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豆-小笠原地区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臧绍先 周元泽 蒋志勇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3-201,共9页
利用美国、德国以及瑞士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伊豆-小笠原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使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反射及透射转换震相,研究了震源下方地幔间断面的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对660和410 km间断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地区在170,220,300,410,... 利用美国、德国以及瑞士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伊豆-小笠原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使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反射及透射转换震相,研究了震源下方地幔间断面的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对660和410 km间断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地区在170,220,300,410,660,850以及1150 km深度处存在速度间断面;伊豆-小笠原地区410 km间断面抬升,660 km间断面下陷,并存在区域性差异,但临近的日本海地区410 km间断面未发现变化,而660km间断面则在没有俯冲板块明显影响下出现下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豆-小笠地区 地幔间断面 N次根倾斜叠加 俯冲板块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 震相
原文传递
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辉辉 高雅健 周元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1-720,共10页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间断面.开展对俯冲带区域LAB的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2~201...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间断面.开展对俯冲带区域LAB的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2~2014年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3个深源地震(400~600 km)的垂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线性倾斜叠加方法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后获得了相对走时-慢度域的灰度图和叠加波形图,并成功提取了s_P震相在LAB反射的前驱震相s_(LAB)P,该震相的极性与s_P相反,幅度比为0.17~0.21.基于改进的一维速度模型IASP91-IB计算获得了近源区6个s_(LAB)P震相反射点的分布.研究表明伊豆-小笠原岛弧下方LAB深度位于58~65 km,平均深度为62 km,起伏变化较小(7 km).与菲律宾海构造稳定地区研究结果相比,伊豆-小笠原岛弧地区海洋岩石圈出现了明显减薄的现象,其应与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持续释放的挥发分物质导致了软流圈出现部分熔融以及弧后地幔楔内小尺度对流的强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伊豆-小笠地区 俯冲带 sP前驱震相 线性倾斜叠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