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朱理学的体用一源说 被引量:6
1
作者 郑万耕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43,共8页
体用一源说乃程朱理学的宗旨与核心。程颐提出“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这一命题 ,解释理和象、理和事的关系 ,认为现象乃本体自身的显现 ,本体又同现象融为一体 ,不相分离 ,以此宣扬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的理本论。朱熹依此原则讨论理事... 体用一源说乃程朱理学的宗旨与核心。程颐提出“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这一命题 ,解释理和象、理和事的关系 ,认为现象乃本体自身的显现 ,本体又同现象融为一体 ,不相分离 ,以此宣扬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的理本论。朱熹依此原则讨论理事关系 ,并解释《太极图说》 ,认为从太极到万物化生的过程 ,乃太极之理自身的逻辑展开或现实化 ,从而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先和理本气末说 ,完成了建立理学派本体论的任务。其本体和现象非一非二 ,不即不离的理论思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事关系 太极 程朱理学 体用 理本论
原文传递
论中国哲学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6
2
作者 单虹泽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本体论思维的形成和进展。从先秦至魏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朴素的体用思维。"道"与"器"之间呈现出一种"体用相即"的关系,表现为本体与现象的相即相离,二者并没有实现... 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本体论思维的形成和进展。从先秦至魏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朴素的体用思维。"道"与"器"之间呈现出一种"体用相即"的关系,表现为本体与现象的相即相离,二者并没有实现绝对统一。程朱道学受到中国佛教圆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体用一源"的本体论架构,并展现出一种超越思辨的形式。阳明、熊十力等人将本心作为万物所从出的精神根源,打通本体界与现象界,使体用之间实现了彻底的圆融无碍,形成以"体用不二"为特征的具有反思性和超越性的真心本体论。从体用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维不断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相即 体用 体用不二 超越 圆融
下载PDF
试析石涛“一画”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哲学渊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培杰 郝文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4期67-69,共3页
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中注重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是深受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体用一源”观点影响的结果。在形上本体的探讨上,他对“理一分殊”学说的内涵有深入的领会,同时又以道家“以无为本”及“无中生有”的宇宙本体观为基调,筑... 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中注重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是深受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体用一源”观点影响的结果。在形上本体的探讨上,他对“理一分殊”学说的内涵有深入的领会,同时又以道家“以无为本”及“无中生有”的宇宙本体观为基调,筑构了他以“一画”为本的绘画哲学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分殊
下载PDF
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看程颐理学的精神 被引量:7
4
作者 彭耀光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49,共5页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晚年提出的重要命题,集中体现了程颐理学的基本精神。在这一命题中,"体"、"用"关系主要是指"理"、"事"关系,理为体,事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晚年提出的重要命题,集中体现了程颐理学的基本精神。在这一命题中,"体"、"用"关系主要是指"理"、"事"关系,理为体,事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是心性本体在道德创造中与道德行事构成的互为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准确理解"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内涵,对于把握程颐理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显微无间 程颐 理学
下载PDF
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 被引量:7
5
作者 何流 钱会南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273-1274,共2页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体用的含义,认为肝体就是指肝脏,即以肝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肝用就是指肝脏的功用,即肝脏主疏泄和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并且体用一源,阴阳蕴含于肝脏之中,不可分割,肝"体阴"与"用阳"二者互为一体...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体用的含义,认为肝体就是指肝脏,即以肝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肝用就是指肝脏的功用,即肝脏主疏泄和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并且体用一源,阴阳蕴含于肝脏之中,不可分割,肝"体阴"与"用阳"二者互为一体,相互为用,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共同指导肝病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体 肝用 体用
下载PDF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大华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8-15,共8页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崔大华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的佛学,被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儒学理论消化,曾经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应该说是在理学形成的时期。理学形成与消化佛学实际上是互融互动的:理学观点在儒学消...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崔大华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思想观念的佛学,被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儒学理论消化,曾经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应该说是在理学形成的时期。