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桨滑流对飞机机翼流场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征初 王勋年 +1 位作者 陈洪 刘巍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I CSCD 2000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了揭示螺旋桨滑流的发展规律和滑流对飞机各部件的干扰机理 ,很有必要精确测量滑流区不同截面的流动参数 ,研究滑流对飞机各部件表面压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在4m× 3m风洞应用该风洞配备的空间流态测量与显示系统 ,对某运输机螺... 为了揭示螺旋桨滑流的发展规律和滑流对飞机各部件的干扰机理 ,很有必要精确测量滑流区不同截面的流动参数 ,研究滑流对飞机各部件表面压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在4m× 3m风洞应用该风洞配备的空间流态测量与显示系统 ,对某运输机螺旋桨滑流流经的空间区域多个截面的流动参数以及滑流对飞机机翼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螺旋桨滑流对飞机特别是机翼流场有明显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测量 螺旋桨滑流 低速风洞 飞机机翼
下载PDF
低速风洞洞体设计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文奎 石柏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95,共3页
介绍了低速风洞洞体各部分几何特性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并应用流体仿真软件对设计的低速风洞流场品质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低速风洞 洞体 流场品质
下载PDF
专家-模糊PID在低速风洞风速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可 刘旺开 王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7-1390,共4页
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4低速风洞风速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和性能特点.为了解决低速风洞风速控制系统建模困难、控制系统复杂、易受外界影响,且自身参数时变不确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采用了模糊PID调节算法结合专家判断组成专家-... 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4低速风洞风速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和性能特点.为了解决低速风洞风速控制系统建模困难、控制系统复杂、易受外界影响,且自身参数时变不确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采用了模糊PID调节算法结合专家判断组成专家-模糊智能控制器的方法控制风速.现场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解决了常规PID不能在线进行参数自整定的问题,不仅具有PID控制器高精度的优点,又具有模糊控制器快速性、稳定性、鲁棒性高的特点,并且具有良好的动、稳态特性,可满足低速风洞风速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风洞 风速控制 模糊控制 自适应PID 专家控制
下载PDF
湍流、风工程和虎门大桥的风振 被引量:18
4
作者 颜大椿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3-525,共3页
1972年,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搞好基础科学研究的指示,周培源校长主持对湍流在国计民生重大课题中的应用展开广泛的学科调查[1]。翌年,在北大大型低速风洞完成千分之一比例的中性温度层结的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的风洞模拟,开展对Dovenport... 1972年,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搞好基础科学研究的指示,周培源校长主持对湍流在国计民生重大课题中的应用展开广泛的学科调查[1]。翌年,在北大大型低速风洞完成千分之一比例的中性温度层结的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的风洞模拟,开展对Dovenport和Harris等关于平坦地形的强风谱的风洞实验研究[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科学研究 虎门大桥 周培源 温度层结 风洞模拟 风洞实验 低速风洞 湍流
下载PDF
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胡静 李潜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介绍了在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10低速风洞中建立的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和对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进行了验证性研究的情况。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组合式滚转轴承系统和舵面作动系统的缩比... 介绍了在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10低速风洞中建立的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和对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进行了验证性研究的情况。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组合式滚转轴承系统和舵面作动系统的缩比模型以及悬挂支撑系统技术。分别进行了模型滚转运动和偏航运动的风洞试验,对模型姿态随舵偏角变化的实时响应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验证了虚拟飞行的可行性,为建立生产型风洞的虚拟飞行试验装置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飞行试验 实时响应特性 舵面作动系统 滚转轴承系统 低速风洞
下载PDF
大迎角细长体非对称空间流场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顾蕴松 明晓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应用七孔探针定量流场测试技术,在低速风洞中通过定量测试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三维空间流场,研究了零侧滑条件下细长旋成体在典型大迎角情况下(迎角为55°)背风区附体和离体涡系的空间演化规律,加深了对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不对称涡系空... 应用七孔探针定量流场测试技术,在低速风洞中通过定量测试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三维空间流场,研究了零侧滑条件下细长旋成体在典型大迎角情况下(迎角为55°)背风区附体和离体涡系的空间演化规律,加深了对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不对称涡系空间结构的认识。解释了截面侧向力沿模型体轴分布为幅值递减波形的形成机制。给出了有、无头部小扰动片及小扰动片非定常摆动控制三种情况下的细长体背风区不同的多涡空间结构。细长旋成体背风区横截面的涡量和总压分布测量结果表明在模型头部固定小扰动片可以改变非对称涡的非对称特性,但不能使非对称涡变为对称涡,而在头部非定常小扰动的控制下模型背风区流动呈现对称涡的流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长体 大迎角 试验研究 流场特性 对称空间 细长旋成体 空间结构 非对称涡 小扰动 测试技术 七孔探针 空间流场 定量测试 低速风洞 演化规律 形成机制 摆动控制 分布测量 非定常 风区 不对称 模型体 侧向力 头部 横截面
