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0~2005年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6
1
作者 刘波 冯锦明 +1 位作者 马柱国 魏荣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26,共13页
采用新疆地区最完善的9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新疆地区1960~2005年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气温日较差等)演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几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资料... 采用新疆地区最完善的9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新疆地区1960~2005年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气温日较差等)演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几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日照、总云量、低云量、蒸发皿蒸发和太阳总辐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近50年来新疆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点。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的结果包括:1)新疆区域年降水在1987年发生转折性变化,而冬季降水在1986年就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是4个季节中最早的。新疆区域降水与比湿和低云量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低云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2)气温显著升高的同时,气温日较差是明显下降的。气温的升高可能是空气中水汽增多的结果,但也可能是气温长期自然振荡过程中的一个上升阶段。3)日照时数在总云量减小的前提下减少,这可能是降水和低云量增多导致的结果。4)蒸发皿蒸发的减小可能是风速、气温日较差、降水以及云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站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下降也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降水 气温 蒸发皿蒸发 云量
下载PDF
鲁西北52年日照变化特征及原因 被引量:56
2
作者 石慧兰 王新堂 +2 位作者 邵志勇 陈成国 刘春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7,共5页
通过分析德州市1954—2005年日照、云量、霾、雾、沙尘等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结果表明,德州市日照时数平均10年减少10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10年降低2.4%。总云量平均10年减少0.03成。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呈明显减少... 通过分析德州市1954—2005年日照、云量、霾、雾、沙尘等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结果表明,德州市日照时数平均10年减少10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10年降低2.4%。总云量平均10年减少0.03成。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低云量和霾、轻雾、雾日数呈增加趋势,尤其是自1990年代中后期明显增加,与德州市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相对应,说明鲁西北日照减少主要是由于低云量增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排放污染物急剧增长导致的大气气溶胶增多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云量 气溶胶
下载PDF
中国区域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变化 被引量:39
3
作者 徐兴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据1960—2009年606个气象台站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总云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相对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云覆盖年变化平稳阶段,1980 2009年全国平均总云量下降了0.6%,但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少部分地区总云量一直变化比较... 据1960—2009年606个气象台站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总云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相对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云覆盖年变化平稳阶段,1980 2009年全国平均总云量下降了0.6%,但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少部分地区总云量一直变化比较平稳。低云变化空间不均性差异较大,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区域50年间低云持续减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平均每10年年平均下降幅度达4.0%;长江以南、东北东部和新疆西部至青藏高原北部区域低云却增加了,平均每10年增加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量 正交分解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4
作者 彭云峰 王琼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3期350-355,共6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福建省64个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福建省的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速为71.7h/10a,闽南地区减速最...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福建省64个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福建省的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速为71.7h/10a,闽南地区减速最大。四季日照时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速为13.8~26.5h/10a,以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最近30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更大,春、秋季则呈增加趋势。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70年代四季日照充足,均为正距平;80年代夏季偏多,其它三季为负距平;90年代春季正常,其它季节偏少。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1971年,但从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年、季日照时数减少与低云量增加关系密切,而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还与水汽压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倾向率 异常年份 云量
下载PDF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琪 李跃清 +1 位作者 陈权亮 任景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云量 云量 小波分析 SVD分析
下载PDF
1961—2012年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玉英 韦小丽 李宇凡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67-1377,共11页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存在区域差异,为了反映日照时数变化特点,论文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47个站点1961—2012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31个均一站点,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存在区域差异,为了反映日照时数变化特点,论文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47个站点1961—2012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31个均一站点,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2年期间,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每10 a减少53.9 h,1985年前后吉林省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近52 a来,吉林省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西部为显著减少区。低云量的增加是导致吉林省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对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长期变化及冬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云量 气溶胶光学厚度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日照时数和云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赵娜 刘树华 +1 位作者 杜辉 虞海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城区的总云量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但低云量呈增加趋势;郊区的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具体到年代变化,1980年代初以后,城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且1990年代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后,城区总云量变化发生逆转,呈显著增加趋势。对于低云量,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低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而1990年代到2000年代后呈波动增加趋势。对于日照时数,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低云量与日照时数表现出明显负相关特征,这与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日照 云量 云量 城市化
