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4 位作者 Stefan Bengtson 刘鹏举 王自强 陈寿铭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3-553,共11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Tang et al.2008),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被归为同一类别,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庙河生物群 八臂仙母虫 伊迪卡拉生物群 栉水母类
下载PDF
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材料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唐烽 Stefan Bengtson +1 位作者 尹崇玉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保存有与栉水母动物的栉板可能同源的横向有机质条带,规则排列的旋臂可能与栉板带同源,具有右旋八辐射对称的特征;但是缺乏诸如触手、平衡石、极区构造和两辐射对称等的冠群栉水母类的典型性状,由此,Eoandromeda被解释归属为一类早期的干群栉水母动物。若干精美化石还保存了明显的中央环带,与八条栉板带状的旋臂相联接,和中寒武世栉水母化石的反口面圆环极为相似,推测与神经系统和运动摄食能力的发育有关,表明它有可能具备在近海或远洋浮游掠食的生活方式。在伊迪卡拉/震旦纪早期陡山沱组化石记录中出现八辐射的栉水母类化石,与后生动物种系发生的Planulozoa假设(栉水母动物Ctenophora是刺胞动物Cnidaria+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姐妹群)最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八臂仙母虫 伊迪卡拉生物群 栉水母类 后生动物起源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烽 金幸生 +3 位作者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9-1018,共10页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生物群/伊迪卡拉生物群 陡山沱组宏体藻类 Gesinella 固着器官 Hiemalor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