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瘘的防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建都 王泰岳 陈剑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104例该类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8%(5/104),均经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是可以预防的,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104例该类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8%(5/104),均经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是可以预防的,治疗的关键是充分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 吻合口瘘
下载PDF
分次闭合远端肠管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淼 任武 +2 位作者 李智 高阳 万相斌 《中国实用医刊》 2015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分次游离闭合肿瘤远端肠管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提高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率,降低手术难度。方法回顾性分析72倒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游离直肠右侧壁及右后侧壁闭合切断部分右侧肠... 目的探讨分次游离闭合肿瘤远端肠管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提高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率,降低手术难度。方法回顾性分析72倒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游离直肠右侧壁及右后侧壁闭合切断部分右侧肠管,完全游离直肠左侧壁及左后侧壁闭合切断部分左侧肠管(A组)和完全游离后闭合肿瘤下缘远端肠管(B组)的方法完成腹腔镜保肛手术。结果A、B两组观察指标比较,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下缘距切缘距离、淋巴结检出数、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吻合口狭窄及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次闭合远端肠管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中的手术难度,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中转开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 低位
原文传递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32例分析
3
作者 马骖 梅天明 +3 位作者 钱金权 单宏杰 包召玉 倪进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保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术中放置引流支架管对吻合口漏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中低位直肠癌32例行低位前切除术保肛,采用单吻合技术借助辅助手段,吻合保肛成功。吻合后经肛放置大口...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保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术中放置引流支架管对吻合口漏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中低位直肠癌32例行低位前切除术保肛,采用单吻合技术借助辅助手段,吻合保肛成功。吻合后经肛放置大口径肛管经吻合口向上插入至吻合口上方10~20 cm处肠管,起到支架及引流目的。结果:该组32例均顺利完成吻合。术中2例发现吻合口缺损,给予即刻修补。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扩肛后痊愈。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恢复正常。随访3~44个月局部复发2例,后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论:中低位直肠癌采用单吻合技术借助辅助手段可完成吻合,方法简单。术后肠腔内放置大口径支架引流管对吻合口漏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 手术
下载PDF
MSCT对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晓丹 王文红 +3 位作者 李鹏 赵效新 孟祥鹿 江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1-2013年天津市人民医院1145例直肠癌开放术中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1-2013年天津市人民医院1145例直肠癌开放术中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表现,其中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24例,低位前切除术(Dixon)18例,哈特曼术(Hartmann)8例。10例非手术治疗缓解,40例行手术治疗。采用x^2检验分析3种术式造成的肠梗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在Miles及Hartmann术后为肠粘连,在Dixon术后为吻合口狭窄。内疝及吻合口狭窄所致的肠梗阻在3种术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82、20.486,均P〈0.05)。结论利用MSCT检查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病因及梗阻部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肠梗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会阴联合除术 低位 哈特曼术
原文传递
改良冲洗法在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任磊 刘春凤 周业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冲洗法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38例Dixon手术中39例吻合口瘘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冲洗方法不同将吻合口瘘患者分为传统冲洗组(23例)和改良冲洗组(16... 目的:探讨改良冲洗法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38例Dixon手术中39例吻合口瘘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冲洗方法不同将吻合口瘘患者分为传统冲洗组(23例)和改良冲洗组(16例),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8.9%(39/438),39例吻合口瘘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改良组患者引流管开口周围皮肤清洁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引流管拔出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改良冲洗法相对于传统法更适用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患者或家属均可操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 吻合口瘘
下载PDF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文伟 《现代临床医学》 2013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对22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预防性应用末端回肠造瘘,并与同期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比较,观察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 目的:观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对22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预防性应用末端回肠造瘘,并与同期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比较,观察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10例(17.86%)。2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 吻合口瘘 末端回肠造瘘术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LARS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珂 张波 +2 位作者 杨莹 贾国战 乔庆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12期1449-1452,共4页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分析患者术后LARS发生率,并...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分析患者术后LARS发生率,并据此分成LARS组、无LARS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危险因素的个数绘制ROC曲线模型,评估其对LARS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发生LARS 39例(35. 