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化”刍议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友冰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5,共8页
“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族同华夏文化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上层人物,其表现往往是非暴力的,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 “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族同华夏文化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上层人物,其表现往往是非暴力的,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化”是个开放性体系,既有低位文化向高位文化的靠拢,也有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族文化的融汇和吸收。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的汉化,历来有一些误断。有人以为“汉化”是汉族统治者用一种强制的手段“同化”少数族,从而扼杀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抗。国外有些人更错以为“汉化”是灭绝少数民族文化,是汉民族种类至上,强力推行本民族文化的结果。如果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拂去岁月的尘封,对中国历代王朝,尤其是北魏、前秦、辽、金、元、清等少数族建立的王朝中所发生的汉化现象进行一些解索和界定,就会发现所谓“汉化”,主要是中华各少数族主动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使之融入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正是这种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的“文化”才形成了一元主体、多元格局并为各族所认同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中国不会“解体”,中华各民族间有着牢固凝聚力的原因所在。本文试从“汉化”的倡导者,“汉化”的内容和方式,推行的过程和结局等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化” 华夏文化 儒家文化 阿保机 低位文化 高位文化 民族文化 鲜卑族 汉民族 汉族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大融合──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心理探析之三
2
作者 刘汉东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5-39,共5页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素质 民族融合 高位文化 魏晋南北朝 低位文化 共识 聚合 汉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