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能N^+注入对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玉峰 梁运章 吕剑刚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研究了低能N+注入紫花苜蓿后,对其发芽率、发芽势、苗高、直株重、叶绿素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随剂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马鞍型"变化曲线,而... 研究了低能N+注入紫花苜蓿后,对其发芽率、发芽势、苗高、直株重、叶绿素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随剂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马鞍型"变化曲线,而且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发生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发芽率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下载PDF
低能N^(+)注入诱变耐诺氟沙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机制分析
2
作者 王婷 唐朝 +3 位作者 李琦 王雪瑞 林子越 蔡长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5,共8页
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筛选耐诺氟沙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组测序、耐药表型和生物被膜分析,探索低能N^(+)注入驱动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诺氟沙星耐药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获得81株耐诺氟沙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筛选耐诺氟沙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组测序、耐药表型和生物被膜分析,探索低能N^(+)注入驱动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诺氟沙星耐药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获得81株耐诺氟沙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44株耐药菌16S rRNA或耐药基因出现片段缺失、插入、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化;且基因变化高的耐药菌的药物外排蛋白、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和密度显著增加,对诺氟沙星的耐药性提高了8~16倍,并对5~8种抗菌药物产生了多重耐药。说明低能N^(+)注入可能通过介导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或相关耐药基因变异,调控细菌药物外排蛋白表达量增加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进而介导菌株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金黄色葡萄球菌 诺氟沙星 耐药性
下载PDF
低能N^(+)注入诱导大肠杆菌的16S rRNA遗传进化
3
作者 唐朝 王婷 +2 位作者 王雪瑞 陈明晖 蔡长龙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了探究低能N^(+)注入对大肠杆菌16S rRNA遗传进化与耐药表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筛选耐药大肠杆菌,通过基因组de novo测序获得其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K-B法检测诱变菌株的耐药特征。结果共诱变获得了25株耐药菌株,其... 为了探究低能N^(+)注入对大肠杆菌16S rRNA遗传进化与耐药表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筛选耐药大肠杆菌,通过基因组de novo测序获得其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K-B法检测诱变菌株的耐药特征。结果共诱变获得了25株耐药菌株,其中5株诱变菌16S rRNA基因分别出现片段缺失,点突变(A257C),GC%含量增高,二级结构变异,并获得多药耐药特性。结果提示:低能N^(+)注入可以驱动大肠杆菌16S rRNA基因的随机突变和进化,进而调节耐药基因从头合成或变异,使大肠杆菌耐药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大肠杆菌 16S rRnA 耐药性
下载PDF
低能N^(+)注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与16S rRNA遗传进化研究
4
作者 唐朝 王婷 +2 位作者 王雪瑞 陈明晖 蔡长龙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70-477,共8页
为了研究低能N^(+)注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进化的影响,通过低能N^(+)注入诱变获得耐药突变株,利用基因组De novo测序分析其16S rRNA基因的突变与耐药性变化,探索低能N^(+)注入驱动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遗传进化与耐药进化的机制... 为了研究低能N^(+)注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进化的影响,通过低能N^(+)注入诱变获得耐药突变株,利用基因组De novo测序分析其16S rRNA基因的突变与耐药性变化,探索低能N^(+)注入驱动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遗传进化与耐药进化的机制。结果共获得158株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1株诱变耐药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别出现片段缺失,GC%从51.23%改变为50.91%~53.12%,V 1,V 2,V 3和V 6区发生多个点突变,并出现对诺氟沙星、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的不同耐药特征。研究证明低能N^(+)注入可以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的随机突变及其耐药进化,为分析低能N^(+)离子注入加速16S rRNA变异和耐药基因从头起源提供新的遗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金黄色葡萄球菌 16S rRnA 基因突变 耐药性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离子束重组沙漠寡营养细菌的16S rRNA基因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包珊珊 毛培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7-280,共4页