理学形成与消化佛学实际上是互融互动的:理学观点在儒学消化吸收佛学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佛学 “理” 伦理道德 理论观念 体用 本体观念 精神境界 “化” 本体论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中的体用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钟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良知即是易”作为王阳明“良知”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王阳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命题进行阐发,较少从体用范畴进行探讨,因而有必要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深刻领会“良知即是易”的哲学... “良知即是易”作为王阳明“良知”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王阳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命题进行阐发,较少从体用范畴进行探讨,因而有必要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深刻领会“良知即是易”的哲学义理。在理论渊源上,“良知即是易”的提出与王阳明谪居龙场研读《周易》的经历有密切联系,是心学吸收易学本体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体用关系上,王阳明借助易学本体思维,从“体用一源”“心体发用”“体无用有”等方面建构起以“良知即是易”的体用论,从而对王门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即是易 体用 心体发用 体无用有
下载PDF
从体用一源论理脾阴法内涵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渊龙 左倩倩 张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9期3-4,共2页
从体用一源的角度解析脾阴虚证的病机实质和理脾阴方剂的组方特点,得到理脾阴法的三层内涵:高层次内涵为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中层次内涵为滋阴行水,阳中求阴,清泻虚热,养血和血;低层次内涵为甘淡扶脾、酸甘化阴、养血和血以养阴助脾体,... 从体用一源的角度解析脾阴虚证的病机实质和理脾阴方剂的组方特点,得到理脾阴法的三层内涵:高层次内涵为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中层次内涵为滋阴行水,阳中求阴,清泻虚热,养血和血;低层次内涵为甘淡扶脾、酸甘化阴、养血和血以养阴助脾体,益气以助脾用,甘寒或淡渗以清热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脾阴法 体用 脾阴 脾阴虚 概念内涵
下载PDF
冯友兰先生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敦康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1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文认为 ,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冯友兰毕生哲学探索的主题 ,“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以看出 ,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的系统 ... 本文认为 ,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冯友兰毕生哲学探索的主题 ,“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以看出 ,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的系统 ,而是一个理事兼备、体用一源的完整的体系 ,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提供一个转化的模式。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冯友兰的“别共殊”的模式不同于“全盘西化”派的激进主张 ,也不同于“本位文化”派的保守主张 ,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属于中间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哲学 实在论 体用 程朱理学 自由 诠释 探索 先生 文化
下载PDF
论朱子的“体用一源”思想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海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9,共8页
"体用一源"命题最初由伊川提出,其本意是指易学中理象两者融合无间、一体共在的关系,并未将其上升为一个具有本体论意味的哲学命题。朱子在乾道己丑之前,受李延平影响,主要在体用同时的意义上来理解"体用一源"的意... "体用一源"命题最初由伊川提出,其本意是指易学中理象两者融合无间、一体共在的关系,并未将其上升为一个具有本体论意味的哲学命题。朱子在乾道己丑之前,受李延平影响,主要在体用同时的意义上来理解"体用一源"的意义,这种理解比较符合伊川原意。在己丑之悟后,由于对中和问题看法的根本改变,为了配合其改变后的心性论、工夫论、本体宇宙论,朱子对"体用一源"更多是从体先用后、"体立而后用有以行"的意义上来理解。朱子的这种解释,与伊川的原意有所出入,是出于其哲学"前见"的对该命题的"深刻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体用 体先用后 体用同时
原文传递
“显微无间”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思潮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再林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法不仅贯彻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里,一以贯之地成为我们进入中国哲学史的不二法门,而且还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变革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得尤为突显。具体而言,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的“用晦而明”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道器关系的“体用一源”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资源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统一之中,并且还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治国理念的德法并举之中。无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得以领悟,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读中走出“以西释中”的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思想 “显微无间” “用晦而明” 体用 “合内外之道” 德法并举
下载PDF
“副+名”流行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基础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康澄 《怀化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0-82,共3页
探讨的“副 +名”是一种特殊的语法格式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运用十分广泛 ,能够凸现名词潜在的性状特征 ,形成一种言约意丰的表达方式。这种格式流行的原因有三 :特殊的语用价值的显现 ,大众语用心理的满足 ,社会环境的催化 ;产生的基... 探讨的“副 +名”是一种特殊的语法格式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运用十分广泛 ,能够凸现名词潜在的性状特征 ,形成一种言约意丰的表达方式。这种格式流行的原因有三 :特殊的语用价值的显现 ,大众语用心理的满足 ,社会环境的催化 ;产生的基础有二 :名词的性状语义特点 ,汉语言的“意合”理解机制及古汉语“体用一源”的词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 语法格式 性状特征 “意合” 体用 理解机制 语用价值
下载PDF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西方文化和文学中象征的中国诠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国辉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3,共9页
