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知“道”——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认识论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倪培民
钱爽(译)
-
机构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与哲学学院语言文化系
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113,167,共21页
-
基金
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儒学心学与工夫论的哲学重构”(17GZGX0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哲学似乎拙于认识论。这是因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关注是真理认知,而中国哲学传统则更关注知"道"。从后者的角度来看,认识论需要突破其真理认知的狭隘框架,形成一个包括技能之知、默会之知、熟识之知、程序之知等知识种类的广义的知识--"功夫之知",或生活的艺术--的学问。所谓命题之知和技能之知,是功夫认知中既互摄而又不能单纯归约为其中某一方的两种形态,而这两个形态也并非功夫认知的全部。功夫认知远比真理认知丰富得多。功夫认知要求体身化,即身体的参与和把所知变为身体的内容,它还要求知道"不知"甚至"弃知"的价值。功夫认知需要对语言的语用功能有足够的认识。从描述功能而言,语言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使人倾向于个体化的思路,它具有重要认知价值,但也不利于把握事物的关联和变化。就非描述性功能而言,语言更是丰富的行为方式。描述性的理论体系要求线性的逻辑关联,而功夫体系则遵循功法开展的要求。功夫认知要求功夫主体的全面修炼,即人的内在转化和面向万物的扩展,而不仅仅是理智的培养和资讯的获得。这种修炼的主要方法不是靠接受语言信息,而是通过对楷模的模仿(不同于简单的重复)进行。
-
关键词
功夫认识论
真理认知
技能之知
体身化
德性认识论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