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01
1
作者 郭伟 朱大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深圳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地貌只占26.45%,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沿岸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通常以围海造地补充不足,至2000年,深圳市围海造地面积已达2680hm2,这给海洋环境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西部海岸地区滩槽...  深圳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地貌只占26.45%,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沿岸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通常以围海造地补充不足,至2000年,深圳市围海造地面积已达2680hm2,这给海洋环境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西部海岸地区滩槽演变剧烈,不稳定性加强,给今后西部港区运作环境带来威胁;(2)纳潮量迅速减少,经过20年的围垦,西部伶仃洋海岸地区纳潮量减少20~30%,深圳湾纳潮量减少15.6%,纳潮量的锐减使得潮流流速降低,流向发生变化,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3)沿海水环境污染加重,深圳市西海岸海水普遍达不到3类水标准;(4)海岸生态承载力下降,仅1988-2000年深圳湾沿岸围垦占用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到147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48.8%,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量大幅减少.通过对上述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未来填海工程的指导策略和整治意见,以期做到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海造地 深圳湾 大鹏湾 伶仃洋
下载PDF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50
2
作者 王树功 黎夏 +2 位作者 周永章 刘凯 陈桂珠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收集部分历史资料、三个时相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监测和实地样方调查。根据 2 0 0 4年最新遥感测算 ,大约有 2 0 0hm2 红树林生长在该岛 ,这些红树林是珠江...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收集部分历史资料、三个时相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监测和实地样方调查。根据 2 0 0 4年最新遥感测算 ,大约有 2 0 0hm2 红树林生长在该岛 ,这些红树林是珠江口重要的生态系统 ,但已受到强烈人为干扰。在过去近 2 0年里 ,约 77hm2 的天然红树林被毁掉 ,用于水产养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研究区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 ,尤其是自 1999年实行红树林人工恢复工程以来 ,新引种的红树林 (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得以重建。但是淇澳岛红树林斑块的空间格局和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红树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在综合分析基础上 ,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 ,提出了以构建典型的红树林生态序列和红树林湿地植被多样性为目标的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澳岛 珠江口 对策研究 湿地变化 红树林湿地 调控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恢复 2004年 1999年 植物多样性 植被多样性 历史资料 样方调查 图像监测 人为干扰 水产养殖 恢复工程 无瓣海桑 空间格局 分析基础 生态序列 驱动力 伶仃洋 研究区 遥感
下载PDF
伶仃洋L_2和L_(16)孔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木宏 赵焕庭 +2 位作者 温孝胜 张乔民 宋朝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22,共12页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特征较为吻合,并与相应的沉积相对应,结合 ̄(14)C和 ̄(230)Th/ ̄(232)Th比值法测年数据,从而较好地重塑本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第四纪 有孔虫群 孢粉 化石
下载PDF
伶仃洋三维潮流输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孟国 时钟 秦崇仁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7,共7页
作者使用垂向坐标变换技术,结合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三维潮流输沙的数学模型。为了增加模型的稳定性和减少数值耗散,对悬沙对流扩散方程中的水平对流项采用三阶迎风格式离散。应用本模型对伶仃洋的枯季和洪季的潮流输沙的悬沙场进行了数... 作者使用垂向坐标变换技术,结合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三维潮流输沙的数学模型。为了增加模型的稳定性和减少数值耗散,对悬沙对流扩散方程中的水平对流项采用三阶迎风格式离散。应用本模型对伶仃洋的枯季和洪季的潮流输沙的悬沙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二者吻合较好。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伶仃洋悬沙运动主要集中在西滩,对伶仃航道影响不大;洪季水体含沙浓度高于枯季;水体含沙浓度沿水深存在浓度梯度,且洪季的浓度梯度明显大于枯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数值模拟 三维 伶仃洋
下载PDF
伶仃洋盐度高度层化现象及盐度锋面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包芸 任杰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9-693,共5页
根据1999年7月实测资料,首次发现珠江口伶仃洋出现盐度高度分层的现象。本文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三维斜压模型对该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采用垂向最小0.5m的高分辨率计算模拟盐度高度分层现象。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 根据1999年7月实测资料,首次发现珠江口伶仃洋出现盐度高度分层的现象。本文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三维斜压模型对该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采用垂向最小0.5m的高分辨率计算模拟盐度高度分层现象。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并很好的反映出伶仃洋盐度高度层化现象整体分布,给出了计算模拟的盐度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盐度锋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口沉积物主元素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地化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彭晓彤 周怀阳 +2 位作者 翁焕新 潘建明 陈光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97-702,共6页
根据1999年夏季采集的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法对珠江口沉积物中10种主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与长江口和黄河口相比,珠江口沉积物Al、Fe等元素质量分数高,Ca、P等元素质量分数低,反映了"气候控制效应"、区域地质背景和... 根据1999年夏季采集的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法对珠江口沉积物中10种主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与长江口和黄河口相比,珠江口沉积物Al、Fe等元素质量分数高,Ca、P等元素质量分数低,反映了"气候控制效应"、区域地质背景和河口类型对沉积物主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Al、Fe、Ti、P、Mn和K等主要在伶仃洋西部和最大混浊带附近富集.Si的分布趋势与Al、Fe、Ti等基本相反.Ca、Sr、Na和Mg等在口外近海质量分数高.物质来源的差异、水动力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主元素平面分布方式的主要原因.与重金属相比,大部分主元素在珠江口的垂直分布形式较简单.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均显示出Si、Al、Fe、Ti、P、Mn、K的陆源特征和Na、Mg、Ca、Sr的海源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站位可分为4类,这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反映了珠江口不同区域沉积环境和主元素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物 主元素 因子分析 伶仃洋 X射线荧光法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