为了进一步理解低能N+注入在沙漠寡营养细菌(DOB)系统发育与进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DOB基因组De novo测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株离子束重组菌株DOB073、DOB113和DOB981的16S r RNA基因的突变与进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株离... 为了进一步理解低能N+注入在沙漠寡营养细菌(DOB)系统发育与进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DOB基因组De novo测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株离子束重组菌株DOB073、DOB113和DOB981的16S r RNA基因的突变与进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株离子束重组DOB的16S r RNA基因拷贝数均比原始菌株增加了5个,并分别在C1区、V1区、V2区、V4区、V6区、V7区和V9区发生了碱基突变。进化分析显示DOB981的进化速度快于DOB073和DOB113。16S r RNA的保守二级结构预测表明,9个保守二级结构所处碱基位置分别为:80~120、120~240、240~360、360~480、400~520、640~760、760~880、800~920和1 420~1 540。本研究为低能离子注入介导的原核微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沙漠寡营养细菌(DOB) 基因组 16S RRnA 进化
原文传递
低能N^+注入介导的沙漠寡营养细菌基因组SNP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黎 毛培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25-3429,共5页
为了深入认识低能N^+注入对细菌基因组的进化与突变的作用,本研究在低能N^+注入介导外源基因转化沙漠寡营养细菌DOB150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株重组突变的DOB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共发现192 357个SNP位点。其中... 为了深入认识低能N^+注入对细菌基因组的进化与突变的作用,本研究在低能N^+注入介导外源基因转化沙漠寡营养细菌DOB150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株重组突变的DOB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共发现192 357个SNP位点。其中重组突变菌株DOB073和DOB113的SNPs类型和数量基本相等,而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SNPs类型丰富且数量大。DOB073和DOB113基因组中SNP数目约为0.005个/kb,DOB981约为37.620个/kb。在3株重组突变菌的基因组的SNPs中,AG转换所占比例均为最高。根据SNPs绘制的DOB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进化速度快于DOB073和DOB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沙漠寡营养细菌 基因组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低能N^(+)注入诱导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婷 张敏 +3 位作者 李天宇 钱卫东 唐朝 蔡长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6,共6页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逐年上升给人畜健康带来威胁.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大肠杆菌,通过测定诱变菌株耐药谱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合16S rRNA序列差异分析,研究低能N^(+)注入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筛选出5株对喹诺酮类耐药...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逐年上升给人畜健康带来威胁.利用低能N^(+)注入诱变大肠杆菌,通过测定诱变菌株耐药谱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合16S rRNA序列差异分析,研究低能N^(+)注入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筛选出5株对喹诺酮类耐药的菌株,其对诺氟沙星的MIC增加了16~32倍,16S rRNA的突变率达到0.8%~3.6%.研究表明低能N^(+)注入可能通过引发16S rRNA基因突变,从而改变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能,这为探索大肠杆菌的耐药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注入 大肠杆菌 喹诺酮类抗生素 耐药性
下载PDF
低能N^+注入介导的沙漠寡营养细菌的nifH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亚 毛培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1-286,共6页
在低能N+注入沙漠寡营养细菌DOB150菌株获得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DOB全基因组De novo数据中获得了nif H基因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2个拷贝nif H基因中分别有39个和5个碱基位点发生了... 在低能N+注入沙漠寡营养细菌DOB150菌株获得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DOB全基因组De novo数据中获得了nif H基因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突变菌株DOB981的2个拷贝nif H基因中分别有39个和5个碱基位点发生了突变。通过分析nifH基因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获得了蛋白质的结构域、功能位点、跨膜区域和卷曲螺旋等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理解低能离子注入介导的功能基因突变提供了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 注入 沙漠寡营养细菌 nIFH基因 突变 蛋白质二级结构
