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议郭老治史方法之一失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衡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83-87,共5页
在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先生以其学识之渊博、著述之丰富而蜚声世界、饮誉中外,堪称学界泰斗、史坛宿将.郭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其才思敏捷的天赋亦不无关系,诚如李白凤先生所云:“窃以时贤聪明才捷... 在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先生以其学识之渊博、著述之丰富而蜚声世界、饮誉中外,堪称学界泰斗、史坛宿将.郭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其才思敏捷的天赋亦不无关系,诚如李白凤先生所云:“窃以时贤聪明才捷莫过于郭沫若先生”(《东夷杂考》b第134页).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今笔者不揣冒昧,拟以一得之见,妄议郭老治史方法之一失.郭老早年习医,好以医生的眼光论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先生 治史 杂考 愚者 蜚声世界 学界泰斗 东夷 伯石 软骨症 勾践
下载PDF
扬雄世系考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清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1-59,共9页
一、历代诸说 扬雄世系,自汉迄清,诸说聚讼,莫衷一是。兹先胪陈于下,考辨缀后。 (一)(汉)扬雄:《反离骚》尝自叙其家世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淑周楚之丰烈兮,超既离(厉)虖皇波”。 (二)(汉)... 一、历代诸说 扬雄世系,自汉迄清,诸说聚讼,莫衷一是。兹先胪陈于下,考辨缀后。 (一)(汉)扬雄:《反离骚》尝自叙其家世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淑周楚之丰烈兮,超既离(厉)虖皇波”。 (二)(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离骚 知伯 赤泉 晋之 羊舌 支庶 成都人 郎中骑 扬子云 伯石
下载PDF
“意在笔先”与“情在笔先”——论写作主体的感情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83-86,共4页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王凯符、吴继路主编的《写作》第十六页写道:“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先立意,后动笔,在动笔之前把主题想好.”接着强调这“是写文章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辽宁大学的《写作概论》第十五页也是这样说:“先立主题后动笔,是写作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主体 伯石 写作教材 中国逻辑 华中师大 《雷雨》 写作理论 唐宋八大家 老残游记 《无题》
下载PDF
含苞欲放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马 《宝藏》 2014年第5期12-13,共2页
寿山石雕的先辈们把分析、观察寿山石的活儿叫做"相石",他们对寿山石的色彩、纹理、质地、形状了解后,根据需要再因材施艺,故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相"有察看、判断之意。如相命、相面、相术。《说文》... 寿山石雕的先辈们把分析、观察寿山石的活儿叫做"相石",他们对寿山石的色彩、纹理、质地、形状了解后,根据需要再因材施艺,故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相"有察看、判断之意。如相命、相面、相术。《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甲骨文的"相"字是在"木"字的旁边或上面划个眼睛,即眼观木。由此又引申出"相互、共"的意思。《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可见"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山石雕 相石 就这样 文章用 伯石 装饰手法 文美 小窗幽记 西方现代美学 装饰化
原文传递
宋代画家扬无咎姓氏籍贯考略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颐寿 《南方文物》 1987年第1期88-103,共2页
宋代著名画家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殁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097——1169年)。他不仅工绘事,书法、诗词靡不精究。绘画讲求形象真实感与表达形象的笔墨精妙性和独特性并重,自成一格,影响深远... 宋代著名画家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殁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097——1169年)。他不仅工绘事,书法、诗词靡不精究。绘画讲求形象真实感与表达形象的笔墨精妙性和独特性并重,自成一格,影响深远;尤以墨笔梅花、松、竹、水仙、山水等著称于世,并著有《逃禅词集》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夷长者 扬无咎 词集 自成一格 载扬 伯石 四年 杨德祖 中国绘画史 临江府
下载PDF
关于《左传》中“於”和“于”的用别
6
作者 张伟明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61-63,共3页
《左传》是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名作,它在我史学、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杰出地位。学术界对于《左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实词等方面的文章很多,我通过学习对《左传》中虚词的“於”和“于”的用法,作点简单的归纳,以就教于老师和同学。
关键词 历史文学 文学发展史 放此 成公 伯石 敝邑 昭公 子言 卿士 共叔段
下载PDF
对《现代写作学》的认识和再认识
7
作者 王锡渭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更新教材的指示,由我国著名写作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伯石主编、全国二十所高等院校从事写作研究和教学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编写的《现代写作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写作学专著。该书在一九八六年出版后,受...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更新教材的指示,由我国著名写作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伯石主编、全国二十所高等院校从事写作研究和教学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编写的《现代写作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写作学专著。该书在一九八六年出版后,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行们的赞许,并有几十所院校把它作为写作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学 写作教材 写作研究 伯石 中文系教授 中青年教师 写作主体 写作实践 感受能力 内部言语
下载PDF
八十年代写作学漫议
8
