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5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被引量:215
1
作者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6,共10页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身体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传播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笔者借助通俗文化中的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了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及如何展开。本文认为,身体议题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它的态度会影响传播学科未来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传播研究 后人类主义 虚拟现实
原文传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被引量:210
2
作者 刘海龙 束开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89,共10页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地揭示传播传递观所隐含的刺激—反应这一实证主义逻辑,凸显身体及其知觉类型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统性缺席;其次,从符号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检视传播仪式观的作用机制,尝试以具身视角填补由这一作用机制所造成的学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将虚拟现实理解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借此为彻底离身的技术神话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性 传播研究 身体观念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00
3
作者 关世杰 《对外大传播》 2006年第12期32-36,共5页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只有积累了众多微观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外有别、外外有别才可能不再是我们的直觉认识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决策者的有力措施,加强支持这个学科发展的力度,也需要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们进行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本刊编者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值得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特别是处于传播领导岗位的决策者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传播研究 回顾与反思 中国 国际传播 博士生导师 定量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
下载PDF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 被引量:94
4
作者 荆学民 苏颖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95,共1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传播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传播研究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与发展的关注度。因此,建构适应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国情与时代环境,与中国软实力和政治文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体系势在必行。其中,客观分析当前国内政治传播研究现状,通过多向度视角作出适当的学理研究与学术评价,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传播研究 学术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现实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路径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彬 刘海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43,共12页
本文回顾了传播学引入中国知识生产领域的百年历史,梳理了其间的两次"引进"以及三次"突进"的历程,分析了有关学科背景与社会政治动因,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中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而对新百年中国传播学的发... 本文回顾了传播学引入中国知识生产领域的百年历史,梳理了其间的两次"引进"以及三次"突进"的历程,分析了有关学科背景与社会政治动因,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中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而对新百年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超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当更具有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更凸显历史意识与批判意识;更兼顾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思想史 传播理论 传播 传播研究 媒介研究
下载PDF
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方汉奇 曹立新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本刊共同组织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体例、视野和方法——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出后,引起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不顾炎热,撰文送稿,畅...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本刊共同组织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体例、视野和方法——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出后,引起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不顾炎热,撰文送稿,畅表己见,内中所反映出那种学术热情、执着,以及对于新闻史研究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令我们很是感动。在第二期,我们已经发表了张昆教授的文章,这一期,将有方汉奇、吴廷俊、程曼丽诸先生的大作。下一期,仍然还有类似的讨论文章,比如复旦大学宁树藩先生将会发表他的高见。就目前所讨论的内容看,有两点主要共识:第一,现在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因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不行,而是希望在现有很好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飞跃,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也是我们组织这个讨论的初衷。因此,我们不赞成"重写新闻史"的口号,"重写"二字容易误导,似乎原有的一切都需推翻,另起炉灶,更贴切的表述毋宁说是有不一样的新闻史,或者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维度多了,层次丰富了,新闻史就有立体感,可能也就更符合其原貌。第二,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出发点,几乎大家都认为,现有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在视野、立足点、治学风气和态度等诸方面确实存在很多不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讨论内容能有进一步的推开和深入,比如:如何扭转目前研究的单一化,报刊史研究空间的拓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勾连;与史学的其他领域相比,新闻史研究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放眼世界新闻传播的整个历史,中国新闻史又该如何看待,等等。至于方法论问题,涉及就更少了。当然,如果在讨论中,能看到年青学者的身影,我们会更为高兴。这一期,我们还特地刊登一篇述评性的文章:德国海德堡大学学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研究 方汉奇 个案 深井 复旦大学 传播研究 同行专家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传播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 被引量:46
7
作者 孙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40,共12页
