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氏疟原虫ANKA株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颖丹 张家埙 林宝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分析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分子核型 ,确定染色体的数目与大小。 方法 用脉冲凝胶电泳 (PFGE)方法对伯氏疟原虫 ANKA株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 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共 14条 ,其大小为 0 .6~ 3 Mb。第 5~ 7和第 9~... 目的 分析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分子核型 ,确定染色体的数目与大小。 方法 用脉冲凝胶电泳 (PFGE)方法对伯氏疟原虫 ANKA株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 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共 14条 ,其大小为 0 .6~ 3 Mb。第 5~ 7和第 9~ 12条染色体在电泳中表现为共迁移。为利用多种特异性基因制作探针进行杂交 ,并对特异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凝胶电泳 疟原虫anka 染色体核型
下载PDF
自然调节性T细胞对脑型疟疾易感鼠和抵抗鼠感染结局的影响
2
作者 武静静 刘军 +6 位作者 王涛 陈光 郑伟 由宇润 潘艳艳 曹雅明 刘英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s)在伯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活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分别感染C57BL/6、BALB/c和DBA/2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前和感染后3、5、8d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 目的探讨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s)在伯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活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分别感染C57BL/6、BALB/c和DBA/2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前和感染后3、5、8d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nTregs百分含量;ELISA和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0和NO水平。结果C57BL/6小鼠感染后8~11d死于脑疟,BALB/c和DBA/2小鼠感染后3~4w死于贫血和过度虫体血症。3种小鼠于感染后3d,nTregs百分数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于感染后8d,C57BL/6小鼠nTregs百分数下降最为显著并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整个感染过程中,C57BL/6小鼠的nTregs百分含量显著低于BALB/c和DBA/2小鼠。3种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NO和IL-10水平于感染后开始升高,感染后5d达到峰值,感染后8d与感染后5d相比,C57BL/6小鼠IFN-γ、NO水平轻微下降,IL-10水平显著下降;BALB/c和DBA/2小鼠IFN-γ、NO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轻微下降。并且C57BL/6小鼠IFN-γ、NO水平高于BALB/c和DBA/2小鼠,而IL-10水平低于BALB/c和DBA/2小鼠。3种小鼠感染后脾脏nTregs数量与IFN-γ和NO水平呈负相关,IL-10水平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结论伯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nTregs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宿主感染结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anka 自然调节性T细胞 脑型
下载PDF
PbGPI16在C57BL/6小鼠脑疟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邱悦 刘庆阳 +1 位作者 朱晓彤 曹雅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PbANKA原虫PbGPI16在小鼠实验性脑疟(ECM)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bgpi16基因敲除的PbANKA原虫(△pbgpi16)和PbANKA原虫(WT)感染C57BL/6小鼠建立ECM模型。动态监测原虫血症和生存期;HE染色检测ECM小鼠脑组织炎性细胞浸... 目的:PbANKA原虫PbGPI16在小鼠实验性脑疟(ECM)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bgpi16基因敲除的PbANKA原虫(△pbgpi16)和PbANKA原虫(WT)感染C57BL/6小鼠建立ECM模型。动态监测原虫血症和生存期;HE染色检测ECM小鼠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q PCR观察感染后小鼠脑组织中CXCL9、CXCL10和CXCR3及脾细胞中TNF-α、IFN-γ和IL-1β转录水平。ELISA检测血清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和IL-1β表达水平。FACS检测感染后小鼠脾脏DCs细胞MHCⅡ和TLR4表达水平。结果:与WT组相比,△pbgpi16感染C57BL/6小鼠脑微血管壁损伤减轻,CXCL9、CXCL10、CXCR3、TNF-α、IFN-γ和IL-1β转录水平,小鼠血清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和IL-1β表达水平和脾DCs表达MHCⅡ及TLR4数量均显著下降(P<0. 05)。结论:PbGPI16缺失通过减轻小鼠脑组织中趋化因子和脾脏中前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水平,降低血清和脾细胞中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降低DCs活化水平而抑制ECM发生。本研究旨在为疟疾感染后脑疟病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anka GPIs 实验性脑(ECM) 前炎症反应
下载PDF
青蒿琥酯与重组蛋白IL-33联合调控小鼠脑型疟免疫相关指标研究
4