下载PDF
风速仪在风洞检定中的阻塞修正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国森 敖振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70,共4页
文章讨论风速表在风洞中检定(测试)时,其阻塞效应引起的计量误差。根据国家计量量值传递规定,将二元风洞里正圆柱的固体阻塞修正方法扩展为风速传感器阻塞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计算模式。
关键词 低速风洞 固体阻塞 风速仪检定
下载PDF
喷雾参数间互作效应对农药雾滴飘移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瑞琼 张慧春 +2 位作者 周宏平 郑加强 胡汉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2-617,638,共7页
为了了解喷雾参数间互作效应对农药雾滴飘移的影响,建立了风速调节是0~6m/s的低速风洞,采用碳纤维棒收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含荧光素钠的雾滴,由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收集杆上的荧光素钠的含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雾滴飘... 为了了解喷雾参数间互作效应对农药雾滴飘移的影响,建立了风速调节是0~6m/s的低速风洞,采用碳纤维棒收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含荧光素钠的雾滴,由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收集杆上的荧光素钠的含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雾滴飘移沉积与喷头类型、压力、喷雾介质、风速密切相关,影响雾滴飘移沉积的喷头结构参数和操作技术参数因素次序依次为风速、喷头类型、喷雾介质、压力.喷雾参数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喷雾介质与喷头类型、风速与喷头类型、风速与喷雾介质、喷雾介质与喷头类型与风速之间的互作效应较显著,其余喷雾参数之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着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增加,雾滴的沉积减少,随着喷雾压力和风速的增大,雾滴飘失严重,为了减少飘移,在实际田间喷雾作业时,要注重风速的选择.防飘移助剂Greenwet720有效地控制了雾滴的飘移沉积,表面活性剂Greenwet X-100增大了雾滴的飘移沉积.研究喷雾参数对雾滴飘移的互作效应的机理能减少雾滴飘移,提高施药的作业效率、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施农药 互作效应 低速风洞 雾滴飘移 喷雾介质
下载PDF
低速风洞推力矢量试验背撑干扰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高静 李聪 +1 位作者 杨勇 曲芳亮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3,20,共5页
背撑供气支撑形式是目前FL-8低速风洞进行大迎角推力矢量试验所采用的主要支撑形式之一,背撑系统对试验模型的气动干扰量的修正虽然不影响矢量喷流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量,但直接影响试验测量准度。试验研究采用两步法,在FL-8风洞中测... 背撑供气支撑形式是目前FL-8低速风洞进行大迎角推力矢量试验所采用的主要支撑形式之一,背撑系统对试验模型的气动干扰量的修正虽然不影响矢量喷流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量,但直接影响试验测量准度。试验研究采用两步法,在FL-8风洞中测定了背撑系统对两种军机模型气动力测量的影响,探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假背支杆及背撑支架(弯刀和拖箱)对飞机气动力的干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撑 推力矢量 低速风洞 支架干扰
下载PDF
三维收缩段设计问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耀西 林超强 洪流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B007-B013,共7页
结合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的设计研究了矩形截面三维收缩段设计问题。用差分方法和贴体坐标对收缩段的不可压势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选择三种常用的收缩曲线进行比较设计,对设计准则进行了校核,并给出收缩殴流动特性。通过优化的双三次... 结合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的设计研究了矩形截面三维收缩段设计问题。用差分方法和贴体坐标对收缩段的不可压势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选择三种常用的收缩曲线进行比较设计,对设计准则进行了校核,并给出收缩殴流动特性。通过优化的双三次曲线优于其他曲线。最后对三维收缩段设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风洞 收缩段 数值计算 设计
下载PDF
煤矿用涡街原理风速传感器校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金良 白景双 冯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2年第S1期125-127,共3页
在现在煤矿计量检测中心实验室中的DZS-1型低速风洞上进行矿用风速传感器计量检定校验方法的研究,实现煤矿风速传感器正规校准检定,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 低速风洞 风速传感器 校准 调校 方法
下载PDF
推力矢量对飞机大迎角动态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汤伟 黄勇 傅澔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89,共7页
推力矢量是提高战斗机大迎角动态气动特性,提升其过失速机动能力和飞行品质的重要手段。新一代战斗机的高机动性要求也使气动和推力矢量的融合控制研究日益重要。针对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3.2m开口低速风洞,研制了喷流模拟器和... 推力矢量是提高战斗机大迎角动态气动特性,提升其过失速机动能力和飞行品质的重要手段。新一代战斗机的高机动性要求也使气动和推力矢量的融合控制研究日益重要。针对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3.2m开口低速风洞,研制了喷流模拟器和通气动态试验装置,建立了带推力矢量的大迎角动态试验技术。开展了不同减缩频率、不同落压比、不同喷管偏角时的大迎角俯仰振荡运动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无喷流试验相比,带喷流时模型的动态特性均随着落压比和喷管偏角的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力和力矩系数形成的迟滞曲线面积随着落压比和偏角的增加而增加;减缩频率的变化对模型的动态特性影响小于无喷流时的影响。总的来说,推力矢量的影响未改变模型大迎角动态特性的基本规律,但是随着推力矢量角度和大小的变化,有规律地改变了模型动态气动力和力矩的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矢量 大迎角 气动特性 低速风洞 喷流模拟