作者 赵保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7-79,共3页
众所周知,写作学作为一门科学,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还是近年的事情。其间,有人质疑,也有人否定。但最终由于社会的承认,教育的承认,教学的承认,它在林立的学科群中才占有一席之地,实践证明,十几年写作教学的成果,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尤其... 众所周知,写作学作为一门科学,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还是近年的事情。其间,有人质疑,也有人否定。但最终由于社会的承认,教育的承认,教学的承认,它在林立的学科群中才占有一席之地,实践证明,十几年写作教学的成果,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尤其是大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学 八十年代 写作实践 基础写作 写作训练 写作理论 伯石 刘锡庆 写作主体 写作教学改革
下载PDF
“题-X-文”转化原理刍议
9
作者 陈文平 《写作》 2014年第8期4-5,共2页
在写作行为过程研究中,写作转化原理影响深远。它的呈现形式比较多,有双重转化(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三级飞跃论(朱伯石《现代写作学》),三重转化论(金长民、林可夫《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生活-思维-文章"转化(林可夫《基... 在写作行为过程研究中,写作转化原理影响深远。它的呈现形式比较多,有双重转化(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三级飞跃论(朱伯石《现代写作学》),三重转化论(金长民、林可夫《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生活-思维-文章"转化(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物-感-思-文"转化论,裴显生、董小玉、路德庆、陈果安、杜福磊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此转化原理认识相近,表述不同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学 基础写作 刘锡庆 写作行为 伯石 长民 写作理论 裴显 小玉 陈果
下载PDF
写作教学应注重实践环节
10
作者 李怀志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63-65,共3页
自从邓颖超同志发出“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裴显声《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号召以后,全国写作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写作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传统的写作理论已显得软弱无力... 自从邓颖超同志发出“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裴显声《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号召以后,全国写作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写作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传统的写作理论已显得软弱无力,要避免安于现状,必须突破原有体系,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建立起科学的写作学理论体系。于是乎,新的写作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朱伯石的《写作概论》,饶鹏飞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路庆德的《写作救程》,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学 写作实践 基础写作 裴显 写作理论 伯石 饶鹏飞 新闻采访 原有体系 庆德
下载PDF
“文字病”及其治疗随感四题
11
作者 四元贞 《运城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0-23,共4页
之一: “文字病”流害窥斑 错别字、生造字之类的“文字病”(姑是名之),症状纷呈,乌焉马形,神山鬼入,绵延不绝,其流害不容忽视。 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到学校,此类“文字病”例不胜枚举。为引起人们疗效的注意,早几年报纸上曾不时载文披... 之一: “文字病”流害窥斑 错别字、生造字之类的“文字病”(姑是名之),症状纷呈,乌焉马形,神山鬼入,绵延不绝,其流害不容忽视。 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到学校,此类“文字病”例不胜枚举。为引起人们疗效的注意,早几年报纸上曾不时载文披露这方面形形色色的“雅例”。一家省报“街谈巷议”栏文章《有伤大雅的标价卡》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某商店货架内的标价卡上写着: 小便 每扑××元 “小便”竟然成为商品,且以“扑”为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焉 唐宋八大家 用字规范 伯石 绵延不绝 汉语热 社会用字 语文教育教学 千多个 子成
下载PDF
主题、题材的概念及使用范围辨析
12
作者 晨之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40-44,共5页
本文针对基础写作理论著作中,存在着“主题”、“题材”及其相关的概念使用混乱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对“主题”、“题材”及其相关的概念的使用范围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概念使用 作品思想 文艺创作 基础写作 写作教材 写作理论 古代文论 诗歌创作 理论著作 伯石
下载PDF
“间接抒情”质疑
13
作者 凌小雷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94-95,共2页
学界通常把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不少专著都把“间接抒情”划分为“依附于事的抒情”、“依附于理的抒情”和“依附于景的抒情”(有的还划分得更细)。讲到“依附于事的抒情”,许多著作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 学界通常把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不少专著都把“间接抒情”划分为“依附于事的抒情”、“依附于理的抒情”和“依附于景的抒情”(有的还划分得更细)。讲到“依附于事的抒情”,许多著作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认为《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别儿子时在火车站一系列行动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深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写作知识辞典》),因此,是依附于事的“抒情”。朱伯石先生主编的《写作概论》中,例举了孙犁《山地回忆》中的一段:“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澡,一时大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回忆 《背影》 伯石 碛口 杨朔 写作知识 柔石 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 九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