作者 杜云婷 赵薇 +1 位作者 曹雅明 徐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和重组白细胞介素-33(r IL-33)联合治疗伯氏疟原虫ANKA(PbA)感染小鼠脑型疟的效果及其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PbA感染未治疗组(Pb A组),PbA感染治疗组(Pb A+rIL-33组、PbA+AR...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和重组白细胞介素-33(r IL-33)联合治疗伯氏疟原虫ANKA(PbA)感染小鼠脑型疟的效果及其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PbA感染未治疗组(Pb A组),PbA感染治疗组(Pb A+rIL-33组、PbA+ART组、PbA+rIL-33+ART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8只。PbA组及各治疗组小鼠经腹膜内注射1×10~6个Pb A感染的红细胞;感染后第2~4天,PbA+rIL-33组小鼠经腹膜内注射r IL-33(0.2μg/鼠,连续3 d),PbA+ART组灌胃ART[40 mg/(kg·d),连续3 d],PbA+rIL-33+ART组灌胃ART[40 mg/(kg·d)]并经腹膜内注射rIL-33(0.2μg/鼠,连续3 d);Pb A组不作处理;健康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PBS。感染后第3天起每隔1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血涂片,吉氏染色后计数感染红细胞并计算感染率,记录小鼠死亡情况和生存期。感染后第5天各组取1只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溶液,根据脑组织上清液的吸光度(A630值)检测通过血脑屏障的伊文思蓝含量,评估血脑屏障完整性。感染后第5天每组各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的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巨噬细胞和Toll样受体4(TLR4)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数。结果PbA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天出现神经症状,死亡发生在感染后第6天至第13天;PbA+rIL-33组和PbA+ART组死亡均发生于感染后第8天;PbA+rIL-33+ART组小鼠神经系统的症状发生明显被抑制,在感染后第12天开始死亡,第23天2/7的小鼠死于贫血。感染后第3~13天,PbA+rIL-33+ART组的红细胞感染率从0.30%升至19.67%,均低于PbA组(0.93%~20.00%)和PbA+rIL-33组(0.46%~19.67%)(P<0.05)。血脑屏障完整性检测结果显示,PbA+rIL-33+ART组小鼠脑组织上清液的A630值为(0.11±0.01),低于PbA组(0.44±0.01)(P<0.01)、PbA+rIL-33组(0.19±0.01)(P<0.05)和PbA+ART组(0.27±0.02)(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PbA+rIL-33+ART组脾细胞中Th1细胞百分率为(7.51±0.26)%,低于PbA组[(14.27±0.91)%](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anka 白细胞介素-33 青蒿琥酯 脑型
原文传递
活体成像技术在实验脑型疟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丁艳 刘太平 +2 位作者 郑鸿 徐文岳 付雍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Luciferase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昆明小鼠并于实验脑型疟发生时对小鼠进行活体成像,建立实验脑型疟活体成像平台,为脑型疟发病机理及疟疾疫苗和药物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l0... 目的构建表达Luciferase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昆明小鼠并于实验脑型疟发生时对小鼠进行活体成像,建立实验脑型疟活体成像平台,为脑型疟发病机理及疟疾疫苗和药物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l0027并酶切使其线性化。复苏冻存原虫并于体外培养富集成熟裂殖体。收集成熟裂殖体与线性化的质粒混匀后进行电转化,对构建的虫株进行药物筛选;提取疟原虫基因组,进行PCR鉴定。构建的伯氏疟原虫ANKA-Luciferase疟原虫采用常规方法感染昆明小鼠,当小鼠于感染6d后出现偏瘫、昏迷及视网膜病变等典型脑型疟症状时,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疟原虫增殖及分布情况;解剖分离感染小鼠各脏器组织并成像,观察疟原虫在各器官组织粘附情况。结果 PCR检测两端插入序列及Luciferase序列均能获得预期片段,提示重组质粒成功整合入伯氏疟原虫ANKA基因组内。活体成像观察感染小鼠在小鼠脑型疟发生时体内原虫水平较高,且随血流呈全身性分布;器官成像观察原虫在小鼠各重要脏器均有粘附,特别是脑部聚集了大量的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伯氏疟原虫ANKA-Luciferase疟原虫,并利用此原虫感染小鼠建立了实验脑型疟活体成像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anka 荧光素酶 实验脑型 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应
6
作者 丁艳 谭章平 +2 位作者 卢潇 徐文岳 付雍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821-824,835,共5页
目的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并用此减毒疟原虫株免疫C57BL/6J小鼠观察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分别扩增UIS3基因编码序列两端的非编码区5′UTR和3′UTR及用于筛选的抗性标记h DHFR,然后利用融合PC... 目的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并用此减毒疟原虫株免疫C57BL/6J小鼠观察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分别扩增UIS3基因编码序列两端的非编码区5′UTR和3′UTR及用于筛选的抗性标记h DHFR,然后利用融合PCR原理,扩增全长同源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最后常规PCR扩增获得大量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并纯化。体外培养富集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成熟裂殖体,将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通过电转的方式导入裂殖体中并接种到小鼠体内,再对转化后的疟原虫进行筛选和鉴定,最后用构建成功的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免疫小鼠并攻击,观察减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成功扩增3个独立片段5′UTR、h DHFR和3′UTR,长度分别为798、1 628和759 bp,后经融合PCR反应形成全长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长度为3 185 bp。转化至裂殖体后经筛选鉴定获得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将此遗传减毒株免疫小鼠后攻击,小鼠红内期原虫率为0%,脑型疟发生率为0%,存活率为100%,可使其完全抵御野生型疟原虫感染。结论成功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此减毒株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100%,此模型的建立可为研究红前期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anka 遗传减毒 UIS3 免疫攻击 保护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