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树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9期1-5,共5页
本文将《山海经》到魏晋的游仙诗创作分为文本形态与仪式形态,通过对其意象结构与表演形式的分析,揭示上古巫文化对游仙诗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展现了游仙诗由娱神到娱人,从巫术功利性到艺术审美性的浪漫历程。
关键词 游仙诗 文本形态 仪式形态 意象结构
下载PDF
社会文化视角下关于民族器乐雅俗之分的思考——以唢呐、古琴、琵琶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嫒妍 王啸冰 《音乐生活》 2022年第3期84-86,共3页
社会文化影响下,某些特定的仪式形态孕育出了不同的器乐文化,而器乐文化作为器乐发展的一大核心内容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雅”“俗”之争形成了“雅”“俗”之分,唢呐作为丧葬仪式的代表乐器被视为“俗”;古... 社会文化影响下,某些特定的仪式形态孕育出了不同的器乐文化,而器乐文化作为器乐发展的一大核心内容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雅”“俗”之争形成了“雅”“俗”之分,唢呐作为丧葬仪式的代表乐器被视为“俗”;古琴自古便是“文人情怀”的传递者,被视为“雅”;琵琶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由“雅”到“俗”再回“雅”的观念改变,那么到底是否存在“雅俗”之分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立足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仪式形态,选择了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古琴和琵琶三种传统乐器,探讨形成“雅”“俗”之分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器乐 中国音乐文化 仪式形态 社会文化视角 文人情怀 传统乐器 观念改变 丧葬仪式
原文传递
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树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诗 仪式形态 文本形态 游仙乐舞
下载PDF
苗族跳傩的舞蹈形态与艺术特征——基于湘西腊尔山台地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静 罗婉红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125,共5页
湘西苗族跳傩,汉语俗称还傩愿,是遗存于湘西腊尔山苗区的以傩公傩母为祭祀对象的原始舞仪,其中的舞蹈形式主要有祭祀型的绺巾舞、人神共娱的戏神舞,舞蹈形态丰富、亦庄亦谐,是仪式构成、信仰表达的主要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跳傩中的... 湘西苗族跳傩,汉语俗称还傩愿,是遗存于湘西腊尔山苗区的以傩公傩母为祭祀对象的原始舞仪,其中的舞蹈形式主要有祭祀型的绺巾舞、人神共娱的戏神舞,舞蹈形态丰富、亦庄亦谐,是仪式构成、信仰表达的主要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跳傩中的舞蹈体现出舞武相融、程式性与即兴性相统一、歌舞戏相结合、敬神与娱神、娱人与自娱相并置、儒释道杂糅的精神归旨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跳傩 仪式形态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辰溪县大水田乡村传统舞龙形态调查研究
5
作者 赵晓辉 《运动》 2015年第12期146-147 89,89,共3页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辰溪县大水田乡村传统舞龙形态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乡村传统舞龙的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同时为弘扬和传承大水田乡村传统舞龙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传统舞龙 宗族舞龙 仪式形态 大水田乡
下载PDF
藏传佛教坛城的审美形态分析
6
作者 张竞成 《艺术科技》 2016年第7期238-,共1页
藏传佛教坛城是一个混沌的审美主体。从理念、仪式和图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坛城是一个虚拟、圆融的理念审美形态,也是一个时间性和象征性互动生成的仪式性审美形态,还是一个寓"象"于"形"的程式图像审美形态。... 藏传佛教坛城是一个混沌的审美主体。从理念、仪式和图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坛城是一个虚拟、圆融的理念审美形态,也是一个时间性和象征性互动生成的仪式性审美形态,还是一个寓"象"于"形"的程式图像审美形态。经过三者的统一,我们获得对坛城审美主体的系统认识,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吸收藏传佛教文化中的有益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城 审美 理念形态 仪式形态 图像形态
下载PDF
“礼乐文明”的困惑 被引量:11
7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4,共10页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有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论,但对礼乐文化、礼乐文明的内涵却见仁见智,有以文化模式论,有以文化体系论,不论何种认知,都不能脱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礼和乐。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于国家意义上乐与礼制仪式相...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有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论,但对礼乐文化、礼乐文明的内涵却见仁见智,有以文化模式论,有以文化体系论,不论何种认知,都不能脱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礼和乐。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于国家意义上乐与礼制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具有体系化、等级化、多类型、多风格的特征,以礼仪用乐的诸种形态诠释礼乐观念、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言说礼乐,首先是依礼制有仪式诉求,据礼制仪式类型设计乐制类型形成整体意义,以彰显乐之多功能性存在。当礼制仪式用乐理念固化,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时段不同会有所差异,但三千载一以贯之存在当无疑义。探讨礼乐思想、礼乐观念、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我们既要从礼、礼制、礼制仪式的整体进行把握,又要从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的对应,从礼乐形态、礼乐本体、与礼乐相关的制度等层面进行认知。在礼乐意义上,这礼与乐为并置互融关系,不如此会导致礼乐概念的泛化,甚至以礼代乐。中华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均有依不同仪式类型用乐的理念,从国家到民间都有仪式用乐诉求,周公开创的国家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成为后世圭臬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 功能意义 仪式诉求 仪式仪轨礼乐形态 上下相通
原文传递
礼俗仪式场域的浙东锣鼓及其表现形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2,185,共7页
浙东锣鼓是中国传统吹打乐的代表性乐种之一,它依附于民间礼俗仪式场域,是仪式行为的音声表达。在浙东一带,凡岁时节庆、庙会社火、婚丧仪礼、祭祖祈神、开渔谢洋等民间礼俗活动皆离不开锣鼓。浙东锣鼓之所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是因为它... 浙东锣鼓是中国传统吹打乐的代表性乐种之一,它依附于民间礼俗仪式场域,是仪式行为的音声表达。在浙东一带,凡岁时节庆、庙会社火、婚丧仪礼、祭祖祈神、开渔谢洋等民间礼俗活动皆离不开锣鼓。浙东锣鼓之所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礼俗文化基质和礼俗仪式功能,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民众在礼俗仪式音乐中,获得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本土文化身份的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浙东锣鼓 礼俗仪式:表现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