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及胃电传出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艳玲 常小荣 +2 位作者 严洁 何军锋 李江山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10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阳明经 胃肌电 针刺效应 穴位特异性 传出途径 神经阻断剂
下载PDF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对脊髓活动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及其传出途径分析
2
作者 程珍凤 杜剑青 +3 位作者 何量 张爱玲 殷勇 郑庆印 《医学研究杂志》 1994年第5期23-,4,共2页
突触前抑制是神经生理学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脑内刺激、穴位针刺和吗啡注射所激活的下行抑制作用,一般只选择性抑制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递,而对其它传入信息的传递并无显著影响,这符合突触前抑制的特点。但已往对突触前抑制的... 突触前抑制是神经生理学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脑内刺激、穴位针刺和吗啡注射所激活的下行抑制作用,一般只选择性抑制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递,而对其它传入信息的传递并无显著影响,这符合突触前抑制的特点。但已往对突触前抑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节段性突触前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前抑制 传出途径 中缝大核 下行抑制 脊髓背角 伤害性信息 神经生理学 脊髓节段 穴位针刺 选择性抑制
下载PDF
哺乳类昼夜起搏点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3
作者 李经才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89年第3期29-30,共2页
机体内具有按时间程序组织各项生命活动的内源昼夜振荡体系。起搏点是它的中心,自主地发出周期近于24小时的振荡,从而调节各项生命活动的时向过程。通过切除、离体培养、电生理和生化方法证实。哺乳动物的昼夜起搏点(生物钟)为下丘脑视... 机体内具有按时间程序组织各项生命活动的内源昼夜振荡体系。起搏点是它的中心,自主地发出周期近于24小时的振荡,从而调节各项生命活动的时向过程。通过切除、离体培养、电生理和生化方法证实。哺乳动物的昼夜起搏点(生物钟)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点 神经内分泌调节 电生理 视交叉上核 离体培养 生化方法 昼夜节律 传出途径 褪黑激素 内源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小肠ENK能神经的影响及针效传出途径的研究
4
作者 雷亚宁 胡道松 茹立强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00-101,共2页
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50min后,小肠壁神经结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脑啡肽免疫反应性(ENK-IR)明显降低。这说明电针可激活小肠ENK能神经元,引起ENK的释放,这可能是电针调整胃肠功能的机制之一。而这一作用可被迷走神经切断... 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50min后,小肠壁神经结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脑啡肽免疫反应性(ENK-IR)明显降低。这说明电针可激活小肠ENK能神经元,引起ENK的释放,这可能是电针调整胃肠功能的机制之一。而这一作用可被迷走神经切断所拮抗,提示针效传出途径可能是迷走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大鼠 小肠 ENK能神经 针效传出途径 脑啡肽 迷走神经
下载PDF
电针阳泉穴对兔胆囊压力的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的初步分析
5
作者 周建华 张如华 王翰如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52-152,共1页
禁食家兔38只,其肝固定。蛙膀胱囊-压力换能器法测定胆囊压力。电针阳陵泉穴。观察结果:(1)23只兔中有20只受电针后引起胆囊压力下降,停针后胆囊压力复升高。而电针对照区无显著变化,提示可能有穴位相对特异性;(2)电针时胆囊降压效应不... 禁食家兔38只,其肝固定。蛙膀胱囊-压力换能器法测定胆囊压力。电针阳陵泉穴。观察结果:(1)23只兔中有20只受电针后引起胆囊压力下降,停针后胆囊压力复升高。而电针对照区无显著变化,提示可能有穴位相对特异性;(2)电针时胆囊降压效应不受阿托品及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但可被心得安和切断内脏大神经所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阳泉穴 胆囊 压力 传出途径
下载PDF
刺激中缝背核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的分析
6
作者 俞光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9年第1期48-48,共1页
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DR 在痛觉调制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观察刺激DR 对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放电的影响。结果:(1)刺激DR 或电针可以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反应。
关键词 脊髓背角神经元 大鼠 伤害性 电生理学方法 传出途径 中缝背核 性抑制 对氯苯丙氨酸 抑制效应 中缝大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