通过四个关键概念"城市""技术""媒介""传播"的梳理与阐发,描绘了城市传播的理论要义及学术旨趣:从本土化的历史与经验出发,在席卷世界的城市化、新技术、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立足于中国当前新... 通过四个关键概念"城市""技术""媒介""传播"的梳理与阐发,描绘了城市传播的理论要义及学术旨趣:从本土化的历史与经验出发,在席卷世界的城市化、新技术、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立足于中国当前新传播技术的丰富实践及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转型,致力于进行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理论的反思与创新。城市传播,是以重新建立传播与人之存在、传播与社会进步、传播与人类文明之关系为着眼点,力争在人类迈入"城市世界"的历史性时刻,做出中国传播学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新技术 传播研究 城市世界
下载PDF
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以媒介物质性为视角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束开荣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0,共12页
本文考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媒介物质性实践,以此探索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文章基于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讨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与数字物质性。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实践对能源供给与时... 本文考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媒介物质性实践,以此探索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文章基于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讨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与数字物质性。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实践对能源供给与时空关系的依赖,解构了我们关于云端存储与虚拟空间的想象,围绕数据中心的技术实践和话语建构生产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形塑了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规制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定义与竞争展现了互联网基础设施数字物质性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多元主体在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媒介物质性实践方面步调一致,民族国家是影响互联网技术标准定义与竞争的重要考量。但不同主体对数字物质性的话语建构呈现出技术民族主义与市场利益的双重博弈。本文认为,从媒介物质性的研究视角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经验考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传播与互联网研究的问题域和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基础设施 媒介物质性 传播研究 数据中心 5G
原文传递
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 被引量:42
9
作者 戴宇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42-152,171,共12页
作为人文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认识论变革,"物质性转向"陆续出现在近几年传播学的讨论之中。在业已确立的研究中,"物质性的理论来源为何""物质性视角导向的传播研究自身的‘边界’是什么"以及"什么是物... 作为人文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认识论变革,"物质性转向"陆续出现在近几年传播学的讨论之中。在业已确立的研究中,"物质性的理论来源为何""物质性视角导向的传播研究自身的‘边界’是什么"以及"什么是物质性"等核心议题尚未得到有效澄清。物质性路向的传播研究大致有技术理论取向、政治经济学取向和社会理论取向三条不同的理论路径,物质性这一概念表达的是一种"影响-中心式"的分析模式,着重考察(媒介)物的限制和激发作用。关注"物质性"也并不意味着抛弃"话语性",社会行动者对于物的多元阐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话语性 传播研究 社会行动
下载PDF
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 被引量:41
10
作者 孙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5,131,共10页
本文旨在技术哲学的路径中讨论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视野与范式变化,以"技术""语言""媒介"三个关键词为焦点,反思主流传播学的理论预设,以及这种预设在新技术崛起时遭遇的挑战,重新思考"传播"的意... 本文旨在技术哲学的路径中讨论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视野与范式变化,以"技术""语言""媒介"三个关键词为焦点,反思主流传播学的理论预设,以及这种预设在新技术崛起时遭遇的挑战,重新思考"传播"的意义,及其与人类生活之根本关联,以实现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理论 传播研究 技术哲学
下载PDF
由功能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化 被引量:36
11
作者 黄旦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8,39,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播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能否认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今天才有条件来讨论中国传播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功能主义 传播研究 改革开放 中国
原文传递
1981—1996: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几种新闻学术刊物的简略考察 被引量:31
12
作者 黄旦 韩国飚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6,31,共8页
关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时有学者做一些概括。但总觉注重一般特点多,较为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则鲜见。因此,我们对自1981年到1996年发表在《新闻大学》、《新闻学论集》、《新闻学刊》(包括后来的《新闻研究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 关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时有学者做一些概括。但总觉注重一般特点多,较为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则鲜见。因此,我们对自1981年到1996年发表在《新闻大学》、《新闻学论集》、《新闻学刊》(包括后来的《新闻研究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刊物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做了点粗疏整理和考察,试图勾勒出我国(台湾地区除外)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并展示其主要发展轨迹、特点及问题。 本文所谓的传播学文章,是指有关传播学的介绍、评述、研究和应用。下面三类文章不计在内:1.关于某国或某地大众媒介状况的介绍;2.会议或学术活动简讯;3.原本意义上的新闻学研究。但,凡为定量调查或分析类文章,一般均算在内,因为从方法上看,这恰是传播学引进后带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新闻学研究 学术探讨 历史和现状 大众媒介 传播研究 学术刊物 传播过程 应用研究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被引量:29
13
作者 何舟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中国政治 路向 西方传播 中国媒体 中国大陆 政治传播 共生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 被引量:30
14
作者 陈韬文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临近2007年岁尾,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携手,在深圳开了一个"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之未来"的学术圆桌会议,就中国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邀请一批学者说短论长,互为切磋。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圆桌... 临近2007年岁尾,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携手,在深圳开了一个"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之未来"的学术圆桌会议,就中国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邀请一批学者说短论长,互为切磋。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圆桌讨论气氛热烈收获丰丰。其中有拍案而起,有娓娓道来;有辩驳相争,也不乏会心一笑,不过所有与会者对于中国传播学进一步提高发展之殷切期待与拳拳之心,却是一致的。也正是应了这样的一种愿望和追求,学者们才会暂时搁置自己手头的要务,从四面八方急急赶到深圳,齐齐聚集一起,畅所己见,奉献智慧和思想,谁能说这不是我国传播学未来兴旺的基础和标志?为了不埋没与会学者的心血,同时也为了能够促动对于中国传播学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经与《新闻大学》编辑部商量,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开辟"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未来"之笔谈,陆续编发一些学者的稿子,还请大家留意。当然,犹如圆桌讨论意见纷呈一样,这些笔谈也都是一家之言,不必都同意。学术讨论不求整齐划一,更不可能有雷鸣般的掌声,惟不能缺的是思考与反省。所以,假若这些笔谈能触发灵机,鼓荡思绪,使得更多人按耐不住披挂上阵,参与到这个笔谈中来,则正是我们所求之不得的。很感谢《新闻大学》,去年组织了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状况的讨论,今年又为这个笔谈慷慨提供版面,这种为推动学术不遗馀力之举,必定能为同仁们铭感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播 传播研究 新闻史研究 深圳大学 学术讨论 复旦大学 圆桌会议 学者
