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元古代的三次伸展事件 被引量:55
1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李大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本文根据作者在山西、河北一带获得的三组元古代年龄数据,即基性岩墙群1.885Ga的Rb-Sr等时线年龄;太古代地层大面积钾质交代的^(40)Ar-^(39)Ar坪年龄1.262Ga和^(40)Ar-^(39)Ar等时线年龄1.274Ga;以及基性岩墙群0.731~0.601Ga的K-Ar稀... 本文根据作者在山西、河北一带获得的三组元古代年龄数据,即基性岩墙群1.885Ga的Rb-Sr等时线年龄;太古代地层大面积钾质交代的^(40)Ar-^(39)Ar坪年龄1.262Ga和^(40)Ar-^(39)Ar等时线年龄1.274Ga;以及基性岩墙群0.731~0.601Ga的K-Ar稀释法年龄。结合前人研究资料,作者认为华北克拉通存在1.8~1.7Ga,1.3~1.1Ga,和0.8~0.7Ga三次伸展事件,它们之间相隔0.5Ga。最后一次伸展事件可以延续到晚元古代末。文章最后提出了华北克拉通这三次事件与全球超大陆裂解事件是否响应和如何响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元古代 伸展事件 基性岩墙群 钾质交代 超大陆裂解 氩同位素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被引量:30
2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1 位作者 宋传中 王道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96-404,共9页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该断裂带发生了 6次伸展事件 ,在所控制的盆地内相应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断裂带伸展活动的影响和规模由早至晚逐渐扩大。这些伸展活动的迁移现象和脉动式发展与同期的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脉动式伸展活动 伸展事件 断陷盆地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下载PDF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孙立新 任邦方 +2 位作者 王树庆 许新英 张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67-2189,共23页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部,地块前寒武纪岩系由宝音图群和片麻状花岗岩等组成。锡林浩特地块~1.4Ga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发现为古老地块提供了佐证,但其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不清。苏尼特左旗地区中元古代花岗岩主要由片...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部,地块前寒武纪岩系由宝音图群和片麻状花岗岩等组成。锡林浩特地块~1.4Ga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发现为古老地块提供了佐证,但其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不清。苏尼特左旗地区中元古代花岗岩主要由片麻状正长花岗岩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成。4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73~1399Ma,属中元古代中期。片麻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K2O/Na2O比值>1和过铝质等特征,并且稀土总量高、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富集且重稀土亏损,属于A2-型花岗岩。总体具有弱亏损的同位素组成,全岩εNd(t)除一个样品为负值(-0.2)以外,均为较小正值(+0.3~+1.0),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1.88~1.97Ga,锆石εHf(t)值均为正值(+0.8~+11.1),tDM2大多介于1.45~2.17Ga之间,表明主要源于古元古代末期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区域上~1.4Ga钾质花岗岩类的广泛出现表明为一次陆壳伸展作用引发构造岩浆事件,它是对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1.4Ga)A-型花岗岩的发现表明中元古代中期华北克拉通和锡林浩特地块同处于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A型花岗岩 伸展事件 苏尼特左旗
下载PDF
敦密断裂带白垩纪两期重要的变形事件 被引量:9
4
作者 孙晓猛 张旭庆 +4 位作者 何松 王璞珺 郑涵 万阔 李多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4-1128,共15页
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 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1.2Ma,它是敦密断裂带经历伸展事件的冷却年龄,也是东北亚大陆边缘在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Albian期发生强烈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密山市至辽宁省清原县系列大型走滑-逆冲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揭示出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发生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该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断裂带遭受到强烈改造,形成对冲式断裂系统。将研究区走滑-逆冲断裂与山东省郯庐断裂带中段挤压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在晚白垩世末期都发生了强烈的走滑-逆冲事件,它们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密山断裂带 白垩纪 40Ar/39Ar测年 伸展事件 走滑-逆冲事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吉南天桥地区基性岩墙与其围岩TTG片麻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鹏川 董晓杰 +4 位作者 刘正宏 赵庆英 石强 李长海 李天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1-1598,共18页
吉南地区太古宙基底中发育大量早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是陆壳伸展的直接证据。对白山市东部天桥太古宙基底出露区内基性岩墙及其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期伸展事件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天桥地区基性岩墙岩性为... 吉南地区太古宙基底中发育大量早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是陆壳伸展的直接证据。对白山市东部天桥太古宙基底出露区内基性岩墙及其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期伸展事件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天桥地区基性岩墙岩性为斜长角闪岩,侵位于TTG片麻岩中。