45%),未发生LARS 71例(64. 55%)。LARS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吻合口瘘占比分别为48. 72%、79. 49%、46. 15%,显著高于无LARS组的28. 17%、57. 75%、8. 45%(P均<0. 05)。LARS组结肠成形术占比为20. 51%,显著低于无LARS组的43. 66%(P <0. 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提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瘘是患者术后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而结肠成形术是预防LARS的保护性因素(P <0. 05)。危险因素的个数为2或2以上,应充分考虑LARS的可能。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LARS发生率较高,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瘘,而结肠成形术能降低LARS风险,该模型对LARS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综合征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诸建华 张晓琴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等级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采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等级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采用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的LARS量表评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LARS量表各条目评分术后6个月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核心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坐浴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直肠癌LARS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坐浴 盆底肌训练 直肠癌 低位综合征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对低位前切综合征的影响
9
作者 苌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49-0152,共4页
研究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对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低位前切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研究在40例本院收治的病例样本中进行,收录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所选病例样本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 研究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对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低位前切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研究在40例本院收治的病例样本中进行,收录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所选病例样本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样本划分为两组:A、B两组,均为20例。A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B组研究对象在A组基础上加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两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 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排便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B组上升幅度与A组相比,更大;护理后,B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与A组相比,更优,B组低位前切综合征发生率与A组相比,更低,B组肛门功能优良率及总满意率与A组相比,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保肛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有利于恢复肠道功能、提高排便能力、肛门功能、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低位前切综合征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低位保肛 盆底肌功能 低位综合征 锻炼
下载PDF
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
10
作者 王小英 王佳明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2期2099-210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直肠癌术后低位前...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疗效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1 00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训练能够减少病人术后排便次数[MD=-3.50,95%CI(-4.05,-2.95),P<0.000 01]及降低LARS发生率[OR=0.34,95%CI(0.18,0.64),P=0.000 9],提高病人术后肛管静息压[MD=8.28,95%CI(4.28,12.29),P<0.000 1]、术后最大收缩压[MD=20.20,95%CI(8.09,32.30),P=0.001]和最大耐受容量[MD=19.25,95%CI(7.91,30.60),P=0.000 9],降低术后Wexner评分[MD=-3.38,95%CI(-5.41,-1.35),P=0.001]和徐氏排便评分[MD=1.97,95%CI(1.51,2.43),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生物反馈训练能降低病人排便次数,降低LARS发生率,能改善病人术后肛肠动力学客观指标及术后主观感受评分,对治疗低位前切综合征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训练 直肠癌 低位综合征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术中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低位前切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宝新 吴刚 闫文锋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392-395,共4页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IMA)实施低位结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效果。选取实施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2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IMA结扎部位分为低位结扎组112例、高位结扎组142例,对比两...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IMA)实施低位结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效果。选取实施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2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IMA结扎部位分为低位结扎组112例、高位结扎组14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病理学相关指标,并对比两组LARS发生程度。低位结扎组与高位结扎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清除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均高于高位结扎组(P<0.05);低位结扎组与高位结扎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排尿功能障碍、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LARS发生程度与高位结扎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3个月SDS、SAS评分低于高位结扎组(P<0.05)。总体上看,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低位结扎IMA较高位结扎有利于清除淋巴结,降低LARS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 低位结扎 低位综合征
下载PDF
