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表演为经纬——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纵横谈 被引量:36
1
作者 杨民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122,共13页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涉及两个相异的学术分类系统:其一,以宏观-思维-观念层、中观-学理-学统层和微观-实践-方法层三者划分的范式系统;其二,以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划分的民族音乐符号学系统。在"微观-实践-方法层&qu...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涉及两个相异的学术分类系统:其一,以宏观-思维-观念层、中观-学理-学统层和微观-实践-方法层三者划分的范式系统;其二,以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划分的民族音乐符号学系统。在"微观-实践-方法层"和形态学层面,如今主要存在五种基本的分析范式:首先,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一度以音乐表演(或表演行为)之前、之后的对象化作为分界,构成分别以"乐谱"或"音声"为不同起点对象的分立状态,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一)和描写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二)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研究范式。其次,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存在于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以及"模式与模式变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穿梭往返于"表演前、表演后"的"简化还原音乐分析"(范式三)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范式四)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分析范式。再者,(仪式)音乐民族志形态分析(范式五)以表演为场域,其分析起点位于"表演过程之中",其音乐分析的触角则可伸展至其左右——"乐谱"分析和"音声"分析及其前后、上下——简化还原音乐分析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故而具备了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装置"的目标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形态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 表演前 表演后 声音 简化还原 转换生成
原文传递
古今·中西·音乐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谈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耀华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7,共13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的三个关系:一是古今关系,以由古至今音阶、宫调理论的发展变易和20世纪30、40年代陕北苦音音阶向花音音阶转变为例,说明研究者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既尊重历史又承认发展中的现实。二是中西...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的三个关系:一是古今关系,以由古至今音阶、宫调理论的发展变易和20世纪30、40年代陕北苦音音阶向花音音阶转变为例,说明研究者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既尊重历史又承认发展中的现实。二是中西关系,以中国音乐体系传统音乐音阶及其调式为例,说明在研究过程中,要用唯物辩证法,既研究其中的无半音五声性和三音列并置为基础的色彩性特点,又关注存在于部分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级的功能性和旋法的半音倾向性。三是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提倡"多元一体论"、"有机联系的二段论"、"三维模式的活用"、"多重证据论"等,避免音乐形态与文化关系研究互不相关的"两段论"和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研究 古今 中西 音乐与文化
原文传递
扎根本体 建构模式——论袁静芳先生之“模式分析法”及其在佛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晓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39,共6页
袁静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半世纪有余,在中国民族器乐与乐种研究以及佛教音乐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的原生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提炼出有别于西方音乐分析模式,... 袁静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半世纪有余,在中国民族器乐与乐种研究以及佛教音乐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的原生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提炼出有别于西方音乐分析模式,且适合中国传统音乐本体分析的方法体系。在扎实深广的音乐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聚沙成塔、炼石成金,建构起乐种学研究之"模式分析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先生之"模式分析法"至少有两层意涵:其一为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模式化"了的音乐事像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二是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模式化"研究,后者意义尤重。该模式分析法,是较早具备历史民族音乐学视野的研究模式,取跨学科研究视角,结合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宏观动态视野审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凿音乐本体表象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界提供了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角度。袁先生将模式分析法运用于佛教音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以庞大的佛教乐目家族《料峭》的模式分析法最为典型,为佛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乐种 模式分析法 佛教音乐
下载PDF
董维松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袁环 《艺术教育》 201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董维松从事戏曲音乐研究的最大贡献是针对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戏曲音乐体制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分析方法——板腔体音乐分析方法、曲牌体音乐分析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并对这种分析方法进行... 董维松从事戏曲音乐研究的最大贡献是针对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戏曲音乐体制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分析方法——板腔体音乐分析方法、曲牌体音乐分析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并对这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个案研究。这一研究模式既可以分析几乎所有的戏曲音乐,也可以由此出发进一步寻找到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普遍性规律,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牌体 板腔体 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原文传递
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的拓疆之作——李世相《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评介 被引量:1
5
作者 戴百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48-153,共6页
李世相教授的《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是国内系统化研究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第一部专著,全书结构精致,文思敏捷,文风优美,用语精准。研究立足于短调民歌音乐形态分析,结合历史、美学、民俗文化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系统总结出短调民歌的四... 李世相教授的《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是国内系统化研究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第一部专著,全书结构精致,文思敏捷,文风优美,用语精准。研究立足于短调民歌音乐形态分析,结合历史、美学、民俗文化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系统总结出短调民歌的四大艺术特征、旋律样态及其展衍规律,论证了短调民歌的美学价值及其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创造性地提取了蕴含在短调民歌背后的文化基因。该作超越了单一的音乐形态分析,是一部综合音乐本体与历史、文化、美学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的旋律学和音乐形态学专著,以其创新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而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特别是短调民歌研究领域的一部拓疆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 形态分析 旋律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