原文传递
低速大迎角尾撑支架干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勋年 祝明红 孙传宝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2,共5页
飞行器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是飞行器研制中必须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而进行大迎角试验时飞行器模型大多采用尾部支撑方式支撑,目前国内对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结果中的支架干扰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扣除。本项研究成果可作为今后支架干扰研究或... 飞行器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是飞行器研制中必须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而进行大迎角试验时飞行器模型大多采用尾部支撑方式支撑,目前国内对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结果中的支架干扰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扣除。本项研究成果可作为今后支架干扰研究或扣除的参考,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3.2m风洞中,利用张线支撑系统进行有预弯接头的尾撑支架干扰试验研究,获得了预弯尾撑支架干扰随迎角、侧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形状尾撑支杆的支架干扰特性;并对尾撑支杆的几何参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尾撑支杆长度对尾撑支架干扰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尾撑支杆设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撑 支架干扰 大迎角 试验研究 低速风洞
下载PDF
8米×6米风洞TPS反推力试验技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勇 胡卜元 +2 位作者 张卫国 王勋年 章荣平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6-353,共8页
TPS(涡扇动力模拟器)试验技术是风洞中模拟发动机反推力状态最有效的手段。开展反推力试验的目的是获得反推力发动机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确定反推力发动机的再吸入速度边界。为满足我国大飞机研制的试验技术需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 TPS(涡扇动力模拟器)试验技术是风洞中模拟发动机反推力状态最有效的手段。开展反推力试验的目的是获得反推力发动机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确定反推力发动机的再吸入速度边界。为满足我国大飞机研制的试验技术需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8米×6米风洞发展了全模TPS反推力试验技术。自主研制了TPS反推力试验专用的高精度六分量杆式应变天平、大流量空气桥和流量控制单元、TPS监视报警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综合显示系统等TPS反推力试验系统,制定了试验模拟准则、试验流程和试验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全模TPS反推力试验技术。利用TPS反推力试验技术,开展了国内首期全模TPS反推力风洞试验,研究了某型飞机反推力发动机的再吸入特性,获得了反推力发动机的再吸入速度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飞机 反推力 涡扇动力模拟器 试验技术 低速风洞
下载PDF
FL-13风洞突风发生装置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金华 王辉 +2 位作者 张海酉 陈鹏 杨远志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6,共7页
为在FL-13风洞中开展飞机全模突风响应试验研究,建立研究所需的突风发生装置,进行了突风发生装置的研究。研究中,从大飞机突风试验需求出发,确定了装置的技术指标,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固化了装置技术指标;通过引导性试验和总体方案对比,... 为在FL-13风洞中开展飞机全模突风响应试验研究,建立研究所需的突风发生装置,进行了突风发生装置的研究。研究中,从大飞机突风试验需求出发,确定了装置的技术指标,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固化了装置技术指标;通过引导性试验和总体方案对比,选定了单电机驱动双飞轮及曲柄连杆方案;通过动力学分析、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和疲劳分析,解决了装置共振、刚度增加困难和安装空间受限等问题;通过装置调试与突风流场考核结果表明,研制的FL-13风洞突风响应试验装置实现了在来流40m/s的风速范围内按正弦规律变化产生突风,模型中心处最大突风振幅达到9m/s。突风流场的成功模拟,标志着FL-13风洞具备了开展大展弦比飞机突风响应影响试验研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风洞 突风响应 突风装置 风洞试验 试验技术
下载PDF
飞机全动平尾颤振特性风洞试验 被引量:7
16
作者 钱卫 张桂江 刘钟坤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3-1102,共10页
高机动飞机全动平尾颤振设计的重要手段就是颤振模型风洞试验。针对一个飞机的全动平尾,采用了单独平尾和中央固支的后机身-平尾组合体两种方案的低速颤振风洞试验,研究平尾的基本颤振耦合机理以及后机身垂尾气动力干扰的影响。然后采... 高机动飞机全动平尾颤振设计的重要手段就是颤振模型风洞试验。针对一个飞机的全动平尾,采用了单独平尾和中央固支的后机身-平尾组合体两种方案的低速颤振风洞试验,研究平尾的基本颤振耦合机理以及后机身垂尾气动力干扰的影响。然后采用半模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研究马赫数对颤振特性的影响和机翼干扰对平尾颤振边界的影响。介绍了低、高速颤振模型的设计和风洞试验的结果,并综合形成了完整的平尾颤振特性规律,尤其在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中,使用不同超重系数的颤振模型,研究了质量参数对颤振边界的影响规律。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全动平尾颤振特性研究必须考虑后机身的弹性支持,并且需要使用不同的模型方案考虑机身、机翼和垂尾的气动力干扰,跨声速风洞模型需要考虑超重系数的影响。该研究获得了全动平尾颤振特性的一般规律,可作为相关飞行器设计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振 全动平尾 风洞试验 缩比模型 跨声速风洞 低速风洞
原文传递
空天速递
17
《问天少年》 2023年第7期10-15,共6页