现代以来,中国诗人、批评家往往用“情景交融”“比兴”来解释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象征,这种解释并没有说清象征的基本特征。程朱理学中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既能解释形象与思想的张力,又能阐明它们之间的亲缘性,可以有效地诠释西方... 现代以来,中国诗人、批评家往往用“情景交融”“比兴”来解释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象征,这种解释并没有说清象征的基本特征。程朱理学中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既能解释形象与思想的张力,又能阐明它们之间的亲缘性,可以有效地诠释西方的象征,并使得中国的理学解释传统与象征背后的西方哲学、神学传统进行沟通。借助体用论,可以清晰地将象征与隐喻、讽寓和比兴区别开,足以证明该诠释的有效性。“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诠释力还说明中国话语建构应该首先着眼于中国思想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而非终端的特殊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体用 显微无间 比兴 中国话语
原文传递
程颐易学视野下的理本论构建——基于对“体用一源”说的考察
14
作者 潘虹 《哲学进展》 2023年第5期932-938,共7页
程颐的理本论思想是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而此论题正是在程颐易学思想的框架中建构的。本文首先从程颐的易学的视域下对理与象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诠释原则;其次,重新厘清程颐思想体系中的理气关系,对认定程... 程颐的理本论思想是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而此论题正是在程颐易学思想的框架中建构的。本文首先从程颐的易学的视域下对理与象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诠释原则;其次,重新厘清程颐思想体系中的理气关系,对认定程颐为理气二分的结论加以修正;最后,程颐易学中“顺理”方法的提出为人道向天道的贯通提供了一条路径,成功构建了圆融无碍、体用一贯、天人一体的理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易学 体用 理本论
下载PDF
“发而皆中节”:武术功夫的主体生成及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国珍 段丽梅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4,共8页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夫习练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合文化规矩之“中”与合自我天赋天性之“中”的功夫技艺中实现身心改变并生成身体主体,身体能力成为武术主体自我确证的依据,这是武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也是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发而皆中节 身体能力 体用 武术主体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中国语文研究的词类学传统 被引量:3
16
作者 申小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Z1期127-135,共9页
汉语的词类区分几乎已经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语言学难题。其症结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词类区分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许多语言共性的假设:(一)所有的语言都有基本的语法单位——词;(二)所有的语言的词都能作语法分类:(三)
关键词 语文研究 词类系统 义类 汉语词类 语义关系 体用兼备 现代汉语 体用 《马氏文通》 语言学
原文传递
易学视域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纪宇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3,共8页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直被认为是程颐哲学思想的核心,但研究者对于这一重要命题的阐释历来都是在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而往往忽略了其易学背景。本文则是以易学视域为起点,对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的。首先,通过对"象"与&q...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直被认为是程颐哲学思想的核心,但研究者对于这一重要命题的阐释历来都是在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而往往忽略了其易学背景。本文则是以易学视域为起点,对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的。首先,通过对"象"与"理"关系的探讨勾画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针对的易学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阐释这一命题的具体内涵。最后,揭示出这一命题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体用 显微无间
下载PDF
朱熹“太极”、“天地之心”、“仁”范畴同异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禹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1-18,共8页
朱熹理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由最高层次的本体范畴构成的横向范畴系列,这便是“太极”、“天地之心”、“仁”、“道”、“体”等。这个范畴系列赋予了最高本体“天理”多方面属性与丰富的内涵,使理学本体论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比过去... 朱熹理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由最高层次的本体范畴构成的横向范畴系列,这便是“太极”、“天地之心”、“仁”、“道”、“体”等。这个范畴系列赋予了最高本体“天理”多方面属性与丰富的内涵,使理学本体论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比过去更加完备、严密,更富于思辨色彩。对于“道”,“体”与“理”的关系,过去学者论述已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心 本体范畴 朱熹理学 思辨色彩 同异 叔京 人类社会 两仪 玉山讲义 体用
下载PDF
韩儒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兼论与王阳明体用观的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月惠 Wang Keyou Luo Yan 《孔学堂》 2017年第3期4-18,共15页
论及中国与韩国的阳明学,王阳明与郑霞谷俱是创始者,他们奠定中、韩阳明学的理论高度,卓然成家。其中,良知体用观最能彰显中、韩阳明学的理论特色。本文聚焦于韩儒郑霞谷《良知(体用)图》的分析,并借由与王阳明良知体用观的比较,凸显郑... 论及中国与韩国的阳明学,王阳明与郑霞谷俱是创始者,他们奠定中、韩阳明学的理论高度,卓然成家。其中,良知体用观最能彰显中、韩阳明学的理论特色。本文聚焦于韩儒郑霞谷《良知(体用)图》的分析,并借由与王阳明良知体用观的比较,凸显郑霞谷良知体用观的内涵与特色。借此,本文也回应当代韩国学者崔在穆之见,指出郑霞谷所树立的良知体用观,虽植根于朝鲜时代性理学(朱子学)的土壤,但仍能相应于王阳明良知"体用一源"的特色,进而彰显韩国阳明学体用观的独特性。要言之,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之独特,在于借由《良知(体用)图》的三个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将性理学平列二分静态的"心统性情"之架构,转化为立体动态的"良知统性情",显示良知统性情之体用相即。他不仅回应韩国性理学独特的"四端七情"论辩,也有效针砭中国阳明学的"任情纵欲"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霞谷 良知(体用)图 王阳明 体用 任情纵欲
下载PDF
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的心体用论,为朱熹的“心统性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性无内外 学者先识仁 性即理 体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