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1
作者
李晓语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20-121,共2页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程的梳理,避开"体用模式"的陷阱,探索出"创新模式"以提出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矛盾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体用
模式
创新
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
2
作者
刘跃兵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3期71-79,共9页
在艺术学理论中,关于"艺"与"道"的关系的理论和学说被称为"艺道观"。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分别通过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体用模式"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质模式"而展开...
在艺术学理论中,关于"艺"与"道"的关系的理论和学说被称为"艺道观"。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分别通过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体用模式"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质模式"而展开,前者重视"进于道"的艺术,后者推崇"道之形"的作品。由于受到这两种"艺道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玄妙"和"充实"两种艺术美类型。中国当代艺术首先应以"艺道观"的"文质模式"为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体用模式"的"艺道观"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道观
体用
模式
文质
模式
玄妙
充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近代“新学”的文化模式
3
作者
王先明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8,共7页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浸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模式
西学
“
体用
”
模式
学术文化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体”“用”模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4
作者
黄力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49,共9页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19世纪形成的体用一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更多非西方国家开创了体用二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非西方政治制度和非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体用二...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19世纪形成的体用一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更多非西方国家开创了体用二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非西方政治制度和非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体用二元模式意味着差别性现代化也即多样性现代化的存在。“中体西用”模式其实是多样性现代化的早期表述,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多样性现代化提供了楷模。为了解决人类社会的差别性现代化矛盾与当下的共同性危机,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其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之争,中国式现代化凭此称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模式
体用
二元
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魏晋玄言诗对两宋理学诗的影响
5
作者
王利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玄言诗以其崇义重理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理学诗,并为理学诗奠定了基本的意义生成模式,即以诗化的议论阐释深邃的哲理,通过意象呈现情感和理智的融合,用玄境的构造传达悠远的理趣。玄言诗所具有的形上性、隐喻性和主体性,为理学诗同样特...
玄言诗以其崇义重理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理学诗,并为理学诗奠定了基本的意义生成模式,即以诗化的议论阐释深邃的哲理,通过意象呈现情感和理智的融合,用玄境的构造传达悠远的理趣。玄言诗所具有的形上性、隐喻性和主体性,为理学诗同样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发轫作用。"玄"和"理"的至上性和至善本质规定了玄言诗和理学诗的道德性,使二者具有鲜明的道德立场。根据述事、抒情和说理三种元素在诗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可以将玄言诗划分为"但陈要妙"的玄理诗、"冥然玄会"的玄感诗和"超入玄境"的玄境诗。玄理诗是阐说义理之性理诗的先导,玄感诗是吟咏性情之理兴诗的前茅,玄境诗是表现意境之理趣诗的始基。理学诗风类似于玄言诗风的历史重演。在题材、类型的规定性上,玄言诗能对理学诗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似的体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理事不二、体用相即为思想基础,暗含着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意识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诗
理学诗
体用
思维
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1
作者
李晓语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20-121,共2页
文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程的梳理,避开"体用模式"的陷阱,探索出"创新模式"以提出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矛盾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体用
模式
创新
模式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learning from the West
innovative method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
2
作者
刘跃兵
机构
<天津文艺界>
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3期71-79,共9页
文摘
在艺术学理论中,关于"艺"与"道"的关系的理论和学说被称为"艺道观"。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分别通过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体用模式"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质模式"而展开,前者重视"进于道"的艺术,后者推崇"道之形"的作品。由于受到这两种"艺道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玄妙"和"充实"两种艺术美类型。中国当代艺术首先应以"艺道观"的"文质模式"为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体用模式"的"艺道观"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艺道观
体用
模式
文质
模式
玄妙
充实
分类号
J0-02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近代“新学”的文化模式
3
作者
王先明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8,共7页
文摘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浸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关键词
文化
模式
西学
“
体用
”
模式
学术文化
思维方式
Keywords
New learning, cultural pattern, 'basing on China to use west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式现代化:“体”“用”模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4
作者
黄力之
机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出处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49,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改革开放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之辩护性研究”(20BKS170)。
文摘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19世纪形成的体用一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更多非西方国家开创了体用二元的模式(西方开创的工业化为用、非西方政治制度和非西方价值观为体模式)。体用二元模式意味着差别性现代化也即多样性现代化的存在。“中体西用”模式其实是多样性现代化的早期表述,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多样性现代化提供了楷模。为了解决人类社会的差别性现代化矛盾与当下的共同性危机,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其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之争,中国式现代化凭此称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现代化
模式
体用
二元
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Keywords
modernization mode
“body”and“function”binary mode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魏晋玄言诗对两宋理学诗的影响
5
作者
王利民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理学诗人论稿"(07FZW003)阶段性成果
文摘
玄言诗以其崇义重理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理学诗,并为理学诗奠定了基本的意义生成模式,即以诗化的议论阐释深邃的哲理,通过意象呈现情感和理智的融合,用玄境的构造传达悠远的理趣。玄言诗所具有的形上性、隐喻性和主体性,为理学诗同样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发轫作用。"玄"和"理"的至上性和至善本质规定了玄言诗和理学诗的道德性,使二者具有鲜明的道德立场。根据述事、抒情和说理三种元素在诗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可以将玄言诗划分为"但陈要妙"的玄理诗、"冥然玄会"的玄感诗和"超入玄境"的玄境诗。玄理诗是阐说义理之性理诗的先导,玄感诗是吟咏性情之理兴诗的前茅,玄境诗是表现意境之理趣诗的始基。理学诗风类似于玄言诗风的历史重演。在题材、类型的规定性上,玄言诗能对理学诗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似的体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理事不二、体用相即为思想基础,暗含着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意识的萌芽。
关键词
玄言诗
理学诗
体用
思维
模式
Keywords
metaphysical poetry
Neo-Confucian poetry
essence-function thinking mod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李晓语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中国古代的两种“艺道观”
刘跃兵
《中国文艺评论》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关于近代“新学”的文化模式
王先明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式现代化:“体”“用”模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力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魏晋玄言诗对两宋理学诗的影响
王利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