下载PDF
祁连山区低云量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548,共4页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低云量和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附近低云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OF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较好地反映季低云量整体异常结构,即主体一...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低云量和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附近低云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OF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较好地反映季低云量整体异常结构,即主体一致型、东西变化的“+-+”型、南北变化相反型。REOF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代表低云量的3个主要异常敏感区:柴达木盆地区、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区。柴达木盆地:各个季节低云量皆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5年以后云量显著增加。河西走廊区:春、夏季低云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20世纪90年代夏季低云量处于减少时期。祁连山区:春、秋季趋势不显著,但秋季从1991年后显著上升,夏季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云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广东气候带变化 被引量:23
9
作者 黄珍珠 张锦华 +2 位作者 时小军 何健 陈慧华 《热带地理》 2008年第4期302-305,330,共5页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全球地面温度(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ST变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全球地面温度(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ST变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两者相关系数均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2)南亚热带北区、南区和北热带的增温速率高于全球,中亚热带低于全球;其中增温速率最高的是南亚热带南区,比GST增温率高出0.07-0.08℃/10a,中亚热带增温速率比全球低0.01~0.03℃/10a;(3)从季节分布看,各气候带增温速率冬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其中南亚热带南区各个季节的增温速率都为最大;(4)低云量的年变化各气候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亚热带上升最明显;低云量与气温有明显的正相关;(5)日照的年变化各气候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亚热带下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带变化 气温 云量 日照时数 广东省
下载PDF
简析近年日照时数偏少的原因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达鸿 《广东气象》 2001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年日照时数 气象站 韶关 南雄 对照表 始兴 气象网 广东 云量 视程障碍现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23
11
作者 高蓉 陈少勇 董安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0-765,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年际变化 稳定性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阿勒泰地区暖季蒸发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庄晓翠 张林梅 +1 位作者 阿志肯 刘大锋 《干旱气象》 2009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 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 云量 平均风速 日较差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热岛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丁硕毅 乔冠瑾 +2 位作者 郭媛媛 伍雨轩 王宝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城市群热岛效应的合理评估关系到城市化对区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分析对象,并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分析1999—2008年20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利用实测气温标准差方法定量选取郊区代表站,通过城郊对比方法研究热岛的... 城市群热岛效应的合理评估关系到城市化对区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分析对象,并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分析1999—2008年20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利用实测气温标准差方法定量选取郊区代表站,通过城郊对比方法研究热岛的时空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珠三角平均热岛强度为0.71℃,线性增加趋势为0.29℃/(10 a)。热岛强度空间结构呈纬向三极子分布,广州、佛山、东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为高强度带,东西两侧逐渐减弱为两个低强度中心。热岛强度秋强(1.06℃)春弱(0.39℃)的季节变化和夜强(0.91℃)昼弱(0.53℃)的日变化特征明显。影响热岛出现频率的气象因子依次为低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雨量,并表现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及气象和环境风险区划有良好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热岛强度 热岛出现频率 云量 相对湿度 风速 降雨量
下载PDF
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勇 崔彩霞 +1 位作者 贾丽红 何冬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云量在夏季占总云量的比重最大;(2)区域平均总云量在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在各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3)总云量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处在高值期。(4)低云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在20世纪90年代,而冬季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总云量未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5)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和同期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春季低云量和夏季降水,相关系数可达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量 降水 天山区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51-2009年中国低云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引鸽 王宁练 +2 位作者 武小波 郭忠明 贺建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8-1616,共9页
