地震约300 km余震空段的最南端,其7.9级最大余震发生在2005年8.7级地震约300km余震空段的最北端,使约300km余震空段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⑥2005年8.7级地震约200km余震区5级空段内的能量有可能还未得到释放,该地区是否还会发生一次巨大地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巨大地震 震序列 震区 空段 迁移 填空
下载PDF
强震等震线、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9,共8页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也与震级有关。不同的是,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震线长宽比 震区长度 地震构造环境 发震断层长度 覆盖层 震级
下载PDF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亮 焦明若 +3 位作者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8-394,共17页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和4km、13km、24km、33km几个深度上较好的P波速度结果。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海城余震区和盖州震群活动区域作为辽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其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P波层析成像结果则反映了辽南地区浅部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较为一致的特点。海城余震区所处的海城河断裂在浅层存在高速体,在4~12km深度存在低速体,且低速体向E不断加深侵入。金州断裂不同分段的端部存在高速体,其断裂端部的盖州震群发生在高速体区域,推测盖州震群的活动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条件下受到液体侵入而使岩石的含水饱和率上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成像 重新定位 速度结构 海城震区 盖州震群
下载PDF
新疆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莹甄 唐兰兰 《内陆地震》 2010年第4期307-314,共8页
系统分析了1970~2007年间新疆境内70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以及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时空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及分区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分别与主震震级弱相关,主... 系统分析了1970~2007年间新疆境内70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以及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时空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及分区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分别与主震震级弱相关,主震震级较低时两者关系离散,震级较高时则呈线性增强。不同的地震带这种线性关系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主震震级,天山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一般大于西昆仑地震带,而余震区长轴前者小于后者。新疆地区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的持续时间影响不大,但对余震区长轴影响较大,走滑型主震余震区长轴一般大于逆断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震持续时间 震区长轴 新疆地区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5-1171,共17页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为主,其次为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峨边-金阳断裂带中段附近。节面走向在NNW-NE范围内的地震与区域断裂带的分布特征相符,且一些较大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控制。2)尚未蓄水的白鹤滩、乌东德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左旋走滑型地震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西山断裂的活动性质相符。区域内存在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离散分布,孕震环境较为复杂。3)鲁甸地震余震区的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和走滑型为主,呈"L"形分布,其中长轴近EW向,短轴近NNW向。大量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近EW向的隐伏构造,不同类型的断层共同控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十分复杂。4)各分区的地震矩心深度集中在5~15km范围内,推断研究区孕震层在深度为5~15km的中上地壳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 震源机制解 鲁甸地震震区 矩心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