原文传递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选育高产DHA裂壶藻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杰 柳梦 +3 位作者 吕小义 田华 陈涛 何东平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0-45,共6页
为获得高产DHA的优良菌株,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ATCC20888进行诱变选育。以平板、试管培养、显微观察为初筛指标;以生物量、油脂产量、含油率、DHA产量为综合复筛指标。最终选育出一株高产突变株,... 为获得高产DHA的优良菌株,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ATCC20888进行诱变选育。以平板、试管培养、显微观察为初筛指标;以生物量、油脂产量、含油率、DHA产量为综合复筛指标。最终选育出一株高产突变株,命名为15k-160s-2-3,菌株生物量为47.66 g/L,油脂产量为14.42 g/L,DHA产量为5.48 g/L,相比于出发菌株DHA产量提高了近35%,经连续10代发酵培养,其遗传性能稳定,藻油脂肪酸组成简单,利于提纯,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壶藻 DHA ^低能n^+注入 诱变选育
原文传递
低能N^+注入对小麦反转录转座子WIS2-1A表达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赵慧茹 谷运红 +2 位作者 押辉远 焦浈 秦广雍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1-765,共5页
本实验采用不同剂量低能N^+注入小麦种子,研究种胚在萌动的不同阶段反转录转座子WIS2-1A的表达活动,分析低能N^+注入对WIS2-1A表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显示种子培养初始的60 h内,室温对照组、真空对照组、0.5×10^(17) N^+/c... 本实验采用不同剂量低能N^+注入小麦种子,研究种胚在萌动的不同阶段反转录转座子WIS2-1A的表达活动,分析低能N^+注入对WIS2-1A表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显示种子培养初始的60 h内,室温对照组、真空对照组、0.5×10^(17) N^+/cm^2注入组和1.0×10^(17) N^+/cm^2注入组的种胚中,反转录转座子WIS2-1A始终维持低水平的表达,且随着种子培养时间延长,表达活性显著下降。经过0.5×10^(17)N^+/cm^2处理的小麦,在培养30 h时,种胚内WIS2-1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达到对照的138倍。该发现表明反转录转座子WIS2-1A可能在低能离子束对当代小麦的诱变效应中起一定作用。掌握WIS2-1A对不同剂量低能N^+注入的敏感性和它的表达活动规律,能够为低能离子注入生物有机体产生诱变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2-1A 小麦 反转录转座子 ^低能n^+注入 表达活性
下载PDF
低能N^+辐照拟南芥诱导基因组DNA碱基变异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常凤启 刘选明 +4 位作者 李银心 贾庚祥 马晶晶 刘公社 朱至清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拟南芥后获得的稳定突变体T80Ⅱ作为实验材料,对突变体植株进行了RAPD标记,并将T80Ⅱ和对照部分RAPD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可分辨的总计397个RAPD条带中,T80Ⅱ株系中有52个条带表现出差异... 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拟南芥后获得的稳定突变体T80Ⅱ作为实验材料,对突变体植株进行了RAPD标记,并将T80Ⅱ和对照部分RAPD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可分辨的总计397个RAPD条带中,T80Ⅱ株系中有52个条带表现出差异,包括条带的缺失和增加,条带变异率为13.1%;克隆的T80Ⅱ序列中,平均每16.8个碱基出现1个碱基变异位点,表现出较高频率的碱基突变。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等。在检测到的275个碱基突变中,主要是单碱基置换(97.09%),碱基缺失或者插入的比例较小(2.91%)。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66.55%)高于颠换的频率(30.55%)。此外,构成DNA的4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发变异,而且每一种碱基都可以被其他3种碱基所替换,但是胸腺嘧啶(T)的辐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3种碱基。通过分析突变碱基周边序列,对低能N^+离子注入拟南芥突变体引发的碱基突变热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束注入 拟南芥 基因组DnA 碱基变异 序列分析 诱变效应
原文传递
低能N^+离子注入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变异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怀渝 宋云 +2 位作者 畅志坚 张晓军 任正隆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0,共6页
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剂量低能(25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的M3代种子储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高... 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剂量低能(25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的M3代种子储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高剂量(10.8×1016N+cm2)N+注入的诱变频率高于中剂量(7.2×1016N+cm2),其亚基总变异频率分别是13.7%和4.2%。不同位点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以Glu1D最敏感,变异频率由大至小分别是Glu1D>Glu1B>Glu1A。低能N+离子束注入诱导的醇溶蛋白变异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有相似的规律。醇溶蛋白遗传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ω醇溶蛋白最敏感,能产生较多的变异,其次是γ和β醇溶蛋白,最不敏感的是α醇溶蛋白。在M3代植株群体中筛选到一些农艺性状较稳定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n^+离子束注入 醇溶蛋白 谷蛋白 ^低能n^+离子注入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变异频率 小麦种子 诱导 SDS-PAGE