原文传递
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播研究的知识之维刍议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海龙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31,共9页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上的传播概念及理论建构也面临着困境。为了应对未来的媒介变革,应该为传播研究及传播概念寻找更稳定的支点。知识作为人类传播的核心观念,存在一定稳定性。传播研究和知识社会学一起,也发轫于对...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上的传播概念及理论建构也面临着困境。为了应对未来的媒介变革,应该为传播研究及传播概念寻找更稳定的支点。知识作为人类传播的核心观念,存在一定稳定性。传播研究和知识社会学一起,也发轫于对人类知识的研究,只是由于美国传播学的学科化,二者渐行渐远。从近年来传播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来看,二者在知识的起源、扩散及后果等领域又重新开始融合。提出“作为知识的传播”,将知识理解为建构意义与想象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具有特定来源的知识、体现权力争夺的知识和媒介化的知识,有助于重建传播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联系,打开双方的学术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传播研究 知识社会学
下载PDF
我国20年来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29
16
作者 廖圣清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30,共7页
199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20个年头,传播学作为“舶来品”也历经了20个春秋。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这不仅意味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国传播学到达了一个深入发展的... 199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20个年头,传播学作为“舶来品”也历经了20个春秋。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这不仅意味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国传播学到达了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传播学下一步应向何处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新闻学 中国传播 受众调查 中国大陆 传播理论 新闻传播 复旦大学 传播研究 新闻事业
原文传递
批判的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评述 被引量:25
17
作者 曹晋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共10页
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在西方学术界,"社会性别"已经和"阶级"、"种族"一样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的分析范畴,在各个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 社会性别研究 GENDER 大众媒介 批判学派 20世纪70年代 MEDIA 传播研究 人类社会 人文社科 Mass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被引量:30
18
作者 孙敬鑫 《当代世界》 2015年第4期18-20,共3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商务部近期透露的消息,在沿线涉及的65个国家中,已有五十多个国家明确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沿线国家政府普遍给予支持,各国智库、学者和媒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商务部近期透露的消息,在沿线涉及的65个国家中,已有五十多个国家明确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沿线国家政府普遍给予支持,各国智库、学者和媒体也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报道热情。全面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具体梳理外界的观察视角和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我们做好针对性回应,从而增进外界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舆论环境 研究热情 代表性观点 国际社会 印度时报 合作潜力 传播研究 精英阶层 经济合作 经济融合
下载PDF
国际政治传播中政治文明的共振机制及中国战略 被引量:26
19
作者 荆学民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9,共14页
政治文明是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所积淀的积极因素的总和。政治文明通过各种载体外化和体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政治价值的层级性以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国际间政治文明的传播与相融,需要形成&... 政治文明是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所积淀的积极因素的总和。政治文明通过各种载体外化和体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政治价值的层级性以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国际间政治文明的传播与相融,需要形成"共振"才可能实现。传播中的共振是政治文明由特殊性和民族性上升到普遍性和人类性的有效通道,是政治文明中经验价值上升为普遍价值的必经桥梁。因而,认识和把握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共振机制,是化解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别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何相融之困境的思想杠杆。基于此,中国目前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战略应是:从立足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梦"中精准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普遍价值向全世界传播;同时把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带一路"的普遍价值落实到中国经验上来,从而使中国目前的伟大事业"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成为一种政治文明,让全球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政治传播 中国战略 国际化 共振 传播研究 历史与现实 政治现象
原文传递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被引量:22
20
作者 明安香 《对外大传播》 2007年第9期38-41,共4页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展示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一文的作者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很多思考言之有理,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分析,颇有新意。例如,在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国家形象调查中,由于美国的国家道德权威和国家信誉受到了空前损害,而导致现如今美国的形象欠佳,但日本的得票率却不低。反观中国,作者在思考之余,也发出了我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一部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作品的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传播 中国外文局 《辛德勒名单》 对外宣传工作 《时代》周刊 传播研究 跨文化传播 中国软实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