JF-22超级风洞.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向外界公布了一个好消息,我国JF-22超高速风洞研制成功,水平领先全球。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根据风洞中的... JF-22超级风洞.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向外界公布了一个好消息,我国JF-22超高速风洞研制成功,水平领先全球。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根据风洞中的气流速度,一般可分为低速风洞、亚声速风洞、跨声速风洞、超声速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气流速度越大,风洞的制作难度越高。此前“世界最先进的风洞”是美国的LENS-X设备,但在JF-22超高速风洞投入应用后,这一名号可能易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实验 高超声速风洞 跨声速风洞 风洞实验 亚声速风洞 低速风洞 气流速度 超高速风洞
原文传递
均匀来流条件下并行排列旗帜耦合运动模式的实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思莹 孙传宝 尹协振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在低速风洞中记录了不同间距并行排列的两个旗帜在不同来流速度中的耦合运动。利用自编的时间-空间演化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总结了旗帜的耦合运动模式以及旗帜摆动振幅、频率和St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排列间距...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在低速风洞中记录了不同间距并行排列的两个旗帜在不同来流速度中的耦合运动。利用自编的时间-空间演化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总结了旗帜的耦合运动模式以及旗帜摆动振幅、频率和St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排列间距和来流速度的变化,两旗帜可能以静止、同向摆动、反向摆动和过渡状态这四种不同的模态耦合运动。两旗帜同向摆动时摆动频率明显低于单个旗帜在相同来流中的值,反向摆动时情况相反。在过渡状态中两旗帜摆动的振幅交替增减并且运动中同时包含有两个频率,而同向和反向摆动都是单频率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风洞 流固耦合 旗帜 耦合运动模式
下载PDF
战术导弹折叠翼两种展开方法及测试结果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贾毅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3,共4页
为了满足型号设计的需要,掌握战术导弹折叠尾翼在发射初始时的展开特性,对两种折叠翼快速展开的测试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详细说明了两种测试方法的原理、测试量之间的比较、测试结果的分析。两种方案均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BIA)的一... 为了满足型号设计的需要,掌握战术导弹折叠尾翼在发射初始时的展开特性,对两种折叠翼快速展开的测试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详细说明了两种测试方法的原理、测试量之间的比较、测试结果的分析。两种方案均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BIA)的一座低速风洞中进行了多次重复试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成熟可靠,可以用于战术导弹的实际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术导弹 折叠翼 展开方法 测试 低速风洞
下载PDF
Unmanned air vehicle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t high wind speed 被引量:8
20
作者 ZHANG Xin HUANG Yong +2 位作者 WANG WanBo WANG XunNian LI HuaX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160-1168,共9页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paration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at high wind speeds.The plasma actuator was based 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and operated in a...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paration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at high wind speeds.The plasma actuator was based 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and operated in a steady manner.The flow over a wing of UAV was performed with smoke flow visualization in theΦ0.75 m low speed wind tunnel to reveal the flow structure over the wing so that the locations of plasma actuators could be optimized.A full model of the UAV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theΦ3.2 m low speed wind tunnel using a six-component internal strain gauge balance.The effects of the key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plasma actuators,the applied voltage amplitude and the operating frequency,were obtained.The whole test model was made of aluminium and acted as a cathode of the actuato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sma acting on the surface of UAV could obviously suppress the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and reduce the model vibration at the high wind speeds.It wa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of the UAV was increased by 2.5%and the lift/drag ratio was increased by about 80%at the wind speed of 100 m/s.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plasma actuator at the test configuration wa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actuator flow control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unmanned air vehi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