中下段直肠癌行低位前切术保肛治疗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以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中下段部直肠癌行低位前切术(AR)进行保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2004年手术的20例直肠癌的病人,病变部位均位于中下段直肠,距肛缘的距离在10cm以内。均一期行低位前切术,利用吻合器技术行保肛治疗。结果本组20例病人均一... 目的探讨中下段部直肠癌行低位前切术(AR)进行保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2004年手术的20例直肠癌的病人,病变部位均位于中下段直肠,距肛缘的距离在10cm以内。均一期行低位前切术,利用吻合器技术行保肛治疗。结果本组20例病人均一期保肛成功,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术后常规行化疗。随访3~5年,5年生存率为65.0%,3年生存率为75.0%(2例并发肝转移死亡)。结论中下段直肠癌行低位前切术保肛,预后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基层医院,尤其是普通患者,经济压力大的,值得推广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段直肠癌 低位 保肛
下载PDF
St.Mark’s深部盆腔组合拉钩在Dixon保肛术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钢 王军 王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1998年第4期303-304,共2页
通过使用深部盆腔拉钩对31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Dixon保肛术的应用,认为此种组合拉钩是经腹直肠切除术和Dixon保肛术的必备工具。使用国产吻合器配合使用此钩能满意的完成低位Dixon保肛手术。文中对使用此种拉钩过程中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深部盆腔拉钩 直肠癌 直肠低位 手术器械
全文增补中
用低位前切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周锦仪 蒋红妹 +1 位作者 蒋立新 胡星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年第8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用低位前切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我们对治疗组患者进行低位... 目的:探讨用低位前切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我们对治疗组患者进行低位前切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根治率、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和住院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的根治率为98%,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为6%。对照组患者手术的根治率为96%,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为8%。治疗组患者手术的根治率和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2±3.4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1.6±3.8天。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低位前切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率高,见效快,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可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此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 低位直肠癌 腹会阴联合除术 根治率 住院时间
下载PDF
改良自制双套管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菲菲 杜月娥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21期2001-2002,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的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对5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冲洗引流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8例,... 目的探讨自制的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对5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冲洗引流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8例,其中7例通过腹腔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冲洗吸引后治愈,1例保守治疗无效行回肠造瘘术。结论自制双套管持续低负压冲洗可应用于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自制双套管 直肠癌低位 吻合口瘘 护理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姜先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术后出现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行保肛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LARS分为LARS组1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术后出现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行保肛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LARS分为LARS组106例和非LARS组315例、分析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放宁、术后恢复时间、坐骨棘间径是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放疗.术后恢复时间、坐骨棘间径是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放疗.术后恢复时间.坐骨棘间径与术后LARS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或采取其他术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手术治疗 保肛除术 并发症 低位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十二指肠瘘1例报告
17
作者 张敏 颉玙 +1 位作者 张金梅 雷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十二指肠瘘病因较多,最常见于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但发生于直肠癌根治术后较为罕见。2020年6月我科收治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0岁,2020年3月25日因腹痛伴便血就诊,门诊行结肠镜... 十二指肠瘘病因较多,最常见于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但发生于直肠癌根治术后较为罕见。2020年6月我科收治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0岁,2020年3月25日因腹痛伴便血就诊,门诊行结肠镜检查,活检示(直肠)中分化腺癌,增强MRI示(图1):距肛门直肠角上缘约52 mm处可见长约51 mm肠管壁不规则增厚,并可见大小约48 mm×59 mm环直肠壁生长肿块影,直肠系膜及腹膜反折处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瘘 直肠肿瘤 直肠低位 腹腔镜手术 休克 失血性
下载PDF
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分型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志闯 万相斌 +5 位作者 杜记涛 赵卫杰 陈广龙 赵智力 曹建 李智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分型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手术方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形态,统计Ⅰ型、Ⅱ型和Ⅲ型乙状结肠长度、系膜长度、系膜边缘血管弓距肠壁的距离、系膜根部距... 目的探讨不同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分型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术手术方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形态,统计Ⅰ型、Ⅱ型和Ⅲ型乙状结肠长度、系膜长度、系膜边缘血管弓距肠壁的距离、系膜根部距边缘血管弓的距离及系膜附着点距离,同时统计离断系膜根部血管后系膜边缘血管弓的血供及术后吻合口瘘的情况。结果乙状结肠肠管长度Ⅰ型为(47.8±4.5)cm,Ⅱ型为(34.6±2.1)cm,Ⅲ型为(30.4±3.7)cm;系膜长度Ⅰ型为(13.8±2.1)cm,Ⅱ型为(8.9±1.3)cm,Ⅲ型为(11.2±1.5)cm;系膜根部距边缘血管弓的距离Ⅰ型为(11.8±2.0)cm,Ⅱ型为(7.2±1.8)cm,Ⅲ型为(9.4±1.1)cm。Ⅰ型、Ⅱ型和Ⅲ型之间乙状结肠长度、系膜长度、系膜根部距边缘血管弓的距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离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血管后,Ⅰ型边缘血管弓血供最好,Ⅱ、Ⅲ型血供较差,Ⅰ型未出现吻合口瘘,Ⅱ型、Ⅲ型各3例吻合口瘘发生。结论注意乙状结肠系膜粘连分型可提高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乙状结肠系膜 解剖变异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