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双能量减影体部CTA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睿 柳澄 +4 位作者 宋少娟 亓恒涛 孙丛 邓凯 黄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15-1318,共4页
目的探讨体部DE-CTA的辐射安全性和对体部血管评价的可信度。方法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双源CT双能量的体部CTA和常规腹部扫描序列对体部模拟人进行扫描,比较同类序列辐射剂量。30例疑体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检查(DE组),获得3组彼此匹配... 目的探讨体部DE-CTA的辐射安全性和对体部血管评价的可信度。方法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双源CT双能量的体部CTA和常规腹部扫描序列对体部模拟人进行扫描,比较同类序列辐射剂量。30例疑体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检查(DE组),获得3组彼此匹配的横断面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DE后处理程序,获得去骨MIP像和VR像(DE法);将融合图像输入Inspace手动去骨依次获得VR和MIP像(常规法),统计和比较后处理时间。回顾分析另一组30例(64层组),采用64层螺旋CT体部CTA序列,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体部DE-CTA辐射剂量不高于单球管CTA;肉眼观察DE组与64层组图像质量无差别;腹部DE法后处理时间短于常规方法,胸腹联合CTA两者时间无差异;体部DE-CTA步骤简化,人为因素少。结论体部DE-CTA辐射剂量不高于单源CTA,且能高质量地显示体部血管,与64层组的图像质量无差别,且较常规法节省图像后处理步骤或时间,人为因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扫描 血管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体部血管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与传统3D血管成像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道伟 郭文力 +1 位作者 卢再鸣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64,共4页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对融合数据在常规3D软件中行自动去骨(ABR),去骨后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R-M)。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重建,比较ABR与ABS的图像残余骨情况、ABPS和ABR-M后处理操作时间及动脉血管可见度情况;并以MPR及原始图像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50%节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ABR图像总体去骨效果好于ABS(P<0.05);ABPS所需后处理时间[(7.8±4.3)min]少于ABR-M所需时间[(11.4±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5个节段用于评价血管狭窄程度,ABPS与ABR-B对狭窄程度≥50%节段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96.19%和92.93%、97.87%。结论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去骨、去斑块后图像质量较好,对血管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后处理所耗时间少于传统3D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量减影 血管
下载PDF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诊治进展
3
作者 李玲玲 纪秋琴 张佩莲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419-1421,共3页
血管角皮瘤(angiokeratoma)也称血管角化瘤,是一种以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和表皮角化过度为特征的皮肤良性肿瘤。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分为5型:肢端型血管角皮瘤(mibelli angiokeratoma)、阴囊型血管角皮瘤(fordyce angiokerat... 血管角皮瘤(angiokeratoma)也称血管角化瘤,是一种以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和表皮角化过度为特征的皮肤良性肿瘤。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分为5型:肢端型血管角皮瘤(mibelli angiokeratoma)、阴囊型血管角皮瘤(fordyce angiokeratoma)、丘疹型血管角皮瘤、局限型血管角皮瘤、泛发性系统型-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fabry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角皮瘤 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 α-苯乳糖苷酶A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脑CT灌注与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师恒 王东旭 +6 位作者 金振晓 杨晨 陈涛 江丽青 思艺 俞世强 张文龙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达峰时间(Tmax)和脑梗死体积量化脑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术后新发IS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因素。结果在纳入的40例患者中,15例(37.5%)出现术后新发IS。单变量分析显示,颈内动脉夹层、患侧CBF、患侧CBV和脑梗死体积与术后新发IS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患侧CBF(OR=0.865,95%CI:0.752~0.994,P=0.041)、患侧CBV(OR=0.087,95%CI:0.006~1.335,P=0.080)和脑梗死体积(OR=1.152,95%CI:1.017~1.306,P=0.027)是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患侧CBF预测术后新发I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636~0.921),最佳临界值为44.65 ml/(100 ml·min)。以患侧CBF=44.65 ml/(100 ml·min)为临界值分为低CBF组和高CBF组,分析显示低CBF组的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术后新发IS和不良结局的比例均比高CBF组高(P=0.017,P=0.001,P<0.001)。结论患侧CBF、脑CBV和脑梗死体积是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脑CTP是定量、客观评价脑灌注不良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术前脑CTP量越低,术后新发IS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头颅及CT血管造影 脑CT灌注成像 脑卒中
下载PDF
CT脑灌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敏 秦洪涛 +3 位作者 杨丽 杜亚强 王向明 刘晶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70-274,290,共6页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并获得C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重建头及体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与CTP脑灌注参数间的关系。结果:3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均未受累者10例,双侧受累并轻度狭窄患者8例,两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受累(右颈总动脉)10例轻度狭窄患者中,患者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4例中度狭窄患者中,患侧MTT与Tmax较健侧略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主动脉真腔狭窄双侧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灌注参数MTT与Tmax能敏感地显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颈总动脉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头颅及CT血管造影 脑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胃体部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报告
6
作者 李文选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5年第2期65-65,共1页
女生,52岁,中上腹阵发性不适及隐痛3月余,伴腹胀清瘦而就诊。患者近三个月来自觉心窝部不适,伴有隐痛,尤以进食后加重,用手按压上腹痛及服药后而缓解,自觉近半年明显消瘦,无恶心,呕吐,腹泄及呕血史。既往有慢性病史.查体除有肺气肿正象... 女生,52岁,中上腹阵发性不适及隐痛3月余,伴腹胀清瘦而就诊。患者近三个月来自觉心窝部不适,伴有隐痛,尤以进食后加重,用手按压上腹痛及服药后而缓解,自觉近半年明显消瘦,无恶心,呕吐,腹泄及呕血史。既往有慢性病史.查体除有肺气肿正象外,余无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理 外科手术 X线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体部血管成像中应用高压注射器的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创英 苏筠洁 吴林发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16期2792-2792,共1页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体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43例患者进行对比CE-MRA,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42...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体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43例患者进行对比CE-MRA,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4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和护理是CE-MRA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射器 磁共振血管成像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