下载PDF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胡德礼 杨清书 +2 位作者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6,共8页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网河 水沙变化 伶仃洋 ECOMSED模型
下载PDF
珠江河网与河口一、二维水沙嵌套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蔚 严以新 +1 位作者 郑金海 诸裕良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7,共7页
利用三级联合解法和“节点含沙量控制法”,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伶仃洋平面二维水沙模型采用了正交曲线坐标下DSI和ADI法。通过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4个交接面的水位、流量和输沙量等物理量的相互传递,... 利用三级联合解法和“节点含沙量控制法”,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伶仃洋平面二维水沙模型采用了正交曲线坐标下DSI和ADI法。通过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4个交接面的水位、流量和输沙量等物理量的相互传递,在每一迭代步内进行河网一维与伶仃洋二维水沙模型的嵌套计算。利用2001年2月枯季和2003年7月洪季实测的水文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无论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交接断面以及伶仃洋区均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模拟珠江三角洲河网和伶仃洋的水沙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套数学模型 珠江三角洲 伶仃洋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锋的类别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应秩甫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2期25-32,共8页
根据近年在珠江口伶仃洋的观测资料,对比国外有关河口锋的定义,归纳了伶仃洋内几种锋的现象,计有潮侵锋、岬角锋及湖水退急时的浅滩锋等。解释了锋生的原因与潮汐进退,特别与随潮入侵的咸水关系。文中也探讨了这些锋对沉积环境的影... 根据近年在珠江口伶仃洋的观测资料,对比国外有关河口锋的定义,归纳了伶仃洋内几种锋的现象,计有潮侵锋、岬角锋及湖水退急时的浅滩锋等。解释了锋生的原因与潮汐进退,特别与随潮入侵的咸水关系。文中也探讨了这些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认为它是陆架水入侵河口地区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积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河口锋 沉积动力 沉积 影响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航道整治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曹祖德 蔡嘉熙 《水道港口》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在伶仃洋开展大规模现场勘测工作,在室内进行了大量物理模型、数值模拟和水槽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伶仃洋西部的伶仃水道是广州港出海航道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伶仃洋 航道整治 现场勘测 航道淤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季伶仃洋COD、DO的垂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卫强 李适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6,共5页
1999年夏季对珠江口伶仃洋的COD、DO、盐度、温度等项目进行大规模的调研 ,结果表明 :在伶仃洋咸淡水交界海域 ,COD、DO垂向层化现象明显 ,根据其层次结构可分为上中高下低型、上高中下低型、上下高中低型。受淡水径流、咸水入侵和太阳... 1999年夏季对珠江口伶仃洋的COD、DO、盐度、温度等项目进行大规模的调研 ,结果表明 :在伶仃洋咸淡水交界海域 ,COD、DO垂向层化现象明显 ,根据其层次结构可分为上中高下低型、上高中下低型、上下高中低型。受淡水径流、咸水入侵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伶仃洋夏季存在稳定的温密跃层 ,水体出现层化。层型水体是影响COD、DO垂向分布最主要的因素 ,底泥和再悬浮有机物的降解耗氧是导致底层水体DO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伶仃洋 垂向分布 影响因素 COD DO 层化 珠江口 化学耗氧量 溶解氧 监测
下载PDF
伶仃洋海区二维不平衡非均匀输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峰俊 刘俊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6-21,29,共7页
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下的水流运动方程及悬移质平衡输移方程等建立了伶仃洋海区二维不平衡非均匀输沙模型。其中泥沙输移的非均匀性采用分组粒径法来模拟,根据实测的泥沙级配资料,模型将泥沙分13组。针对河口泥沙双向交换的特点,对泥... 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下的水流运动方程及悬移质平衡输移方程等建立了伶仃洋海区二维不平衡非均匀输沙模型。其中泥沙输移的非均匀性采用分组粒径法来模拟,根据实测的泥沙级配资料,模型将泥沙分13组。针对河口泥沙双向交换的特点,对泥沙冲淤函数作了改进。并采用最新的实测地形资料和洪、枯两组水文组合条件对伶仃洋海区主要水文站点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其水流、泥沙运动验证精度基本都能达到规范要求,海区含沙量分布与遥感图十分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分组粒径 冲淤函数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开枝 尹健强 +3 位作者 黄良民 黄梓荣 林强 熊兰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栖息环境恶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底拖网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进行了游泳动物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游泳动...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栖息环境恶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底拖网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进行了游泳动物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游泳动物92种,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2种和头足类6种。游泳动物种数夏季最高,为52种,春季最低,仅35种,春、夏季和冬、春季种类季节更替显著。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主要优势种,其中日本蟳为全年优势种,平均尾数密度占总密度的8.07%~26.22%。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温度和盐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冬季和春季温度较低,而盐度较高。温度是伶仃洋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资料比较,珠江口主要经济鱼、虾类出现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季节变化 伶仃洋 珠江口
下载PDF