下载PDF
低能N^+注入诱导拟南芥变异及突变体特异表达cDNA克隆 被引量:9
13
作者 常凤启 李银心 +2 位作者 刘选明 刘公社 朱至清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2,共4页
低能N^+离子注入拟南芥引起处理当代(M_0)种子的萌发率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增大。较高剂量离子处理的M_2代植株中出现了较明显的表型变异,包括黄化、半致死、形态变异以及开花结实性状的改变等。对M_2代植株进行随机引物... 低能N^+离子注入拟南芥引起处理当代(M_0)种子的萌发率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增大。较高剂量离子处理的M_2代植株中出现了较明显的表型变异,包括黄化、半致死、形态变异以及开花结实性状的改变等。对M_2代植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的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处理的拟南芥中有RAPD条带的缺失或增加,且变化频率与离子注入的剂量相关,而对照未发现有明显变化。80次剂量处理的M_1代植株中有一株特别矮小,为典型的矮化变异体,以它的一个稳定的M_6代矮化突变体T80Ⅱ为材料,用PCR增效的减法杂交技术,构建减法文库,克隆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1个712bP的片段与GRF基因有部分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注入 拟南芥 表型变异 突变体 cDnA 减法文库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诱变效应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甄卫军 李茜 +3 位作者 张石峰 曾宪贤 高林 李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8-432,共5页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技术,以D1 1 0 和D1 1 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 2 1 和B32 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 5.48%和 2 5 %....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技术,以D1 1 0 和D1 1 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 2 1 和B32 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 5.48%和 2 5 %.其一级种子生长曲线比原出发菌有明显变化,高产菌株发酵对数期平均提前 2~ 3h.从发酵曲线显示出高产菌株的代谢活力增强,倍增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注入 谷氨酸 诱变选育 发酵生产 味精 发酵周期
下载PDF
Evidence for Base Substitutions and Repair of DNA Mismatch Damage Induced by Low Energy N^+ Ion Beam Implantation in E. coli
15
作者 谢传晓 Guo +6 位作者 Jinhua Yao Jianmin Wu Lijun Yu Zenglia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Ever since the low energy N + ion beam has been accepted, the mutation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re attributable mainly to avoidance of DNA damages repair. Evidences based on in vivo proof results are limited. Using the... Ever since the low energy N + ion beam has been accepted, the mutation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re attributable mainly to avoidance of DNA damages repair. Evidences based on in vivo proof results are limited. Using the E.coli wild type and mutator strains, the mutant frequencies suggest that base substitutions in rpoB gene are induced by the N + implantation. A highly conserved region is selected to get the direct evidence for base substitutions by sequence of the high fidelity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in mutants. Most of the mutants (90.9%, 40/44) have at least one base substitution in the amplification region. The evidences for CG to TA (55%, 22/40), AT to GC (20%, 8/40) and TA to CG (5%, 2/40) transitions are identified. The transversions are AT to TA (15%, 6/40) and GC to CG (5%, 2/40). It is suggested that DNA cytosine methylase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smatch repair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N + implantation by analysis of the mutant frequencies of mutator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energy n + ion beam base substitutions mismatch repair mutator strai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