利用中国360个地面站月低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GIS插值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中国低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要素与低云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加低云量减少,低云量最多区域位于云贵川地区,北方干旱地... 利用中国360个地面站月低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GIS插值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中国低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要素与低云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加低云量减少,低云量最多区域位于云贵川地区,北方干旱地区云量最少。中国年平均低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0.3%·(10a)-1。低云量的年代际、季节和区域性变化差异较大。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东北区、青藏高原区以及西南区年平均低云量变化率分别为-0.18,-1.5,-0.19,0.25,-1.20和-0.37%·(10a)-1。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和温度之间呈负相关,低云量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周期,但不同区域低云量变化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这些研究为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960~2005年西北地区低云量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亚敏 冯起 李宗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0,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177个站点1960-2005年逐日的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交叉小波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近46 a来西北地区低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46a来西北地区低云量呈较显著上升趋势,1997年之后上升显著。... 基于西北地区177个站点1960-2005年逐日的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交叉小波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近46 a来西北地区低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46a来西北地区低云量呈较显著上升趋势,1997年之后上升显著。低云量空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低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等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昼夜温差、日照时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低云量存在2-4a、准6a、准11a的周期变化,与宇宙射线在1982-1993年存在5-8a的共振周期,与NOI指数存在2-4a、准5a、准11a的共振周期,和太阳黑子的共振周期为9-1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西北地区 交叉小波分析
下载PDF
1961-2010年海南岛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小敏 陈汇林 邹海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6,共6页
对1961-2010年海南岛的年日照时数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并对年日照时数、月份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气候变化倾向率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显著,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2)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77年)... 对1961-2010年海南岛的年日照时数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并对年日照时数、月份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气候变化倾向率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显著,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2)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77年)与谷值点(2008年)相差573.7h。近50年来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倾向率为每10a减少50.9h,月份和季节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匀,且总体都处于下降趋势。年际日照时数时空变化来看,海南岛2/3以上市县呈现下降趋势。年、季和月日照时数减少与该地区低云量增加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倾向率 云量 海南岛
下载PDF
近45年广西云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覃卫坚 容军 何慧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0-525,共6页
利用近45年广西6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使用EOF分析方法对广西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云量变化以全区一致性为主要特征;第二特征总云量以山区和丘陵平原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而低云量则以山脉为界,山的东部和西部呈反位相的变化关系... 利用近45年广西6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使用EOF分析方法对广西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云量变化以全区一致性为主要特征;第二特征总云量以山区和丘陵平原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而低云量则以山脉为界,山的东部和西部呈反位相的变化关系。广西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变化呈逐渐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显著;低云量变化特征为除百色、河池西南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地区均呈增加趋势,而且趋势显著。总云量与气温成反相关,其中山区和沿海地区相关显著;低云量和气温除了广西中部与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为正相关外,其他地区为反相关。云量与降水的正相关东部较西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量 EOF分析 气候趋势系数 蒙特卡罗检验
下载PDF
祁连山低云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1 位作者 陈添宇 安华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区年平均低云量减少1%—6%,其中祁连山东南部减少最多达22%,而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增加10%—40%。低云量对气温响应较好的区域秋、冬季是柴达木盆地,春季是祁连山区,夏季是河西走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云量 气候响应
下载PDF
2016年冬季江苏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沈阳 沈安云 +2 位作者 苏航 熊世为 严文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基于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江苏省一次全省范围的强浓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通量资料对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能见度、风场、温度、湿度、探空数据及感热通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 基于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江苏省一次全省范围的强浓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通量资料对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能见度、风场、温度、湿度、探空数据及感热通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月11日白天江苏地区的降水为强雾天气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逆温层的建立和合适的近地面风速及垂直风切变均有利于雾天气的形成;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先于雾天气的发生,对雾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将相对湿度≥95.0%作为冬季雾形成的阈值。此次雾天气持续过程中江苏地区部分气象站的温度在夜间小幅上升,可能与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有关;地气温差负值和地面感热通量负值均表明夜间地面对空气的冷却作用。从雾的成因来说,夜间晴空辐射降温是江苏地区此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而由于平流作用形成的逆温层和逆湿层是雾提前加强与维持的有利因素。对江苏省大部地区而言,此次强浓雾天气过程应为辐射雾;从雾预报的角度考虑,需密切关注逆温层是否建立并维持,当白天有降水时,还需注意夜间低云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层 近地面风场 垂直风切变 云量 感热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