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声还是音乐——对当下“佛教音乐”惯称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5
1
作者 孙云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1,共8页
诵经、说法与伎乐供养建构了佛教音声三大体系,囿于僧尼音乐戒律,早期伎乐供养实为俗人供佛的音乐行为,与僧尼诵经、说法"非乐行为"有着本质不同。唐宋之后,僧人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实现僧人化转型,当下寺院的"笙管乐"... 诵经、说法与伎乐供养建构了佛教音声三大体系,囿于僧尼音乐戒律,早期伎乐供养实为俗人供佛的音乐行为,与僧尼诵经、说法"非乐行为"有着本质不同。唐宋之后,僧人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实现僧人化转型,当下寺院的"笙管乐"实为俗人伎乐供养的接衍、简化。音乐仅仅对应于佛教音声中的伎乐供养部分,如果用佛教音乐指代佛教音声不仅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某个时段亦与佛教戒律相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声 供养 重新定位
原文传递
从伎乐供养人图像看希腊化对佛教美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晓露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8,共14页
文章关注了早期佛教艺术中的世俗伎乐供养人("伎乐人")图像,认为其形象源自于印度现实生活中乐伎、舞女等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供养者,后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表现为载歌载舞的伎乐人队列。由此,作者推断,中亚、西域等地流行的... 文章关注了早期佛教艺术中的世俗伎乐供养人("伎乐人")图像,认为其形象源自于印度现实生活中乐伎、舞女等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供养者,后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表现为载歌载舞的伎乐人队列。由此,作者推断,中亚、西域等地流行的行像等佛教仪式,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希腊宗教举行节日庆典习俗的影响,这与佛教逐渐通俗化的过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供养 希腊化 犍陀罗 西域考古
原文传递
“为用”与“制度”的博弈——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云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 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僧尼非乐——僧尼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僧尼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流变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伎乐供养僧尼化并渐趋形成南北区域的地方性选择;当下诵经、器乐供养两大系统实为佛教音声体系流变之后的接衍、简化。佛教音声的历史发展表明:为用是佛教音声生存之本,制度是佛教音声为用之生态框架,为用与制度的博弈是佛教音声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根本动因,亦是国家在场下佛教音声流变研究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用一制度 佛教音声体系 供养 历史流变 国家在场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上的于阗琵琶(上)
4
作者 周菁葆 《乐器》 2021年第11期20-23,共4页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西域的于阗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佛教在西域得到了普遍传播和信仰。目前所知西域最早的伎乐供养人图像见于新疆米兰佛寺壁画。其中有一位怀抱四弦琵琶的女性伎乐供养形象,与阿富汗查克里巩迪佛塔阶...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西域的于阗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佛教在西域得到了普遍传播和信仰。目前所知西域最早的伎乐供养人图像见于新疆米兰佛寺壁画。其中有一位怀抱四弦琵琶的女性伎乐供养形象,与阿富汗查克里巩迪佛塔阶梯上的最右侧的弦乐演奏者形象如出一辙。尼雅遗址曾出土一把琵琶只有三个轴子,非常珍贵。此外,我们还看见于阗拉斯奎遗址出土的一个演奏五弦琵琶的陶片,五弦直项很明显。非常有趣的是,琵琶上有三个项品位,这是其他琵琶图像中看不见的。达玛沟三弦琵琶的断代应与托普鲁克敦佛寺遗址时间大致一致,为公元5~8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雅遗址 丝绸之路 达玛沟 于阗 供养 五弦琵琶
下载PDF
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6
5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15,共11页
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 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祇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供养
原文传递
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研究--以中国三大石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雅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4-47,共14页
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是展现世俗乐舞型态以及供养人虔诚以舞乐供佛的场面。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云岗石窟)中的伎乐人及供养乐伎图像,进而考证这些音乐图像,试图勾勒出在各时期佛教供佛乐舞的实际情况,... 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是展现世俗乐舞型态以及供养人虔诚以舞乐供佛的场面。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云岗石窟)中的伎乐人及供养乐伎图像,进而考证这些音乐图像,试图勾勒出在各时期佛教供佛乐舞的实际情况,以厘清佛教音乐中的伎乐供养是如何体现在各时期的供养人生活之中。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三个石窟中的石刻壁画各有其独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共通性与关连性。文末从石窟的开凿时间、伎乐人的刻划比重、伎乐人的地位、音乐图像的媒材、伎乐人的雕刻位置、伎乐人出现的主题方面,说明彼此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供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