英云闪长质片麻岩(TN1)中锆石具核-边结构,岩浆核的LA-ICP-MS测年结果为2500±6Ma,指示其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天桥岩墙(TN3)中的锆石内部结构与TN1相同,酸性岩浆核的SHRIMP测年结果为2490±17Ma,与TN1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这些锆石不是基性岩墙原生锆石,而是岩墙侵位过程中在围岩中捕获的锆石,但根据岩墙仅侵位在太古宙基底中且变质程度高于周围古元古界老岭群,将其侵位年龄大致限制在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岩墙具有低SiO_2、Na_2O、K_2O含量,高CaO、MgO含量,A/CNK=0.56~0.59,属于准铝质的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REE低、配分曲线平坦,富集LILE(Rb、Ba和K),亏损HFSE(Th、U、Nb和Ta),具有与原始地幔相同的Nb/Ta、Zr/Hf比值及接近地壳的Nb/U、Ta/U比值,指示其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TTG片麻岩具有中等的SiO_2和MgO含量,高Al_2O_3和Na_2O含量以及低CaO含量,A/CNK=1.00~1.14,属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REE低、具有右倾的REE配分曲线,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LILE(Rb、Ba、K和Sr),强烈亏损HFSE(U、Nb、Ta、Sm和Ti),其岩浆可能来源于变质玄武质岩石和极少量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结合邻区TTG的研究成果,认为其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前人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板块构造体制可能已经启动,结合我们以往研究,认为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可能发生了弧陆碰撞造山运动,天桥岩墙的侵位标志着新太古代末期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吉南地区 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 基性岩墙 锆石U-PB年龄 伸展事件
下载PDF
内蒙古四子王旗小文公乡古元古代基性岩墙锆石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6
作者 李继业 柳长峰 +2 位作者 祝艳 董帅 祝永平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3年第4期477-482,共6页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小文公乡地区侵入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辉长辉绿岩墙样品开展锆石LA-ICP-MS U-Pb定年,共获得3组年龄数据,结合锆石CL图像特征分析认为:第一组位于锆石核部的测点获得207 Pb/206 Pb年龄为1925~1934 Ma,应为捕获...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小文公乡地区侵入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辉长辉绿岩墙样品开展锆石LA-ICP-MS U-Pb定年,共获得3组年龄数据,结合锆石CL图像特征分析认为:第一组位于锆石核部的测点获得207 Pb/206 Pb年龄为1925~1934 Ma,应为捕获锆石,揭示出与华北克拉通北缘基底一致的1930 Ma左右的年龄信息;第二组6个测点位于锆石幔部,207 Pb/206 Pb年龄分布在1798~1865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838 Ma±30 Ma(MSWD=8.0),代表该岩墙的辉绿岩墙侵位年龄,与华北克拉通早期非造山岩浆岩、结晶基底广泛经历的1850~1800 Ma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及裂谷沉积时代相对应,暗示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末已经成为前罗迪尼亚大陆的一部分,此后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于1830Ma左右开始经历伸展作用;第三组年龄为变质年龄,4个测点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281.0 Ma±7.8 Ma(MSWD=6.0),可能是兴蒙造山带碰撞造山事件的响应。本文所揭示的三期热事件,对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的对比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华北克拉通 伸展事件 LA-ICP-MS锆石年龄 四子王旗 内蒙古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被引量:103
7
作者 许志琴 张泽明 +9 位作者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 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 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折返机制 后折返伸展事件
下载PDF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中新元古代聚合、伸展事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鼎武 刘良 +2 位作者 张成立 王居里 任军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区域地质比较研究表明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均具有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 (1 1 0 0~ 80 0Ma)陆块聚合及在新元古代 (80 0±Ma)伸展裂解的地质记录 ,并与全球 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事件相一致 ,但据华北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的... 区域地质比较研究表明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均具有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 (1 1 0 0~ 80 0Ma)陆块聚合及在新元古代 (80 0±Ma)伸展裂解的地质记录 ,并与全球 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事件相一致 ,但据华北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的显著差异性 ,以及显生宙陆块漂移、旋转的构造作用推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华北古陆块 扬子古陆块 新元古代 陆块聚合事件 陆块伸展事件 RODINIA超大陆 中元古代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变形变质作用序列——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事件的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鹤 颜丹平 魏国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474,I0001,I0002,共13页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部变形较弱,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并以一条由超糜棱岩带组成的基底拆离断层为顶界,与上覆地层分隔。基底杂岩经历了蓝片岩相到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的变质作用。②古生界中间韧性流变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的糜棱岩或千糜岩组成,岩层中发育多期构造面理(S1、S2、S3)和典型的固态流变构造,变质程度普遍达中绿片岩相。③中生界沉积盖层,包括碧口地块以北的三叠系关家沟组和小面积出露的侏罗系-白垩系,以脆性破碎带和小型脆性断层构造为主。拆离断层与各套构造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和流变构造-同反映了区域性上盘向SSE剪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证实了碧口地区中生代206~154Ma伸展垮塌事件的存在,从而建立了碧口地块的隆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在中生代造山作用后的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了拆离断层和中地壳韧性流变层,造成了地层缺失和地壳减薄,基底杂岩在造山带的腹陆隆升并露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口地块 松潘-甘孜造山带 构造地层系统 中生代伸展垮塌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