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水沙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孟国 韩西军 +1 位作者 杨树森 李文丹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在多年现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所在海区(工程海区)的水文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使用TK-2D软件建立了工程海区的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潮流数学模型,在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广州港南沙港... 在多年现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所在海区(工程海区)的水文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使用TK-2D软件建立了工程海区的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潮流数学模型,在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三期工程进行了潮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深水航道工程造成的潮流场变化;对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泥沙淤积强度和淤积量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从潮流泥沙角度讲,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三期工程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数学模型 伶仃洋 深水航道 广州港 南沙港区 TK-2D软件
下载PDF
20年来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水森 黎夏 +1 位作者 邹春洋 祝功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伶仃洋 滩槽变化 演变分析 珠江 三角洲 径流量
下载PDF
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5
16
作者 肖志建 李团结 廖世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度参数 泥沙输运 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 伶仃洋 GSTA模型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马媛 魏巍 +4 位作者 夏华永 于斌 王迪 马玉 王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7,共9页
根据2006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现状,发现丰水期NO3-N和SiO3-Si含量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NO2-N和PO4-P高值区则集中在深圳附近海域,枯水期各项营养盐均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 根据2006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现状,发现丰水期NO3-N和SiO3-Si含量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NO2-N和PO4-P高值区则集中在深圳附近海域,枯水期各项营养盐均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结合1990年、1998年、2001年3个年份的资料,分析了珠江口邻近海域5项营养盐(SiO3-Si,NO3-N,NO2-N,NH4-N和PO4-P)近20 a来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发现,NO3-N,NO2-N,NH4-N和PO4-P含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DIN/DIP呈下降趋势。NO3-N和SiO3-Si含量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NO2-N和PO4-P则相反,径流携带作用是NO3-N和SiO3-Si的主要来源,而径流对NO2-N和PO4-P则起稀释作用。另外农业施肥的影响、围填海造成的海域面积缩小以及网箱养殖业饵料的不合理投放亦是造成珠江口伶仃洋海域DIN,DIP含量上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营养盐 径流
下载PDF
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总溶解氮的分布、组成和来源及氮形态的转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绪录 张军晓 +3 位作者 史华明 周毅频 肖志建 梁佩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27-2034,共8页
依据2000—2011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氮(TD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总凯氏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实测数据探讨TDN的组成和来源,以及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 依据2000—2011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氮(TD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总凯氏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实测数据探讨TDN的组成和来源,以及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ON)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TDN质量浓度分别为(2.870±2.150)mg·L-1和(0.679±0.405)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N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伶仃洋东部沿岸,由于受到珠江径流量的制约,TDN质量浓度呈明显的年周期循环特征,6月达到最高,为1.103 mg·L-1左右,而12月最低,为0.420 mg·L-1左右.12年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TDN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0.560 mg·L-1上升至0.702 mg·L-1;深圳湾TDN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2.140 mg·L-1上升至3.577 mg·L-1,2005—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3.266 mg·L-1下降至2.280 mg·L-1.研究海区中的TDN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伶仃洋东部沿岸TDN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8.5%,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7.0%.DIN是TDN的主要赋存形态.在氮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N转化为DON的速率大于DON转化为DIN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N 分布 组成 来源 沿岸水 深圳湾 伶仃洋
原文传递
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发育演变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沛然 闻平 +1 位作者 周作付 虞铁敏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珠江口伶仃洋汇集了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的来水来沙 ,这些水、沙进入伶仃洋后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不断地运移 ,造成今天的伶仃洋三滩两槽复杂的水下地形。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滩槽发育 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50年伶仃洋滩槽冲淤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闻平 刘沛然 +2 位作者 雷亚平 任杰 吴超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240-243,共4页
伶仃洋河口湾是珠江口最大的河口复合体,其滩槽演变趋势对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涝、伶仃洋出海航道的维护、河口整治以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重大影响。通过选取1953、1964、1974、1989、1998年海图进行对比,分析了伶仃洋近五十年来的滩... 伶仃洋河口湾是珠江口最大的河口复合体,其滩槽演变趋势对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涝、伶仃洋出海航道的维护、河口整治以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重大影响。通过选取1953、1964、1974、1989、1998年海图进行对比,分析了伶仃洋近五十年来的滩槽冲淤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伶仃洋的淤积是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容积均在减少,但各个滩槽不同水深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浅滩愈浅、深槽愈深"的特点。文章最后分析了伶仃洋滩槽冲於变化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滩槽演变 冲淤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