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史实考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0-163,共4页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句,自此何逊扬州咏梅遂成故实,为后代文人乐于使用。而其语所涉之史实本来不明,由于“伪苏注”的掺入,情况变得更加纷纭复杂。笔者在旧稿基础上进一...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句,自此何逊扬州咏梅遂成故实,为后代文人乐于使用。而其语所涉之史实本来不明,由于“伪苏注”的掺入,情况变得更加纷纭复杂。笔者在旧稿基础上进一步勾稽考索其言之所据,同时对历代围绕这一故实的诸家之说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何逊 扬州 梅花 东阁 史实 文人
下载PDF
杜诗“伪苏注”与宋文化关系管窥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经华 周裕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在杜诗伪注中,"伪苏注"的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它的产生,不仅与当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学理论密切相关,还与当时宋学的时代精神有关。宋学强调"断以己意",高扬主体意识、淡化... 在杜诗伪注中,"伪苏注"的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它的产生,不仅与当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学理论密切相关,还与当时宋学的时代精神有关。宋学强调"断以己意",高扬主体意识、淡化客观史实,造成了一种为证明"己意"而任意臆改史实、伪造典故之风。"伪苏注"在注杜过程中,托名东坡,杜撰历史,伪造出处,作为一种解释方式,不过是宋学精神的一种异化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宋文化
下载PDF
“阮囊羞涩”考释——兼谈杜诗笺注的相关问题
3
作者 曾绍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阮囊羞涩"的典故来源于宋代杜诗"伪苏注",是杜撰的历史故事。其作为历史典故被后世诸家诗文和辞典广泛接受的语言现象,从侧面凸显出成语形成的约定俗成,同时涉及杜诗笺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阮囊羞涩 成语 杜诗笺
原文传递
“伪苏注”何以托名苏轼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经华 《杜甫研究学刊》 2008年第3期52-56,共5页
"伪苏注"是杜诗伪注中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手法最为恶劣的一部杜诗注本。莫砺锋先生曾经指出,"伪苏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的黄庭坚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qu... "伪苏注"是杜诗伪注中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手法最为恶劣的一部杜诗注本。莫砺锋先生曾经指出,"伪苏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的黄庭坚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学思想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伪苏注"的出现,同时还是以苏轼为代表的逞其"聪明颖悟"、不求言必有据、追求翻空出奇的学术风气影响与启发下的畸形产物。换言之,"伪苏注"的出现,与苏轼个人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典故 杜诗阐释
下载PDF
《九家集注杜诗》与“伪苏注”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燕 徐希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还存在有少量"伪苏注";二是认为郭氏已经把"伪苏注"删除干净。笔者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所有的东坡条目作了全面系统的检索和考查,认为《九家集注杜诗》中确实还有少量的"伪苏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知达 《九家集杜诗》
下载PDF
杜诗“伪苏注”产生时间、地域新考
6
作者 杨经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59,共3页
"伪苏注"在杜诗伪注中是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的一种。关于它的产生时间,学界认为当在绍兴十五年(1145年)左右。本文通过查考,认为"伪苏注"产生时间以建炎(1127年)至绍兴初(1134年)为宜,并很有可能为蜀人所为... "伪苏注"在杜诗伪注中是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的一种。关于它的产生时间,学界认为当在绍兴十五年(1145年)左右。本文通过查考,认为"伪苏注"产生时间以建炎(1127年)至绍兴初(1134年)为宜,并很有可能为蜀人所为,率先流布于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